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輔導原理與實務主要帶領學生瞭解諮商與輔導之內涵,熟悉一般諮商輔導的理論與技巧,並增進同學應用於學校及日常生活中。此課程藉由理論與活動交錯,配合相關主題影片教學,加上每週一次之都會弱勢或偏鄉(數位學伴)兒少課輔經驗,增強同學理論與實務經驗連結應用。更重要的是,本課程強調向內之自我探索與自我了解的重要性,透過了解輔諮理論與技巧,增進自我了解,改善人際關係,幫助自我成長,甚至利用專業陪伴都會弱勢或偏鄉兒少成長,進而正向影響身旁周遭親朋好友,是現代社會應具備之重要軟實力。
能力項目說明
一、引發對內在自我探索積極重視
二、瞭解諮商輔導之重要理論概念
三、熟悉常見的困擾問題及其輔導
四、增進人際互動及生活適應能力
五、具備從事學生輔導之相關知能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
一、評量配分
項目 |
配分 |
期末報告:學期心得一篇+演講一篇+輔導作業(課輔陪伴反思紀錄) |
30% |
小組報告(書面+口頭) |
30% |
平時成績(小團體活動紀錄/分享&課輔表現) |
20% |
出席情況 |
20% |
二、平時與期末指定閱讀考試的測驗藍圖(20%)
三、專題製作書面報告評量尺規(Rubrics)(30%)
|
一、參考文獻
1.邱珍琬(2021):圖解輔導原理與實務(1版4刷)。臺北:五南。(建議閱讀)
2.邱珍琬(2007):圖解自我探索與成長。臺北:五南。
3.黃政昌等著(2022):輔導原理與實務(三版)。臺北:心理。
4.陳增穎(2005):諮商技巧精要:實務與運用指南。臺北:心理。
5.李茂興(2007):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驗。臺北:揚智。
二、延伸閱讀
1. 康學慧譯(2022)。你發生過什麼事: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Oprah
Winfrey & Bruce D Perry著。台北:悅知文化。
2. 張美惠譯(2022)。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Robert de Board著。台北:三采。
3. 海苔熊(程威銓)等。童話與夢境的療癒力量:心理師陪伴你從逆境中長出復原力的23個故事。台北:張老師
4. 黃孟嬌等譯(2021)。阿德勒個體心理學。Alfred Adler, Heinz L.Ansbacher, Rowena R.著。台北:張老
師文化。初版5刷。
5. 陳信宏譯(2021) 這不是沒關係 : 20則性暴力受害者的圖像故事。Maria Stoian著。台北:親子天下。
6. 胡椒筒譯(2020)。以為時間久了,我就會沒事:大腦會記住小時候的委屈、孤單和傷心!說出憋在心裡的痛
苦,突破無法解決的關卡。催光鉉著。台北:大樹林。
7.KnowYourself主創們(2020)。長大以後就會變好嗎:破解25種心靈困境。台北:今周刊。E.Young & Janet
S.Klosko著。台北:天下。
8.David A.Clark & Aaron T.Beck著/陳莉淋譯(2020)。每個人都想學的焦慮課 : 用認知行為療法擺脫社交恐
懼、黑暗心理、憂慮壓力,學習善待自己。台北:高寶。
9.黃佳瑜譯(2019)。飢餓 :你只看見我的身體,沒看見我內心的痛。Roxane Gay著。
10.洪夏天譯(2018)真心接納自己,培養健全的自尊心。Matthew McKay & Patrick Fanning著。台北:遠流。
11.施婉清譯(2018)。重建生命的內在模式-看明白過去的傷,生命就有新的出路。Jeffrey E. Young & Janet
S.Klosko著。台北:天下。
12.黃錦敦(2018)。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台北:心靈工坊。
13.陳璽尹譯(2017)。問題不是從你開始的:以核心語言方法探索並療癒家族創傷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Mark
Wolynn著。台北:商周。
14.吳書榆譯/阿德勒著(2016)。阿德勒心理學講義(一版17刷)。台北:經濟新潮社。
15.慕百合譯(2014)。靜能量:找回內在平衡的25個心靈處方。臺北 : 心靈工坊。
16.劉乃誌等譯(2010)。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 : 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Mark Williams等著。臺北:心靈工坊。
17.洪志美譯(2009)。我好,你也好-善用人際溝通分析,保持最佳心理定位。Thomas A.Harris著。四版一刷。
臺北:遠流。
18.洪蘭譯(2009)。學習樂觀.樂觀學習 : 掌握正向思考的訣竅,提昇EQ的ABCDE法則。Martin E. P. Seligman
著。臺北:遠流。
19.黃素菲譯(2006)。敘事取向的生涯諮商。Larry Cochran著。臺北:張老師。
20.曾璿憓譯(2005)。是你選擇了憂鬱。臺北:商周。
21.胡因夢/廖世德譯(2001)。當生命陷落時。Pema Chodron著。臺北 : 心靈工坊。
22.黃春華譯(1997)。圓融俱足-完形自我治療法。Muriel Schiffman著。臺北:生命潛能。
23.趙可式、沈錦惠譯(1995)。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臺北:光啟。
24.飲食與精神健康(衛福部心理衛生專輯8)
file:///C:/Users/user/Downloads/C7101-08-%E9%A3%B2%E9%A3%9F%E9%9A%9C%E7%A4%99%E7%97%87_004978700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