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國文-中國語言文字名作選讀

Course Name: Selected Readings of Masterpiece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Philology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3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的分組報告,主要由授課教師指定分析的語料內容,再由各組以抽籤方式決定所需分析範圍。

本課程以趙元任《中國話的文法》(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作為導讀基礎,課程內容側重於漢語口頭語的語句結構、規則與條件三個層面的說解。由於漢語史的發展,尚且涉及到語文學(philology)的學術史背景,是以課程取用傅斯年〈清代學問的門徑書幾種〉(《傅斯年全集第四冊》)、胡適〈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胡適文存/第一集第二卷》)二文,簡要說明清儒於文獻考證的研究取徑。並以清儒吳皖兩大學派,簡略介紹清儒重經學以及語文學的簡史。同時,透過課程的講解與提問,補充說明清儒於語文認知,其所給予現代漢語語文學研究的啓發所在。此外,各週次課程內容,皆概略引據東西方漢學家,其於漢語史時間和空間方面的學說要點,以及漢語語文學的理解與認知,用以接續補充趙元任先生的學說觀點。

於「人是語言的載體」和「人-區域文化-語言」兩個語言調查經驗所得(呂昭明20084,354),課程內容採以「人」為核心,並通過清儒古音學與等韻學的相關論述,討論「人與人:言語環境與語文史觀」、「人與社會:區域語言環境對於個人的影響」和「人與自然:語言普遍性與語文演變的認識」三個課題。期待學習者能藉由語文資料的重新認識,學習到語文、語言和自身所處語言環境間的有關課題,並進一步深入思考語言學(linguistics)和語文學(philology)之間的共性與殊性。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人與人:言語環境與語文史觀

    古代文字「形體結構」成份及其演變生成結構規則的認識

    2. 人與社會:區域語言環境對於個人的影響

    古代字書、韻書的「反切結構」基本原理的認識,本義、引申、假借、通假間相互關係的認識

    3.人與自然:語言普遍性與語文演變的認識

    上古、中古和近代時期語言文字文獻及各時期學說學理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課程主題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1.教學活動

    2.作業

    學習投入時數

    課程

    講授

    課程

    前後

    1

    自我叩問:語文知識系統認識問題

    1.課程內容1.傅斯年〈清代學問的門徑書幾種〉,《傅斯年全集第四冊》,1454-1463。(2.胡適〈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胡適文存第一集第二卷》。(3.向熹1993《簡明漢語史》,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語言學史分期及其相關問題概述(4.王力1987《中國語言學史》,谷風出版社。頁204-252(西學東漸)

    2.指定閱讀:1.周法高《中國語文研究》,《中國語文論叢》2.姚小平關於語言學史學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13.李開1998《戴震語文學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

    1.教學活動:本週課程概要:清儒是採取什麼方法,反思傳統語言文字的歷史問題?1.傅斯年認為哪些清儒治學學問的方法,值得學習?2.胡適歸納了清儒考據學內部有哪些方法?

    2.課後作業: 1.傅斯年先生在思考什麼問題?清代學問的積極面與消極面各是什麼?2.胡適先生在思考什麼問題?3.當代學者於清儒治學門徑的分析,能否有助於掌握與理解新學科的學習?試抒己見。

     

    3.0

    4.5

    2

    自我叩問:文字字形結構問題

    1.課程內容:(1.理解文字字形結構及其演變的簡史(2.文獻作者於漢語語文史的理解往往有著起點的不同,是什麼原因所造成的?(3.許慎、段玉裁於文字生成演變認識的歧異何在?(4.字或詞語的語義值(semantic value)是如何產生的?認知語言學於意象形成的基底(base)和輪廓(profile)的概念,其與許慎《說文解字》、劉熙《釋名》的理解方式,有何同異?(5.象形、指事和會意的說解,其與認知語言學象徵單位(symbolic unit)的概念,有何關聯?1.許慎〈說文解字敘〉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3.王初慶2003《中國文字結構-六書釋例》,洪葉文化出版,頁1-28(說文文字結構)

    2.指定閱讀 1.董同龢〈文字的演進與「六書」〉,《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頁323-332

    2.龍宇純《中國文字學》3.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1988年。

    4.周祖謨2000《文字音韻訓詁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頁285-299(文字學)。

    5. 徐通鏘1998《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頁265-273(六書和臨摹性編碼),119-142(漢字的結構原理)。

    6.王玉新2000《漢字認知研究》,山東教育大學出版社。69-100

    1.教學活動:文字形體結構:文字學的基礎知識

    2.課後作業:1.文字學,廣義說來是一門分析漢字形、音、義三位一體結構的學問,透過字的形符和聲符的組合關係,清儒得以認識語言文字的生成演變規律,並藉以觀察語言的變異。試以「六書」內容,說明之。2.《說文解字》的形義理據,以及《釋名》的音義理據,各是為何?

