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近代中國的性別知識建構

Course Name: The Construction of Gender Knowledge in Modern China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7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近代中國受到外來思潮的多方刺激與異文化的啟迪,在婦女角色、及兩性(或同性)性欲、性教育、戀愛、婚姻、性道德等眾多攸關兩性關係與大眾生活方面,出現許多不同於以往的觀念與知識。這些新觀念與新知識,既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與當權者如何出於堅持或批判自身傳統與思維,去抵拒或接受外來學說,也表現出中國社會形塑與想像現代的兩性關係及性別文化的多元創造力。

本課程旨在帶領學生多方面探索與了解這些性別知識的建構歷程。我們將以主題的方式,進行大體上屬歷時性的課題討論。同學們必須在上課之前,閱讀指定文章,並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老師將針對文章與相關史料,對牽涉相關主題的各方面介紹歷史脈絡的發展,引導同學發言與交流。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增加學生對各種關於性別的知識在近代中國歷史發展與演變的瞭解。
    2. 從性別史與文化史的角度,重新審視近代中國社會各方面的發展與演變。
    3. 訓練歷史批判性分析與閱讀能力。
    4. 培養歷史研究與寫作的能力。
    5. 發展學生的歷史詮釋能力、歷史同理心、與自我了解。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02/18 Week 1 課程介紹

    介紹課程、上課方式、與評量方式

    02/25 Week 2 近代中國、知識建構與性別:綜論

    連玲玲,〈走過五四:反傳統風潮下的知識婦女與婦女知識〉,《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3320196月),頁i-vii

    暢引婷,〈當代中國的婦女研究與性別知識建構〉,《學術月刊》,卷43920019月),頁14-20

    03/04 Week 3 近代中國性別知識建構中的「傳統」

    衣若蘭,〈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與「五四婦女史觀」再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34201912月),頁1-68

    高彥頤,〈緒論:從「五四」婦女史觀再出發〉,《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頁1-28

    03/11 Week 4 「國民之母」與「賢妻良母」:晚清論述 I

    胡笛,〈晚清「國民之母」話語及其女性想像〉,《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28420148月),頁93-97

    杜若松,〈愛國女傑與賢妻良母:前五四時期女性文學期刊的性別構建〉,《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7320145月),頁399-404

    03/18 Week 5 《女界鐘》與「女國民」:晚清論述 II

    王政、高彥頤、劉禾,〈從《女界鐘》到男界鐘:男性主體、國族主義與現代性〉,王政、陳雁編,《百年中國女權思潮研究》(上海 :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頁1-29

    喬以鋼、劉堃,〈晚清「女國民」話語及其女性想像〉,《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頁41-50

    03/25 Week 6 「女學生」形象與新知識的建構

    宋少鵬,〈賦予五四運動以社會性別:女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200912月),頁60-66

    黃相輔,〈女子需要什麼科學常識?從「人的教育」與「賢妻良母」之爭談新文化的知識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34201912月),頁129-190

    04/01 Week 7 五四的「娜拉」論述

    電影:娜拉

    林雯玲,〈從娜拉到毛夫人圖像、生活扮演和性別論述〉,《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期3420146月),頁77-135

    朱淑霞,〈從贊助視角審視胡適譯介易卜生〉,《編譯論叢》,卷13120203月),頁1-38

    04/08 Week 8 1920年代女體與性別的論述建構

    程亞麗,〈五四時期女性身體的美學建構1920年代《婦女雜誌》為中心〉,《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316201411月),頁83-92

    江勇振,〈男人是「人」、女人只是「他者」:《婦女雜誌》的性別論述〉,《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12200412月),頁39-67

    04/15 Week 9 期中考周:學生自主學習,準備口頭報告

    04/22 Week 10   期中評量:口頭報告I

    04/29 Week 11   期中評量:口頭報告II

    05/06 Week 12  女性身體與節制生育的知識

    俞蓮實,〈民國時期關於生育節制的四大論戰〉,《史林》,期52008),頁128-146

    王雪峰,〈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節制生育思潮與實踐以桑格夫人來華為中心的考察〉,《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期,頁34-39

    05/13 Week 13 女性獨身的討論與爭議

    游鑑明,〈千山我獨行?廿世紀前半期中國有關女性獨身的言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9 20018月),頁121-187

    邱婷婷,〈第三章 學習西方文明與 1920 年代前後的婦女獨身論述〉,《近代中國婦女獨身論述再探(1900s-1930s)》(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23),頁 57-94

    05/20 Week 14    校慶,停課

    05/27 Week 15 性學與性別知識

    田露,〈大眾傳播與學術轉向以張競生為例〉,《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卷12320106月),頁152-156

    段成利,〈欲挽狂瀾應有術,先從性理覓高深周作人的性學思想論析〉,《中國性科學》,卷1612200712月),頁18-21

    呂文浩,〈潘光旦、靄理士與中西性文化的融會〉,《五四啟蒙思想的延續與反思潘光旦社會思想研究》(台北:秀威,2012)。

    06/03 Week 16 彈性授課周,學生自主總整學習

    06/10 Week 17 同性戀的知識建構與論述

    桑梓蘭,〈翻譯同性戀:民國時期的同性愛論述〉,收入桑梓蘭著,王晴鋒譯,《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頁107-138

    許維賢,〈從《性史》到《新文化》:張競生的「社會性」論述和1920年代的同性戀譯述〉,《從艷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中壢:中央大學出版社,2015),頁109-136

    06/17 Week 18 期末考周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10%

    其他: Others: 觀看相關影片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每周上課前,應閱讀所有指定書籍,上課準時出席,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與交流。
    2. 每周上課前,也須針對該周主題,尋找一到二則與之相關的新聞或專題報導,在課堂上進行分享。
    3. 期中口頭報告(Midterm Presentation):專案構想與初步進度
    • 日期:04/2204/29
    • 期中評量將以簡報形式進行,請每位同學(或小組)分享自己的專案構想、研究方向、預期成果,以及目前的進度。
    • 簡報內容應包含:
      1. 選題與核心問題:你希望探討近代中國性別知識建構的哪個議題?為何選擇這個主題?
      2. 方法與呈現方式:你的專案將以何種形式進行?(研究報告、行動倡議、創意作品等)
      3. 歷史與當代的關聯:你的專案如何讓歷史與現實對話?
      4. 進度與挑戰:目前已完成哪些部分?遇到什麼困難?

    📌 期末(Final Submission):專案成果上傳 Moodle

    • 截止日期:625
    • 期末評量要求每位同學(或小組)將最終作品上傳至Moodle教學平台,每位同學都須附上一份500-800字的反思報告,說明:
      1. 你從這個專案中學到了什麼?
      2. 你的研究或創作如何回應近代中國性別知識建構的討論?
      3. 這個專案是否讓你對當代性別議題有新的理解或啟發?

    📌 評分標準(Rubric

    • 歷史理解與分析(30%): 專案是否深入理解近代中國性別知識建構的核心議題?是否能夠清楚闡述歷史脈絡?是否引用史料進行?
    • 創新與連結(30%): 是否能夠創造性地將歷史與當代對話?是否有新的視角或獨特觀察?
    • 執行與表達(20%): 作品是否完整呈現?表達是否清晰有條理?
    • 反思與學習(20%): 反思報告是否深入檢討專案歷程,並展現學習成長?

    💡 備註:無論是研究、行動倡議、創意作品,都應基於歷史資料並與當代性別議題建立連結。期待大家透過這次專案,將歷史知識轉化為對現實的洞察與行動!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歡迎使用AI來與之對話,思考與性別相關的課題。但嚴禁使用AI來考試。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