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兒童田野研究

Course Name: Ethnography of Childhood Stud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課程主要的焦點即兒童的田野研究,特別採取採取民族誌研究的傳統。民族誌研究主要源自人類學,其著重於社會文化脈絡的探究,不只希望知道問題是什麼,並試圖知道問題的脈絡是什麼。簡略地說,民族誌採取客位(ethic)(取自phonetic)與主位(emic)(取自phonemic)的觀點;客位的觀點主要探討無意識的模式,而主位的研究方法從被研究者的角度解釋文化現象,這是一種有意識模式的研究。特別是主位的觀點強調民族誌不在於運用科學的概念來套出文化的整體面貌,也不像是客位觀點試圖從多樣化的文化中推知全人類共同的認知,相反的,而在於透過了解在地觀點(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理解地方性知識所形成的獨特世界觀、人觀、社會背景等,此即為Clifford Geertz (1973)所說的文化詮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其特色強調研究需超越制度性素材之堆砌,文化世界的探究基於一種厚描述(thick description)的手法,即在報導人、研究者自身的生活世界,以及讀者溝通之間,猶如在一系列層層疊疊的符號世界裡漫遊,所闡明的正是在文化處境中的意義,也就是研究人們如何運用各種隱含或明顯的規則來理解每日生活的經驗與環境,也就是說,民族誌主要是理解並詮釋一個文化或生活世界之符號系統的意義,其出發點必須是「行動者導向」,研究者必須回到行為者所處的歷史現實或經驗內容的角度去詮釋,故Geertz (1973)強調以實際參與經驗性的田野工作來研究文化現象,這種民族誌並不是一連串的技術,而是一種關係、一種態度。也就是透過理解一個或一群象徵對於使用這些象徵者所能代表的意義,即在地(location)的實際體驗,以尋求擴充人類論述的領域。

    本地學者謝小芩(1989)曾比較人類學取向與社會學取向的教育民族誌,她認為人類學家所關切的是人種與其文化類型,但是社會學家所關心的是分析性的議題,而非對事物進行描述而已。此外,人類學家進入田野時只帶著他們對研究目標的初步理解,並且據此引導他們觀察與等待可能會產生的問題,但是社會學家傾向在研究一開始時已經有著清晰的理論架構與變項,並且試圖找尋相關的線索回答特定的問題。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主要站在社會學的立場來探討兒童的民族誌研究,為了課程的完整性,區分為民族誌二三事(民族誌的概念與技法)、兒童的田野研究(如何加入兒童文化研究的觀點)、經典的學校民族誌與家庭民族誌(向大師致敬)、以兒童為主體的田野研究案例(看看別人怎麼做兒童田野研究)、期末學生分享(學生也應該透過本課程發展自己的田野研究計畫)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課前課後作業

    學生學習投入時間(含課堂教學時數)

    1

    2/19

    課程簡介

     

     

     

    2

    2/26

    量化研究、質化研究,這是大家最近經常使用的研究用語,但是量化、質化研究是一個好的研究分類方式嗎?量的資料和質的資料其優缺點分別為何?如何整合?大家一定有聽過這樣的耳語:那個人就是因為統計學不好才去做質性研究的。有沒有人會說:他就是不會說故事,所以只好去做統計研究。在本課程的第一週,請大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 如何尋找研究題目:就過來人的經驗,最傷腦筋的就是找學位論文題目。有的時候我會說:任何題目都值得研究,就看你怎麼研究?不過這好像說了等於沒有說。選擇研究題目,應該考慮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研究的意義(包括對學術、社會與自己的意義)、你的熱情(選一個能夠持續投入、讓自己興奮感動的題目)、想要造成甚麼改變、研究倫理、研究資源等等。
    2. 文獻回顧(如何尋找資料、寫書評) 文獻可以幫助你瞭解關於你有興趣的研究議題已經有多少既有研究,別人已經研究到怎樣的地步;一方面避免重複別人已經做過的研究,一方面站在別人的研究基礎上繼續向前。我們可以學習文獻中的理論觀點與研究方法,或者從文獻中找到可以研究的新題目。閱讀文獻、建立理論架構與撰寫研究發問並非是一個線性過程,而是互動式、相互影響的。相關文獻何處尋,不外乎網路搜尋(資料庫、搜尋引擎)、實體空間搜尋(圖書館、書店、檔案室等)、請教專家等方法。

    閱讀材料1.