     

    3.0

    4.5

    3

    知識統整與表述:語言與方言本字問題

    1.課程內容什麼是「本字」?2.為什麼要推尋「本字」?3.推尋本字的方法為何?

    本週課程教材:1.章炳麟〈小學略說〉2.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木鐸出版社,頁53-69

    2.指定閱讀:1.李孝定 1986《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聯經出版社。頁75-89(漢字的起源問題).2.王初慶1980《中國文字結構析論》,文史哲出版社。3.許逸之1991《中國文字結構說彙》,臺灣商務印書館。頁44-55(陶文)。4. 許進雄2000《簡明文字學》,學海出版社。5-11(文字學的體系起於何時)

    1.教學活動:文字形體結構與音義關係,前人學說貢獻述評

    2.課後作業:文字學既是以字形形體結構成份為分析的基本單位,則推尋「本字」便顯得重要。「本字」的推尋著重音和義的聯繫關係,試就講義所舉字例,嘗試自行分析本字的音義問題。

     

    3.0

    4.5

    4

    人與人:言語環境與語文史觀

    1.課程內容歷史典籍與出土文獻兩者於文字結構問題為何?2.文字分系的條件是什麼?

    本週使用教材如次:1.王國維〈說文今敘篆合以古籀說〉2.何琳儀2003《戰國文字通論》,江蘇教育出版社。3.許進雄《許進雄古文字論集》,中華書局,頁602-622. 4. 張玉金2006《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一輯),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指定閱讀:1.陳昭容2003《秦系文字-從漢字史的角度考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一三。2.李學勤《重寫學術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周波《戰國時代各系文字間的用字差異現象研究》,新華書店,201212月。

    4.韓崢嶸 姜聿華1991《漢語傳統語言學綱要》,吉林大學出版社。頁25-29(隸變與今古文之爭),46-59(六書理論)。

    1.教學活動:文字形體結構與出土文獻

    2.課後作業:歷史文獻所載文字形體,究竟如何與出土文獻取得互證?學者們的分析方法為何?嘗試歸納本週課程內容並說明之。

     

    3.0

    4.5

    5

    人與人:言語環境與語言認識

    1.課程內容1.什麼是「古今音異」?2.何以清儒將傳統音韻學者的研究分為「字母家」和「等韻家」?

    1.陳第《切韻考·序錄》2..陳澧《切韻考·外篇·卷三》

    3.周祖謨1992《語言文史論集》,五南圖書。頁323-332(廣韻)4.何九盈1995《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東教育出版社。頁119-198(隋唐),199-286(宋元明)。5.李敦柱(著)藤井茂利(訳)2004『漢語音韻学の理解』、風間書房。115-129(切韻系韻書)

    2.指定閱讀:1.羅常培 1982《漢語音韻學導論》,里仁書局。2.周祖謨2000《文字音韻訓詁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41-175(切韻)。3.何大安1987《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大安出版社。頁255-262(漢語音韻史的分期)4. .楊劍橋 2012《現代漢語音韻學》,復旦大學出版社。頁85-92(切韻)。5.汪壽明2003《中國歷代音韻學文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3-19(切韻)6.陳復華2002《漢語音韻學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教學活動:反切結構與音韻單位

    2.課後作業:聲韻學,是一門討論反切結構問題的學問。為什麼陳澧提出「字母家」和「等韻家」的概念?試就課堂講解內容,嘗試重述其中的內在關係。

     

    3.0

    4.5

    6

    人與社會:區域語言環境對於個人的影響

    1.課程內容「古今通塞,南北是非」代表什麼意義?2.「反切結構」的形式概念為何?

