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簡介:
透過創新的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在近幾年間可說蔚為顯學,尤其當聯合國永續指標Sdgs2030,十七的子項目,158個次分項被提出,並直指如何透過找回人本精神,善用科技,跨越差異,隔閡,以追求社會共榮(Social Inclusion)為關鍵指標,並期待能以不遺漏任何一個人(no one will be left behind)為投入社會實踐的根本目標。
在這樣的脈絡之下,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就成為近代,透過設計思維及方法來介入社會的方法及解決方案,其箇中關鍵在於,如何能激發⼈本思維來共感不同族群的苦難,並透過創新思維及⽅法來尋求更好的對應之道,長期帶領不同類型團隊投入社會創新行動,時常被詢問說,這些問題真的有機會被迎刃而解,真實有救嗎?我覺得關鍵不在於具備或學習多根深莫測的方法論,還是回歸到對於人心的關懷,對於社會現象的覺察,以及問題意識的解構,其次,如何能不要一開始就抱持著,「我要來解決問題」這樣的姿態,而是好好的如同一位人類學家般,由外走到內,成為他者,學習與問題共處,建構強烈的共感,而後才有可能反身來協助並推進,當關鍵線頭能被鬆開,這些沉積已久的社會問題才能遇見曙光,有所解。
這是一門從理論知識走向實踐行動的課,除了將在一學期中,透過裡概念及案例,來講授生、老、病、死、窮、活,六大關鍵的社會問題切角之外,長期在政大教學,一直期待能有機會帶領有心有力的學生們,走出校園,從⾃⾝感興趣的社會議題出發,並以「實踐為師」,讓課程化為橋樑,讓學生的未來職涯,能有第三條路「社會實踐」的可行性與選項。
因此,從三年開始(111-2),首度與承毅老師連續擔任七年評審/業師之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相結合,也就是只要修習這一門課,除了課堂的學習,還有機會在已經帶領超過二十五個團隊的承毅老師帶領協助下,走出校園,參與競賽,從理論走向實踐,甚至有機會獲得高額獎金,前往國外直接向國際組織學習。
因此,從課堂第一週起,需結集班上志同道合的同學,即刻針對一特定議題來組隊,在前四週完成計畫書向青年署進行提案,並在第八週左右前往進行簡報爭取入圍的機會,並依照實際情況參與到學期末,當然十四週的課程,如前所述有相當多社會議題的安排,包含課堂講授,以及微型工作坊演練學習等,因此,這應該是政大少數一堂完整結合真實社會創新累競賽,能真正學習並從中獲得成長的課程,歡迎對於社會議題有興趣的學生,帶著你關切的題目而來,讓承毅老師陪伴你,為社會的不完美而戰。
歡迎提前認識,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 https://www.yda.gov.tw/plan.aspx?p=1014&rn=-7600
授課教師介紹:
林 承毅 老師(LIN CHENG YI)
現職/職稱:林 事務所(HAYASHI Office) 執行長&服務設計師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社科院 兼任講師 (開設:設計思考,社會設計,地方創生,體驗設計,PBL等五門課程)
國立成功大學創新產業設計研究所 兼任講師(開設:儀式設計研究 研究所課程)
台灣地域振興聯盟 共同發起人
School 28 社會創新人才學校 職涯導師
遠見ESG企業永續/USR大學社會責任評委
台北市都市更新再生計畫 執行顧問
中華開發資本獎勵地方創生行動實踐計畫 總顧問
文化部戀戀山海廊帶文化特色計畫 總顧問
長期擔任 文化部/教育部/水保局/經濟部等中央部會,社創,社造,青年,創生,
出版,創新等類型計畫評審委員,輔導顧問,陪伴業師。
能力項目說明
1.政⼤過往以培養研究型⼈才為主軸,期待透過本⾨課,可啟發更多同學透過課程的議題分享及反思訓練,培養同理⼼,覺察⼒,並具備社會關懷的議題理解及論述能⼒。
2.實踐能量的養成也是這堂課的主軸,期盼透過課程引導,同學可⼤膽走出象牙塔,參與相關社會實踐型的競賽,透過做中學來強化⾃⼰的創造能量,也達到⽣涯探索為入世做好準備。
3.透過課堂的五大社會議題說明講解,有效打開對於社會議題的理解,引導學生能從而更為出世,對於真實社會的現象有所啟蒙理解,醞釀後續的關懷行動。