    閱讀指定文獻

    3+6小時

    3

    3/5

    民族誌二三事

    民族誌與田野工作

    到底什麼是ethnography?該如何進行?ethnography屬於文化人類學的傳統,旨在探索一個文化的整體生活、態度和模式。研究者常在田野停留一段時間,以多元方法獲得資料。例如符號人類學檢視神話、儀式或其他文化事件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使用、調和,並以溝通分享來達到其需要。

    閱讀材料:2-4

    閱讀指定文獻

    3+6小時

    4

    3/12

    田野技法:厚描述、參與式觀察、深度訪談

    面對龐雜的訪談與觀察資料,如何從中理出頭緒?研究者在其中扮演何種角色?田野筆記可以幫忙研究者進行自我反省,追溯觀點轉變的過程,並且有助於資料的分析與撰寫。

    閱讀材料:5-8

    閱讀指定文獻

    3+6小時

    5

    3/19

    文化研究與民族誌方法

    <文化研究:民族誌方法與生活文化>一書的封底提到:「本書替任何想從事文化實證研究的學子們,提供方法論上一些非常實用的指引方針。它涵蓋三項主旨:指出民族致研究方法對文化研究的影響、提供研究技巧及撰寫論文的方法、呈現評價論文價值的關鍵因素及標準。作者援引人類學、社會學、哲學、文學以及電影研究等多元領域的知識,提供讀者對於文化、權力與日常生活進行批判性理解,不可或缺的一組研究實踐。本書奠基於伯明罕研究傳統,從知識論及方法論的背景知識開展,探討如何利用先前的研究經驗,以及如何將「經驗」這個工具運用到研究裡,是一本值得深入閱讀的進階書籍」。

    閱讀材料:9

    閱讀指定文獻

    3+6小時

    6

    3/26

    建制民族誌

    「為了人們而書寫」的建制民族誌,結合知識與行動,以真實生活經驗作為提問起點,站在受壓迫者的立足點,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困惑、焦慮與痛苦。

    閱讀材料:10-12

    閱讀指定文獻

    3+6小時

    7

    4/2

    延伸個案方法與多點田野

    社會學家關切的議題往往不同於人類學家,如何兼具理論與田野研究,以及研究的田野可否多重性?

    閱讀材料:13-14

    閱讀指定文獻

    3+6小時

    8

    4/9

    論文寫作工作坊(1)

     

     

    3+6小時

    9

    4/16

    論文寫作工作坊(2)

     

    3+6小時

    10

    4/23

    經典的學校民族誌與家庭民族誌

    經典的學校民族誌(英國文化研究學派)

    英國文化研究學派開啟了批判民族誌的大門,特別是Paul Willis的學做工一書,成為後續學校民族誌致敬的對象。

    閱讀材料:15-19

    閱讀指定文獻

    3+6小時

    11

    4/30

    經典的家庭民族誌(美國Lareau研究派典)

    階級、教養、學校一直是幼教研究中的核心議題,家庭民族誌的相關研究中,Annie Lareau的相關研究一直是重要的指標,特別凸顯勞動階級與中產階級的差異。

    閱讀材料:20-23

    閱讀指定文獻

    3+6小時

    12

    5/7

    以幼兒為主體的田野研究案例

    幼兒園作為田野(1):幼兒園的課程

    閱讀材料:24

    閱讀指定文獻

    3+6小時

    13

    5/14

    幼兒園作為田野(2):身體的規訓

    閱讀材料:25-26

    閱讀指定文獻

    3+6小時

    14

    5/21

    幼兒園作為田野(3):兒童的言說

    閱讀材料:27-28

    閱讀指定文獻

    3+6小時

    15

    5/28

    弱勢兒童的田野研究

    閱讀材料:29-32

    閱讀指定文獻

    3+6小時

    16

    6/4

    期末報告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30%

    其他: Others: 論文書寫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課堂討論與導讀(50%)