    本週教材:1.陸法言〈切韻序〉解說2.錢大昕〈韻書次第不同〉,《十駕齋養新錄》卷五

    3.竺家寧1987《古音之旅》,國文天地雜誌社。頁112-125(等韻圖)。4.史存直1997《漢語音韻學論文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頁290-301(門法)。此外,本週將簡單介紹王國維論《廣韻》的版本、論〈刊謬補缺切韻〉、論〈唐韻〉三篇論文的學術史意義。

    2.指定閱讀:1.陸志韋《古音說略》,燕京學報專號二十,頁2-32.魏建功〈切韻韻目次第考源〉,《北京大學學報(人文科學)》,19574.3.龍宇純〈例外反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 劉曉南 2007《漢語音韻學研究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頁55-71(切韻音系方法),3-14(音節與反切)5.李無未2006《漢語音韻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頁54-96(音節與反切)。6.朱曉農2006《音韻學研究》,商務印書館。

    1.教學活動:反切結構與音類結構

    2.課後作業:韻書韻部韻類次第的排序關係產生變化,很可能代表著韻類間語音或是音韻關係產生了某種程度的變化,區域語言環境對於個人的影響為何?試以本週講授內容說明之。

     

    3.0

    4.5

    7

    人與社會:區域文化與語言環境1

    1.課程內容古代方言的認識基礎是什麼?2.方言變體是什麼?

    本週教材:1.郭璞〈方言注序〉2.周祖謨 1992《語言文史論集》,五南圖書。頁245-268(唐五代北方語音)。

    2.指定閱讀:1.李葆嘉1998《當代中國音韻學》,廣東教育出版社。頁294-298(切韻的方法)2.丁邦新2003〈漢語音韻史上有待解決的問題〉,《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1-22

    1.教學活動:音類結構的形成機制與方法

    2.課後作業:古代學者於聲類和韻類的分析基礎,與其所接觸的方音,或是母語方言,可能有所影響。試就課堂取用語例進行說明。

     

    3.0

    4.5

    8

    人與社會:區域文化與語言環境2

    1.課程內容明清時期為什麼有大量方言著作產生?2.「方言」和「通語」

    本週教材:1.陳澧〈廣州音說〉解說 2.朱星1995《中國語言學史》,洪葉文化事業。頁401-458(明清古音),459-473(方言與明清韻圖)

    2.指定閱讀:1.華學誠 2007《周秦漢晉方言研究史》,復旦大學出版社。頁67-78(《爾雅》方言詞訓釋與區域分佈),172-181(揚雄方言在語言學史上的影響)。2.游汝杰1992《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教育出版社。頁54-70(方言島),42-52(方言分區),85-90(古代方言材料)。

    1.教學活動:方言與通語

    2.課後作業:語言問題的產生與演變,或多或少與文學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試就所知的語文學史內容,嘗試提出可能的解釋。

     

    3.0

    4.5

    9

    人與社會:區域文化與方言分區問題

    本週次調整為自主總整學習,依序演1-8週所講授趙元任1968以來關於漢語語句分析的觀念與方法,以各週次moodle上傳講義和延伸講義要點為學習重心。此外,任課者將另外提供pdf語音整理檔案,協助選修者進行自主總學習的導讀。

    1.課程內容現代漢語方言分成幾個區域?2.什麼是「方言分群」?

    本週教材:1.丁邦新1992〈漢語方言史與方言區域史的研究〉,《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一),頁23-39. 2.明張位《問奇集·各地方音》

    2.指定閱讀:1.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與層次》,語文出版社。頁1-18(語音的演變)

    2.李如龍2001《漢語方言學》,高等教育出版社。頁29-44(方言分區)3.黃景湖《漢語方言學》,廈門大學出版社。

    1.教學活動:現代方言的分區與分群

    2.課後作業:如何解釋文獻內部的方言現象?試就課堂講解內容說明比較之。

     

    3.0

    4.5

    10

    論述辯證與開展

    1.課程內容1.如何歸納分析字形的形體結構?2.從古文字到「六書」的學說,是否代表著漢代學者,已然思考到文獻形體結構組成規則的問題?

