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音樂社會學:樂手、作品與創業

Course Name: Sociology of Music: Musicians, Works and Entrepreneurship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探討音樂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尤其從「音樂社會學」取徑,包括它的古典傳統與當前「美學轉向」的諸項特徵。音樂社會學的範圍甚廣,本課主要以「行動者」為中心,探究樂手及其圍繞的藝術世界(art worlds; Becker, 2008),涉及生產、合作、流通與傳播等過程,同時討論當前文化創業的不穩定工作(precarious work)狀態,樂手從「反抗藝術」過渡到「生存藝術」的實踐。

課程含有理論講授、樂手/學者演講與工作坊、田野考察等。同學須讀paper、課堂參與/導讀、寫田野筆記、工作坊互動,也有期末報告或論文。共有四單元如後。

課程第一單元,將理論性討論音樂社會學的古典傳統與當前趨勢。第二單元進入樂手的「藝術世界」,探討樂手的身分、藝術界行規、如何合作,「一起玩音樂」與協商社會空間,從社會學分析樂手如何與結構互動,展現能動、創造力與受限。

第三單元將進入「作品」,從音樂類型切入,討論不同類型音樂存在相似與相異的「藝術世界」,將探究如何從作品與表演解讀「社會性」;及社會性如何成為「誘惑」,協商與整合到樂手實作。最後一個單元要視樂手為文化創業家(entrepreneur),它涉及藝術勞動與不穩定就業,樂手在生活博鬥中歷經藝術自主、「做自己」與經濟剝削。

一、音樂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二、樂手與藝術世界
三、作品、類型與美學
四 、創業與不穩定就業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以理論講授、專家學者工作坊、田野考察與研究等多重途徑,課程修畢將能夠:
    一、理解音樂社會學的基本理論、概念與問題意識
    二、認識樂手及其「藝術世界」的關鍵環節、生態與運作原理
    三、培養對音樂/藝術之社會運作的批判能力
    四、將音樂社會學帶入傳播產業、傳播研究來思考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與作業

    1

    導論

    導論與課程介紹

    導論與課程介紹

    2

    音樂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古典傳統:阿多諾、韋伯

    一、Adonro, T.W.(1975/2018)/謝鍾浩、洛奏譯,第2章〈流行音樂〉,《音樂社會學導論》,中央編譯出版社)。

    二、Weber, M(1958/2021)/李彥頻譯,〈中譯序〉、〈英譯序〉、〈第七章:近代音樂及其樂器之間的技術、經濟、社會關係〉《音樂社會學引論:音樂的理性基礎與社會基礎》,西南大學出版社)。

    3

    音樂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生產取向:Howard Becker 的藝術世界 (Art Worlds)、Richard Peterson的文化視角的生產(production of culture perspective)

    一、Becker, H.(2008/2014)/盧文超譯,《藝術界》,第1-3章,譯林出版社。

    二、Peterson, R. A., & Anand, N. (2004). 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 perspectiv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30, 311-334.

    4

    音樂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美學轉向:DeNora、Hennion、Born,與文化表演: Alexander, McCormick

    一、黃俊銘(2022)。〈年輕人如何使用音樂?朝向愛好者的中介社會學〉,《新聞學研究》,153: 93-139。
    二、Hennion, A. (2003). Music and mediation: Towards a new sociology of music. In M. Clayton, T. Herbert, & R. Middleton (Eds.), The cultural study of music: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pp. 80-91). New York, NY: Routledge.

    5

    樂手與藝術世界

    樂手身分:業餘者、平凡樂手與專家邊界

    一、Becker, H.(2008/2014)/盧文超譯,《藝術界》,第5, 8, 11章,譯林出版社。

    二、Finnegan, R. (1989). Ch. 2, 11, The hidden musicians: Music-making in an English town. 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

    6

    樂手與藝術世界

    藝術合作與合作的藝術

    一、Alfred Schutz /霍桂譯(2011),〈共同製造音樂〉,《社會理論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
    二、黃俊銘(2022)。〈阿多諾在今日的用途:室內樂及其社會理型〉,黃聖哲、孔建宸編《數位媒體時代的藝術與文化社會學》,頁 177-201。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7

    樂手與藝術世界

    做樂的社會空間

    一、Hesmondhalgh, D. (2013). 'Sociability and Place', Why music matters. London, UK: John Wiley & Sons.

    二、Small, C(1998/2021) 第3, 4, 12章,《作樂:音樂表演與聆聽的社會意義》。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8

    作品、類型與美學

    社會學如何討論「作品」

    一、Frith, S. (2016). Words and Music: Why do songs have words?. In Lost in Music (pp. 77-106). Routledge.

    二、Peter J. Martin (2006/2011) 第九章〈文本、語境與文化產品〉,《音樂與社會學觀察:藝術世界與文化產品》,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9

    期中考周

    小組討論、期中報告

    討論與報告

    10

    作品、類型與美學

    類型文化。嘻哈樂

    工作坊自編教材,課堂指定

    11

    作品、類型與美學

    類型文化。電子音樂

    工作坊自編教授,課堂指定

    12

    作品、類型與美學

    類型文化:獨立音樂與搖滾

    工作坊自編教材,課堂指定

    13

    作品、類型與美學

    類型文化:絃樂四重奏

    工作坊自編教材,課堂指定

    14

    創業與不穩定就業

    自主性、勞動與浪漫化就業

    一、Threadgold, S. (2018). Creativity, Precarity and Illusio: DIY Cultures and ‘Choosing Poverty’. Cultural Sociology, 12(2), 156-173.

    二、Mark Banks/王志弘、沈台訓、徐苔玲譯(2015)《文化工作的政治》。新北:群學。(原著:Mark Banks, 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Work)

    15

    創業與不穩定就業

    另類生活實踐?機會、風險與「選擇」貧窮

    一、Jian, M. (2018). The Survival Struggle and Resistant Politics of a DIY Music Career in East Asia: Case Studies of China and Taiwan. Cultural Sociology, 12(2), 224-240

    二、簡妙如(2013)。〈臺灣獨立音樂的生產政治〉,《思想》,24: 101-121。

    16

    期末考周

    期末報告呈現

     

    17

    彈性授課

    自主總整學習

     

    18

    彈性授課

    自主總整學習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學士班:
    一篇至少2000字的book review/article critique,(可結合課堂導讀),課堂指定。期末一篇至少3000-5000字報告,課堂討論產生。(佔40%)
    田野考察/實作
    報告(對樂手的工作世界例如工作室、live house、練團室等進行觀察;本身為樂手的修課同學可結合自我民族誌生產作品、進行創作反思) (佔20%)
    出席、課堂參與(含少量課堂指定作業或隨堂心得)(佔20%)
    分組導讀報告:團體進行,學期共一次(佔20%)

    碩士班
    :
    二篇至少2000字的book review/article critique,(可結合課堂導讀),課堂指定。期末一篇5000-8000字的小論文。(佔40%)
    田野考察/實作報告(對樂手的工作世界例如工作室、live house、練團室等進行觀察;本身為樂手可結合自我民族誌生產作品、進行創作反思,碩士班) (佔10%)
    出席、課堂參與(含少量課堂指定作業或隨堂心得)(佔20%)
    分組導讀報告:團體進行,學期共二次(碩士班)  (佔3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如上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禁止使用:本課程禁止使用AI工具生成作業或報告,所有作業或報告必須為原創寫作,違者以零分計算。 但書寫過程,將AI工具生成的資料視為參考性資料輔助閱讀理解,原則上不限制,但禁止使用來路不明的資料。 Prohibited Uses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