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數位轉型:科技賦能與競爭優勢

Course Nam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fo-Tech Enabl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2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上課資訊|Information

日期:2025217日~2025620

上課時間:每週四 13:10-14:30 | 14:45-16:00

教室:政治大學商學院 地點待通知

中場休息15分鐘

對象:商學院各系所研究生

預計開放碩士研究生選修

本課程適合科技管理、企業管理、資訊管理與跨領域相關系所研究生,是一門基礎課程,帶領學員了解數位轉型的基本知識,進一步理解不同行業中如何展開組織轉型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共計三學分。

課程簡介|Summary

在未來十年內,若無法進行組織轉型以接納新科技,至少40%的企業將面臨滅亡風險。當前,破壞式創新不斷推動企業變革,跨領域競爭者帶來全新挑戰。本課程旨在探討數位轉型的策略與做法,聚焦科技如何賦能競爭優勢,分為兩大主題:

第一系列聚焦於各類數位系統的特色與功能,包括數位學習系統、專家系統、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如供應鏈系統)、人工智慧、物聯網、數位孿生、元宇宙、文化科技與金融科技等應用,幫助學員全面了解其技術內涵與實際應用場景。

第二系列專注於數位系統如何賦能組織轉型,深入探討組織學習、科技契合、商業模式創新、組織作為、美學經濟與顧客體驗等關鍵議題,解析數位化對企業運營與競爭力的深遠影響。

課程將透過深入淺出的分析與案例解讀,全面展現資訊科技如何驅動各行業實現轉型,助力企業重塑競爭優勢,迎接未來挑戰。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課程目標|Objectives

    本課程無需技術背景也可參與,以科普化的方式協助學員理解進入企業後推動數位轉型以及塑造競爭優勢的各種做法與迷思,有以下三個學習特色,以奠定學生理論基礎以及實作經驗:

    一、偵探型的案例研究:破解企業策略的迷思
    本課程的一大特色是將職場問題帶入校園,讓學員身臨其境地探索商業世界的複雜性。本課程設計出一系列「偵探型」的案例研究,讓學員不僅了解企業「做了什麼」或「如何做」,更深挖企業「為什麼這樣做」。透過細緻的推理過程,學員將逐步剖析問題的本質,發掘其中的盲點與迷思。

    案例研究的過程就像一場推理遊戲,學員需基於有限的資訊,不斷假設、檢驗,甚至挑戰已有的結論。例如,在數位轉型過程中,一家公司為何選擇某套系統?是因為技術本身的優勢,還是因為領導層的決策偏見?這些問題的答案往往需要從具體情境中抽絲剝繭,找出問題的真相。透過這種方式,學員不僅能提升對理論的理解,還能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樣的學習模式將幫助學員形成多層次的思考框架,學會從不同視角審視問題,理解企業決策的複雜性,並在未來職場中更自信地應對挑戰。

    二、探索數位轉型背後的人性:科技與組織的交織
    數位轉型不僅是技術的問題,更涉及人性與組織的深層變革。本課程將帶領學員探討科技應用的社會脈絡與人性挑戰,挖掘數位轉型中經常被忽視的關鍵因素。例如,為何引入一套先進系統後,反而導致使用者抗拒或效率下降?這些問題的根源常來自不同利益團體之間的矛盾,以及對使用者需求與工作脈絡的誤解。

    課程中將強調科技與組織轉型的一體性。資訊科技不僅僅是工具,它是促使企業能力升級的觸媒。然而,任何技術的成功應用都離不開對使用者的深入理解。學員將學習如何透過觀察和分析,理解使用者的痛點、需求、擔憂及期望,進一步找出他們抗拒的原因。舉例來說,物聯網技術不僅涉及硬體與數據連接,更帶來商業模式的顛覆;數位學習系統如果未考慮教學方法,可能導致學習效率下降。

    透過本課程的訓練,學員將不僅關注技術的功能性,更能從人文視角理解科技應用背後的複雜性,掌握數位轉型的切入點,為企業解決深層次的問題提供更全面的思維框架。

    三、重塑競爭優勢:從思辨到實踐
    數位轉型的終極目標是為企業創造競爭優勢,而非僅僅是導入數位系統。然而,競爭優勢的形成需要深厚的思辨能力與清晰的邏輯推演。本課程將帶領學員理解如何從組織層面思考轉型策略,並通過實戰案例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課程將聚焦於分析為何許多聰明的領導者在數位轉型中做出了不明智的決策。這些決策往往不是技術的失誤,而是來自「賭一賭」的心態。透過案例教學,學員將學會如何以科學化的方式分析問題,避免因缺乏準確資訊而陷入錯誤。

    例如,某家公司為何選擇巨額投資建立自有技術,而不是選擇與外部合作?這種決策是否考慮到資源的最優配置?學員將在課程中學習如何利用推理與批判性思維拆解這些問題,理解組織轉型的背後邏輯。