    2.指定閱讀:1.王力1987《中國語言學史》,谷風出版社。頁65-128(韻書)

    2.何九盈2000《漢字文化學》,遼寧人民出版社。頁179-230(漢字形體的文化功能),231-254(漢字音讀的文化功能)。

    1.講授與討論:檢討舊論題,探索新問題。

    2.系統性思考過去九週於課堂所討論過的論題,並嘗試選出其中一組論題進行個人的理解與詮釋

    3.0

    4.5

    11

    人與自然:語言普遍性與語文演變的認識

    1.課程內容:以傳統文獻字義和語義結構問題,說明文法學興起的可能因素

    本週教材:1.郭璞〈爾雅注序〉2.張能甫(編注)2003《歷代語言學文獻讀本》,巴蜀書社。頁104-108(〈廣雅疏證序〉),151-164(《馬氏文通序》),127-137(劉淇《助字辨略》序),138-150(王引之《經傳釋詞》序)。3.姜聿華1992《中國傳統語言學要籍述論》,書目文獻出版社。頁194-195(虛字)4. 朱星1995《中國語言學史》,洪葉文化事業。頁33-122(訓詁)5.陳保亞1999《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山東教育出版社。頁238-329(語義結構問題)6.刁晏斌2006《現代漢語史》,福建人民出版社。頁414-429(詞,句法)

    2.指定閱讀:1.齊佩瑢《訓詁學》2.胡楚生《訓詁學》3. 周祖謨2000《文字音韻訓詁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頁300-317(訓詁學)。4.方一新2008《訓詁學概論》,江蘇教育出版社,頁7-245.周何1997《中國訓詁學》,三民書局。頁37-68(本義,引申義,假借義)。

    1.教學活動:文字的意義結構

    2.課後作業:訓詁學,是一門討論字形和字音,兩者與「意義結構」關聯的學問。

    1.《爾雅》以什麼形式表述字的形與音,兩者與其意義間的關係?試舉例說明之。

    2.字義結構的相關問題為何?試以課堂例證的分析說明之。

     

    3.0

    4.5

    12

    人與自然:語言普遍性與文法學、句法學的成立

    1.課程內容

    1.楊薇 張志云2006《中國傳統文獻學》,崇文書局。頁522-534(虛詞研究文獻)

    2.王力《中國現代語法》(上冊),中華書局。頁50-59,99-175(造句法)

    3.邵敬敏2010《漢語語法學史稿》,商務印書館。

    4.藤堂明保1987 『中國語學論集』,汲古書院。頁263-344(語法)

    5.楊自儉 2008《字本位理論與應用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頁35-41(詞彙,語法,字組結構)

    6.朱星 1995《中國語言學史》,洪葉文化事業。頁475-512(虛字,語法)

    7.周祖謨1992《語言文史論集》,五南圖書。頁405-412(訓詁)

    8.何九盈2005《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廣東教育出版社。頁73-232(語法)

    2.指定閱讀:

    1.齊佩瑢《訓詁學》

    2.胡楚生《訓詁學》

    3. 徐通鏘1998《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頁295-333(字族和漢語的語義結構),334-361(結構的不平衡性和單字結構格局的解體)

    4.趙元任1992〈漢語詞的概念及其結構和節奏〉,《中國語言學的開拓與發展-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清華大學出版社。

    5. 徐德庵1991〈漢語文言句中的複式句組-詞組充當成份 成份規定詞組〉,《古代漢語論文集》,巴蜀書社。

    6.郭錫良2005《漢語史論集》,商務印書館。245-251(馬氏文通)

    1.教學活動:文字的意義結構分析與文法學的發展

    2.課後作業:透過清儒於古文現虛字的相關研究,馬建忠嘗試以拉丁文文法解釋漢語的字句問題。試以課堂講解例證,闡述己見。

     

    3.0

    4.5

    13

    人與自然:傳統語文學與西方語言學的接軌

    自高本漢《中國音韻學》成書以來,學者多視其為邁向現代語言學研究的基石。然則,當代西方漢學家漢語史觀為何?本週將對這個問題,提出一個概略的說明。

    1.課程內容:本週課程內容為以下三個問題:

    1.高本漢學說思想要點為何?

    2.蒲立本(E.G.Pulleyblank)接續並修正高本漢的中古漢語史觀,其具體內容為何?

