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國小學生課後關懷與輔導

Course Name: After-school Tutorial Service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1.0

學分數

Credit(s)

5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發揮個人所學,落實專長訓練,讓同學學習如何幫助國小學生,特別是弱勢家庭,學習妥善運用課後在校時間,進行作業與體能發展、人際互動、生活藝術的學習。本課程與台北市課後照顧協會合作,同學們亦可經由與該組織之互動,了解非營利組織的運作與服務規劃、管理,不僅可以強化淑世情懷,有助於開拓眼界,也確立以服務為目的的人生觀。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藉由幫助國小生在課後完成作業,協助其建立自信心,學習人際關係處理與課業學習的方法。
    2. 透過與國小課後照顧老師合作,共同解決問題,達到助人與服務的目標。
    3. 了解非營利組織的運作方式與影響組織成效的因素。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教學週次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

     〇16+2

       

    課程相關線上學習

    自主總整學習

    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參與校內外課程相關學習活動或社會服務

    其他(請參閱每週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課程相關線上學習

    自主總整學習

    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參與校內外課程相關學習活動或社會服務

    其他(請參閱每週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〇17+1

       

    課程相關線上學習

    自主總整學習

    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參與校內外課程相關學習活動或社會服務

    其他(請參閱每週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n18

     無彈性補充教學週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 指定閱讀

    教學活動

    與作業

     
     

    1

    (2/18)

    課程說明

    課程內容介紹

    說明課程進行與輔導目標

     

    2

    (2/25)

    輔導工作講習

    認識服務環境與工作要領

    非營利組織的管理

    認識協會教學單位

    服務時間規劃

     

    4

    (3/4)

    認識小學生特質

    優勢視角理論

    學習製作輔導紀錄

     

    5

    (3/11)

    情感的建立

    實習:認識受輔導學生建立良好關係

     

    填寫輔導紀錄

    優勢視角觀察

     

    6

    (3/18)

    信賴的建立

    實習:強化受輔學生的關係

    參考皮亞傑(Piaget)兒童認知發展理論

    填寫輔導紀錄,建立學習目標與對策檔案

     

     

    7

    (3/25)

    學習的原理

    實習:了解兒童學習障礙

    分析受輔學生學習問題,擬定改善策略

    學習教案製作

     

    8

    (4/1)

    輔導知能

    實習:

    助人原理與技巧

    認識助人的前提、原則與方法的演練

     

    9

    (4/8)

    輔導知能

    實習

    探討如何增強專注力

    參考教育部《學生輔導諮商工作資源參考手冊》頁206-208

     

    10

    (4/15)

    輔導知能

    輔導知能強化

    鼓勵學習單之練習

     

    小組討論:輔導工作經驗分享 (第一、二組同學)

     

    11

    (4/22)

    輔導知能

    實習:兒童激勵原理與運用

    填寫輔導紀錄

    強化輔導學生與教學技巧

     

    12

    (4/29)

      (11/29)

    教學技巧

    如何增進青少年的自信心

    小組討論:輔導工作經驗分享 (第三、四組同學)

     

    13

    (5/6)

    教學技巧

    實習:兒童學習原理與操作

    填寫輔導紀錄

    檢視激勵效果

     

    14

    (5/13)

    教學技巧

    實習:學習性向與生涯發展

    填寫輔導紀錄

    檢視學習成效

     

    15

    (5/20)

    校慶停課

     

    16

    (5/27)

    實習成果檢視

    實習:學童人際關係經營

    填寫輔導紀錄

    受輔學生人際關係輔導

     

    17

    (6/3)

    實習成果檢視

     

    實習:學童關鍵優勢發展

     

    填寫輔導紀錄

    受輔學生關鍵優勢輔導

     

    17

    (6/10)

    期末分享(1)

    檢視輔導紀錄

    總結分享:結集輔導紀錄

    做口頭報告

     

    18

    (6/17)

    期末分享(2)

    檢視輔導紀錄

    總結分享:結集輔導紀錄

    書面期末報告繳交

     

    服務時間規劃表單網址:  待公佈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1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40%

    其他: Others: 實習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實習表現:輔導學生的積極度30%,服務出席準確性15%。學生須參與至少21小時的服務活動。
    2. 課堂參與(含討論課):15%,學生必須出席課堂活動(實體&線上): 包含第一至三週課堂說明,期中討論報告(將於第9週~11週舉行。舉辦的時間、地點將再公布),及期末口頭報告。
    3. 服務輔導紀錄與期末口頭報告:40%(依輔導的詳實度、反思深度與論點豐富度評量)

    (4)服務與輔導紀錄須於開始實習的第一、三、五、七次分批寄給教師,最後將完整記錄與期末報告的投影片上傳至數位教學網。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芬蘭教改之道:如何打造全球教育典範(2022),Pasi Sahlberg著,林曉親、楊詠詳譯,台北: 商周出版社。

    2.拉慢飛的孩子一把 : 發展障礙的兒童 (2017),杉山登志郎著 ; 高淑珍譯,台北市: 書泉出版。

    3.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 / 司徒達賢著 (1999),臺北市 : 天下遠見出版。

    4.邁向圓滿: 掌握幸福的科學方法&練習計畫(2012),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原著,洪蘭翻譯。台北:遠流出版社。

    5. 教育部,輔導工作參考手冊 (2013),教育部學生輔導資訊網  http://www.guide.edu.tw/publications/counseling-series/e6a11c9e-3c43-44df-851d-d3d95e23c8ff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完全開放使用 Completely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