    最終,學員將能掌握如何將數位轉型與競爭優勢緊密結合,從一個新的高度審視企業的長期發展戰略。這種能力不僅是學術訓練的成果,更是未來職場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課程內容|Syllabus

    單元

    日期

    課程計畫

    1

    02/20

    Unit 01 課程介紹:數位轉型與競爭優勢

    探索數位科技如何驅動組織轉型,分析其提升競爭優勢的關鍵策略,揭示數位轉型對企業未來發展的深遠影響。

    #數位轉型(Venkatraman, 1994)  #科技賦能

    2

    02/27

    Unit 02盛極必衰——柯達的強勢殞落

    瞭解盛極必衰的原理,理解數位轉型的大魔王——組織慣性。現在的優勢,通常都是臥薪嚐膽的過往。今日的頹勢,追溯起來往往是因為昔日的放浪形骸。

    #組織慣性 #穀倉效應(Tett, 2015) #創造性毀滅

    3

    03/06

    Unit 03數位學習系統——學得越多、懂得越少

    探討線上教學普及化下的矛盾,分析加快學習效率是否真正提升學習效果,揭示數位學習系統的潛在挑戰與改進方向。

    #數位學習 #教學方法 #學習成效(Alavi & Leidner, 2001)

    4

    03/13

    Unit 04組織學習——乏人問津的專家系統、人工智慧的應用

    「乏人問津的專家系統」案例點出科技並非萬靈丹,不知道問題的脈絡,有的只是人工而缺乏智慧。

    #人工智慧 #專家系統 #組織學習(Markus, 1994)

    5

    03/20

    Unit 05企業資源管理系統——失信的承諾

    這是美國當時最大的科技訴訟案,一家領先的公司,邀請頂尖的顧問公司導入資訊系統,結果卻讓企業倒閉。本週將透過法庭的場景與角色扮演來了解導入失敗的過程。

    #ERP系統 #科技契合(Luftman, Lewis, & Oldach, 1993)  #科技失敗

    6

    03/27

    Unit 06銷售系統安聯的數位轉型謀略

    分析德國安聯集團如何運用策略讓科技促成組織轉型。分析臺灣安聯人壽如何讓上千位保險業務員能順利接納新科技。

    #科技調適(Orlikowski, 1996) #導入策略

    7

    04/03

    Unit 06銷售系統安聯的數位轉型謀略

    探索安聯如何在數位轉型中調適科技與使用者互動,運用多元激勵手段助力轉型,提升系統導入的成功率與用戶接受度。

    #科技調適 #導入策略

    8

    04/10

    Unit 07 科技與商業模式創新(上)

    探索感測技術、數位孿生、元宇宙、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5G3D列印等前沿科技,理解其如何重塑商業模式與生產方式,推動各行業邁向創新的未來(Kavadias, Ladas, & Loch, 2016)

    9

    04/17

    課程作業安排 |自主學習

    10

    04/24

    Unit 07 科技與商業模式創新(下)

    解析企業如何透過個性化服務、封閉循環流程、資產共享、使用量計費、協作生態系統與敏捷組織等六大策略,利用科技推動創新轉型,提升競爭力與永續發展能力。

    11

    05/01

    Unit 08智慧物聯網樟宜機場建立新零售模式(上)

    新加坡樟宜機場如何以數位轉型化解串聯瓶頸,建立嶄新的複合商業模式。剖析如何結合物聯網科技與服務設計,帶給組織全新的「組織作為」。

    #例規動態 #複合商模(Sia, Weill, & Zhang, 2021)

    12

    05/08

    Unit 08智慧物聯網樟宜機場建立新零售模式(下)

    深入剖析樟宜機場如何結合商場創建複合模式,形成飛輪效應,探索其重塑顧客體驗的數位轉型策略與創新實踐。

    #例規動態(Feldman, D'Adderio, Dittrich, & Jarzabkowski, 2019) #複合商模 #新零售

    13

    05/15

    Unit 09文化科技韓流造星計畫(上)

    以韓國影視音產業為例,探討文化科技如何推動流行音樂發展,解析韓流造星計畫背後的組織策略與創新作為。

    #組織作為 #文化科技

    14

    05/22

    Unit 10 文化科技韓流造星計畫(下)

    透過文化科技視角,解析美學經濟效應如何影響各產業,揭示其在全球市場中的深遠衝擊與商業價值。

    #文創產業 #美學經濟

    15

    05/29

    Unit 11數位金融—Revolut如何克服設計盲點

    深入探討英國網銀Revolut如何通過支付、匯兌、多幣卡等功能重塑顧客體驗,剖析顧客旅程中的斷點與設計盲點,揭示數位金融創新中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顧客旅程 (Edelman & Singer, 2015)  #服務設計