4.透過真實專案參與,培養提案簡報的製作及口說能力,培養領導統御,團隊合作,解決問題能力,並從行動中思索,有沒有可能讓社會創新的行動成為未來職涯的一種可行性及選項,並從投入建立對於社會的責任,對於專業培養,以及未來職涯。
課程關鍵字:
社會創新,社會問題,社會設計,底層社會,共感力,同理心,城鄉差距,可持續性,社會實踐,未來職涯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日期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 |
教學活動 與作業 |
學習投入 時間 |
|
課堂 講授 |
課程 前後 |
|||||
1 |
2/19 |
開學預備週 |
1.本學期授課內容及課堂規則說明 1.5H 2.過去績優團隊的分享(兩組) 0.5H 3.社會創新影片欣賞 |
學生評估課程,進行相關準備 |
3 |
3 |
2 |
2/26 |
社會創新提案工作坊 1 |
1.進行小組編成組隊 1.0H 2.講授young飛的提案重點與經驗 1.0H 2.提案思維 1.0H
|
組作業1:young飛2組案例研究 組作業2:相關社創議題研究 |
|
3 |
3 |
3/5 |
社會創新提案工作坊 2 |
1.提案方法,邏輯及相關操作 1,0H 2.小組討論與實作 2.0H |
課堂講授與小組討論實作 組作業1:國內單位聯繫與訪談 組作業2:完成相關表單的填寫 |
3 |
6 |
4 |
3/12 |
社會創新提案工作坊 3 |
1.小組提案計畫書撰寫與內容確認 2.0H 2.給老師進行確認並於3/14前送件 1.0H |
小組討論實作,內容確認 |
1 |
6 |
5 |
3/19 |
人本設計思維與方法 |
1.人本設計與設計思考方法 2.0H 2.地域活性化的基礎概論 1.0H |
課堂講授與小組討論 |
3 |
3 |
6 |
3/26 |
社會創新與社區設計 |
1.共感力引動社會創新 1.5H 2.社區設計,SDGs引動可持續性 1.5H |
課堂講授與小組討論 |
3 |
3 |
7 |
4/2 |
春節假期 |
|
|
|
|
8 |
4/9 |
提案簡報演練/ Module1-生 |
1.young飛計畫簡報實戰演練 1.5H 2.「生」議題的相關論述案例(上) 1.5H |
授課/說書 |
3 |
3 |
9 |
4/16 |
Module1-生 |
1.「生」議題的相關論述案例(下) 2.0H 2.「生」的社會創新微型工作坊 1.0H |
授課/工作坊 |
3 |
3 |
10 |
4/23 |
Module2-老 |
1.「老」議題的相關論述案例 3.0H |
授課/說書 |
3 |
3 |
11 |
4/30 |
Module3-老/病 |
1.「生」的社會創新微型工作坊 1.0H 2.「病」議題的相關論述案例(上) 2.0H |
授課/工作坊 |
3 |
3 |
12 |
5/7 |
Module3-病 |
1.「病」議題的相關論述案例(下) 2.0H 2.「病」的社會創新微型工作坊 1.0H |
授課/說書 |
3 |
3 |
13 |
5/13 |
Module4-死 |
1.「死」議題的相關論述案例 3.0H |
授課/工作坊 |
3 |
3 |
14 |
5/20 |
Module5-死/活 |
1.「死」的社會創新微型工作坊 1.0H 2.「活」議題的相關論述案例(上) 2.0H |
授課/說書 |
3 |
3 |
15 |
5/27 |
Module5-活 |
1.「活」議題的相關論述案例(下) 1.0H 2.「活」的社會創新微型工作坊 1.0H 3.給具有創造力,同理心,迎向未來的你 1.0H |
|
3 |
3 |
16 |
6/4 |
期末報告 |
各組期末簡報分享 |
|
3 |
6 |
評分表準:
期初社會創新工作坊:25%(開學後的第二至五周實施,準備過程,參與態度及提案品質)
期末報告:30%(團隊報告表現)
課堂議題討論:25% ( 針對不同議題,會有五次課堂上工作坊討論 )
期中期末作業:20%(各一本參考書目的閱讀反思文字,各1000字以上)
課堂表現:10%(出席率,課堂表現與參與)
重要注意事項:
本門課沒有期中考試,只有期末報告,但同學必在第二至第四週,參與一場為期三週的社會創新提案工作坊,因此,全體學生須在第二週參與組隊並開始進行準備,並以組為單位於第四週完成提案書,並在三月中給承毅老師進行內容確認後,並在指定時期投稿至教育部青年發展署「young飛全球行動計畫」計畫,完成1.0的提案程序,完成任務即可獲得期中部分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