    3.羅杰瑞和柯蔚南的漢語史學說

    2.指定閱讀:1.李葆嘉1998《當代中國音韻學》,廣東教育出版社。頁180-203(高本漢與現代音韻學)2.李葆嘉2006《混成與推移-中國語言的文化歷史闡釋》,文史哲出版。頁72-79(普林斯頓學派),84-88(橋本學說)3. .楊劍橋《現代漢語音韻學》,復旦大學出版社。頁9-27(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4.游汝杰1993《中國文化語言學引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5.邵敬敏 方經民1991《中國理論語言學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教學活動:西方漢學家的漢語史觀

    2.課後作業:1.高本漢(Bernard Karlgren)對於清儒學問的接續態度為何?2.羅杰瑞(Jerry Norman)採取歷史語言學中的比較方法,其與高本漢或是蒲立本的研究取徑,具體的差別為何?試歸納課程講解內容,提出己說。

     

    3.0

    4.5

    14

    人與自然:漢語語言形成知識系統的建立1

    1.課程內容:橋本萬太郎的漢語史學說:以「區域特徵」問題說起

    2.指定閱讀:

    1.橋本萬太 1978『言語類型地理論』,弘文館。

    2.橋本萬太郎 1981『現代博言學』,大修館書店。頁366-376(區域特徵)

    3.平田昌司2000〈清代鴻臚寺正音考〉,《中國語文》6,537-544

    4.遠藤光曉 2001《中國音韻學論集》,白帝社。

    5.游汝杰1992《漢語方言學導論》,上海教育出版社。頁71-75(方言地理演變特點)

    1.教學活動:東方漢學家漢語史觀

    2.課後作業:橋本萬太郎的語言史觀,主要是以語言類型學的思考出發。發現阿泰語系的語句序列,和北方漢語有著相近的關係。順此,採取語言類型於地理區域的分布現象,開展其系統性的語言史設想。根據課程說解內容,請問橋本萬太郎的理論假設,是否有其它可供增補之處?

     

    3.0

    4.5

    15

    人與自然:漢語語言形成知識系統的建立2

    1.課程內容普林斯頓學派的理論模式 2.張琨時空二維模式

    2.指定閱讀:1.李葆嘉〈普林斯頓方言逆推模式述論〉,《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1

    2.李葆嘉〈張琨時空二維研究模式述論〉,《混成與推移-中國語言的文化歷史闡釋》,文史哲出版。

     

    1.教學活動:漢語史的時間觀與空間觀

    2.課後作業:漢語史向來側重以時間軸為主要取向的研究,試以空間學說的角度說明箇中的問題,並嘗試說明空間學說內部的可能問題。

     

    3.0

    4.5

    16

    成果發表1,2

    學生論文發表,論題檢視

    選題範圍與參考文獻

    1.文字形體結構與演變問題2.反切結構的內部層級為何?什麼是音類結構?3.漢字的字義結構和語義場(semantic field)的概念關係為何?

    B.預習內容:1.徐通鏘1998《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 李無未2006《漢語音韻學通論》,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陳保亞1999《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方法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1.學生發表

    2.論題與方法討論

    3.0

    4.5

    17

    課程學習成果自我檢視

    本週次調整為自主總整學習,依序演10-16週所講授漢語語句分析的觀念與方法,以各週次moodle上傳講義和延伸講義要點為學習重心。此外,任課者將另外提供pdf語音整理檔案,協助選修者進行自主總學習的導讀。

    1.歐美漢學家時間學說內部的爭議為何?

    2.東亞漢學家事如何承繼歐洲語言地理學概念,並轉而運用於漢語史的分析?

    B.預習內容:1.遠藤光曉 2001《中國音韻學論集》,白帝社。2.橋本萬太 1978『言語類型地理論』,弘文館。3.橋本萬太郎 1981『現代博言學』,大修館書店。

     

    論題與方法討論

    3.0

    4.5

    18

    期末考

    期末測驗

    出題方向與參考文獻

    期末考的出題方向:1.從清末虛字研究,到現代語法學的形成過程?2.漢語史的時間觀與空間觀的學說依據為何?試舉例說明之。3.字本位的語法理論,其主要意涵為何?