    2.期末報告(50%)(含口頭與書面)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蔡丁丁(2010)。一個關於田野的紙上踏查(http://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327)

    2.謝國雄(2007)。四位一體的田野工作:茶鄉社會誌的例子。收錄自謝國雄主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3.謝國雄(1997)。田野的洗禮,學術的勞動。收錄自謝國雄著,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pp. 301-347)。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

    4.謝國雄(2013)。港都百工圖:商品拜物教的實踐與逆轉。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optional)

    5.Geertz, C. (1997). 巴里島鬥雞賽之為戲劇活動。收錄自吳潛誠主編,文化與社會(pp.158-173)。台北:立緒。

    6.Gorden, M. (2013)。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香港重慶大樓。香港:青森文化。

    7.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

    8.劉紹華(2013)。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台北:群星。

    9.Gary, A. (2007)。文化研究:民族誌方法與生活文化。台北:韋伯。

    10.Campbell, M., & Gregor, F. (2012)。為弱勢者畫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入門。台北:群學。

    11.林昱瑄 (2012)。建制民族誌作為揭露統治關係的途徑:以大學教師評鑑制度為例,新批判,11-39

    12.廖瑞華、王增勇、吳曙兒 (2008)。勾勒日常生活中的權力地圖--「建制民族誌工作坊:核心概念及實務研討」,婦研縱橫,8579-91

    13.Burawoy, M. et. al. (1992). Ethnography unbounded: Power and resistance in the modern Metropolis.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閱讀範圍:

    Ch1  introduction p.1-7

    Ch2  reconstructing social theories p.8-27

    Ch7  a maid by any other name p.139-160

    Ch13  the extended case method p.271-287

    Ch14  teaching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p.291-300

    14.Marcus, G.E. (2007). Collaborative Imaginaries(合作協力的圖像),台灣人類學刊,5(1)1-17

    15.Willis, P. (1977). 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已經有繁體中文版)

    16.曾凡慈、林文蘭 (2007)。學校民族誌的擘手--威利思之《學做工》(Learning to Labor)導讀,中等教育,58(4)146-159(optional)

    17.Mac an Ghaill (1994). The Making of Men: Masculinities, sexualities, and Schooling. Buckingham,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18.林昱瑄(2007)。來自邊緣的雜音:兩位青少女哪吒的性別認同形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72),81-120(optional)

    19.林佳瑩、劉美慧(2013)。高中體育班的潛在課程,台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3(1)43-78(optional)

    20.Laerau, A. (2015)。家庭優勢。台北:群學。

    21.林昱瑄(2009)。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和家庭生活。載於張盈堃所主編之《童年的凝視兒童的文化研究選集》(159-219)。屏東: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22.楊巧玲 (2009)。社會階級事關重大--評介A. Lareau《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與家庭生活》,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7(3) 149-157

    23.吳迅榮 (2013),社會階級與家長參與:一個香港的個案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1(3) 41-81

    24. Holloway. S.(2000). Contested Childhood: Diversity and Change in Japanese Preschool. New York: Routledge.

    25.Walsh, D.J. (2004). Frog body and the American monkey. In L Bresier (ed.), Knowing Bodies, Feeling Minds (pp.97-109). Amsterdam: Kluwer.

    26.陳述綸(2016)。身體的規訓、儀態化與抵抗-一個幼兒園班級的民族誌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7.Tobin, J. (2000). Good Guys Don’t Wear Hats: Children’s Talk about Media.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8.楊晨希(2016)。兩岸兒童言說中的友誼:以觀看喜洋洋與灰太狼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29.蔡宛庭(2010)。「我只是想要照顧他們而已!」:都市原住民自發性兒童照顧聚點之民族誌研究。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30.蔡羽筑(2014)。「孩子的書屋」對偏鄉弱勢兒童的意義孩童角度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31.陳逸君 (2004)。多元文化教育觀點下的原住民族教育:南投縣某國中學校布農族籍學生教育民族誌之初步分析,研究與動態,11233-248

    32.林慧絢 (2015),重看兒童學習:在影像課程中的接合實踐,教育實踐與研究,28(1) 207-240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本課程無涉及AI使用 This Course Does Not Involve the Use of AI.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