    16

    06/05

    Unit 12數位金融證券系統重塑顧客體驗

    探討證券系統設計中的視差問題,剖析使用者與系統間的認知落差,運用創新設計巧思提升顧客體驗,實現數位金融創新。

    #顧客體驗 #服務創新 #設計視差(Möller, Rajala, & Westerlund, 2008)

    17

    06/12

    Unit 13總複習:數位轉型與競爭優勢

    回顧數位轉型的各種樣態,理解科技賦能的觀念,釐清數位轉型的迷思,說明數位轉型與競爭優勢之間的關係。

    #數位轉型 #科技賦能 #競爭優勢

    18

    06/19

    自主學習 |作業彙整

    備註:案例與講義由數位學習系統下載,每週更新。課程會隨實際狀況調整,以最新版為主,有所變更時,會於上課前通知,敬請留意。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評鑑方式|Evaluation

    評鑑方式

    比重

    評鑑內容

    出勤狀況

    Class Attendance

    15%

    總共十五堂列入出勤評分,若有事請於課堂前一日向助教請假、勿曠課。

    課堂參與

    Class Participation

    30%

    發言品質為評分重點,每堂課的觀念討論,可展現運用知識的能力。

    案例討論

    Case Discussion

    30%

    本課程涵蓋六個核心案例學習單,案例討論以小組進行,協助學員探討企業數位轉型問題及分析解決方案。

    專題診斷  

    Topical Diagnosis

    25%

    專題診斷以實務案例協助學員融會貫通學理,為課堂實作練習,無期末報告。

    總計

    100%

     

    評分說明事項:

    1. 出勤狀況課堂參與(15 %):總共15堂列入出勤評分,若有事請於課堂前一日向助教請假、勿曠課。每節為75分鐘(中場休息15分鐘),共兩節。出席一堂課則得分1個百分點,以20分鐘為單位累計0.25百分點,該單元遲到5分鐘以上則不計分。缺課會連動影響課堂參與以及案例討論成績,上滿10堂成績方能維持水平以上成績,有事需於課堂前一日向助教請假,請勿曠課。學期全勤,另獎勵總分3個百分點。
    2. 課堂參與發言品質(15 x 2%=30%):發言品質為評分重點,每堂課的觀念討論,可展現運用知識的能力,此部分成績與出勤成績連動。即累計12個百分點(1佳作,2優良)。需注意,發言討論時需力求客觀,請勿提出有關政治、宗教或種族的歧視性語言。
    3. 案例討論(6 x 5 = 30%):本課程涵蓋6個核心案例學習單,案例討論以小組進行。探討案例的問題以及分析解決方案。每次案例得分15個百分點(1佳作,3優良,5傑出)。由導師引導議題的探討,學員需預習案例相關資訊。
    4. 專題診斷(25%):期間會有診斷實作以融會貫通所學。案例的題目會根據實際狀況設計,並且讓同學有機會應用相關的方法論。專題診斷用實務案例協助學員融會貫通所學,學習如何分析企業實際創新議題。
    5. 轉換線上課程:除特殊狀況(如疫情需要),以課堂上課為主。也會機動安排線上討論,於課堂中宣佈。若有急事,可以WebEx遠端上課,可等同到課,需於課堂前一日事先向助教申請,需有合法性原因,如行動不便、身體不適、家中急事等緣故。
    6. 成績分佈:本課程依據校規評分,常態分布時,A+約佔2%A約佔16%B+B64%C+16%CF約共佔2%,然而每班努力程度不同,分布也隨之不同。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參考文獻References

    Alavi, M., & Leidner, D. E. 2001. Technology-mediated learning─A call for greater depth and breadth of research.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2(1): 1-10.

    Edelman, D. C., & Singer, M. 2015. Competing on customer journey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3(11): 88-87.

    Feldman, M., D'Adderio, L., Dittrich, K., & Jarzabkowski, P. 2019. Routine dynamics in action: replic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in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Vol. 61: 1-10.

    Kavadias, S., Ladas, K., & Loch, C. 2016. The transformative business mode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4(10): 90-98.

    Luftman, J. N., Lewis, P. R., & Oldach, S. H. 1993. Transforming the enterprise: The alignment of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rategies. IBM System Journal, 32(1): 198-221.

    Markus, M. L., Keil, Mark. 1994. If we build it, they will come: Designing information systems that people want to use.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5(2): 11-25.

    Möller, K., Rajala, R., & Westerlund, M. 2008. Service innovation myopia? A new recipe for client-provider value cre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50(3): 31-48.

    Orlikowski, W. J. 1996. Improvising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over time: A situated change perspectiv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7(1): 63–93.

    Sia, S. K., Weill, P., & Zhang, N. 2021. Designing a future-ready enterpris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DBS Bank.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63(3): 35-57.

    Tett, G. 2015. The silo effect: The peril of expertise and the promise of breaking down barriers. London: Simon & Schuster.

    Venkatraman, N. 1994. IT-enabled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From automation to business scope redefinition.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35(2): 73-87.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以不違反學術倫理規範下使用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