    1.徐通鏘1998《語言論-語義型語言的結構原理和研究方法》,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2.李葆嘉2006《混成與推移-中國語言的文化歷史闡釋》,文史哲出版。

     

    3.0

    4.5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1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本課程講義為講授者自編教材,並於課程進行過程補充相關講義。

    2.避免無故缺課,若有要事無法出席者,請事先以電子郵件告知,郵件內容請註明班級、學號、姓名和具體事由。

    3. a.課堂小考(2-3次)20% b.學期作業(本學期起,未全部繳交或是未在指定時間內繳交者,或作業涉及抄襲者,一律以零分計算)10% c.期中考30% d.期末考40%(每學期本課程講義皆有增刪的因素,期中考和期末考皆未有考古題)

    4.為了避免申論題可能造成主觀認定的爭議,期中以及期末考試,一律以選擇題與問答題方式進行考試。期中考題以及期末考題皆以40-50題左右進行調整,考試內容偏向語法學的觀念與方法應用,至於例句解讀與自行分析的部份則以學期作業進行評分。學期考試閱卷評分標準,皆以課堂教學所分析過的材料以及方法為基準,以求得客觀的公平性。

    5.關於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本課程無涉及AI使用。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Zellig Harris.1952. ‘Discourse analysis.’ Language, Vol.28. No.1, pp.1-30.

    2.Zeno Vendler.1957. ‘Verbs and Times.’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66. No.2, pp.143-160.

    3.Tsu-Lin Mei.1961. ‘Chinese grammar and the linguistic movement in philosoph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1961.Vol.14.No.3, pp.463-492

    4.Frederick J. Newmyer.1992. ‘Iconicity and generative grammar.’ Language, Vol.68. No.4, pp.756-796

    5.Edwin G. Pulleyblank.1995. Outline of old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UBC Press.

    6.Charles Goodwin and John Heritage.1990. ‘Conversation analysi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19. pp.283-307

    7.Chauncey Chu.1976.‘Conceptual wholeness and retained object’.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95.Vol.4.No.1, pp.14-23.

    8.Paul J. Hopper and Sandra A. Thompson. 1973. ‘On the applicability of root transformations.’ Linguistic inquiry, Vol.4. No.4, pp.465-497

    9.Charles N. Li and Sandra A. Thompson.1974. ‘Coverbs in Mandarin Chinese:verbs or preposition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74. Vol.2, No.3, pp.257-278

    10.Paul J. Hopper and Sandra A. Thompson. 1984. ‘The discourse basis for lexical categories in universal grammar.’ Language, Vol.60. No.4, pp.703-752

    11.Shuan-fan Huang.1984.‘Morphology as a cause of syntactic change:the Chinese evidenc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84.Vol.12, No.1, pp.54-85

    12.Shuan-fan Huang.1986.‘The history of the disposal construction revisited-evidence from Zen dialogues in the Tang dynast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86.Vol.14.No.1, pp.43-52

    13.Yen-Hui Audrey Li.1998. ‘Argument determiner and Number phrases’ Linguistics inquiry. 1998. Vol.29, No.4, pp.693-702

    14.Yen-Hui Audrey Li.1999. ‘Plurality in a classifier language’ 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 1999. Vol.8.No.1, pp.75-99

    15.Hung-nin Samuel Cheung 1973.‘A comprative study in Chinese grammars:The BA-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3.Vol.1, No.3, pp.343-382

    16.Feng-fuTsao. 1987. A topic-comment approach to the Ba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87.Vol.15, No.1, pp.1-54

    17.Chaofen Sun.1995. ‘Transitivity, the ba construction and its histor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5.Vol.23, No.1, pp.159-195

    18.Chaofen Sun.1997.‘Ambiguity in context-induced semantic changes: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a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1997. No.10,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yntax. pp.225-256

    19. Chauncey Chu.1973. ‘The passive construction:Chinese and English’.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73.Vol.1, No.3, pp.437-470

    20.Dingxu Shi.1997. ‘Issues on Chinese passiv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7.Vol.25, No.1, pp.41-70

    21.James H.-Y. Tai.1975b. ‘On two functions of place adverbials in Mandarin Mandarin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975, Vol.3, No.2/3, pp.154-179

    22.James H.-Y. Tai.1985a. ‘Temporal sequence and Chinese word order.’ Iconicity in syntax, pp.49-72

    23.James H.-Y. Tai.1989. ‘Toward a cognition-based functional grammar of Chines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Monograph series No.1, pp.187-226.

    24.James H.-Y. Tai.1997. ‘Category shifts and word-formation redundancy rules in Chinese.’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Ⅲ:Morphology and Lexicon, pp.435-468

    25.One-Soon Her. 1997. ‘Interaction and explanation:the case of variation in Chinese VO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7.vol.25. No.1, pp.146-157,159-165

    26.Frank F.S. Hsueh.1997. ‘Verb complement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its implications by the particle Yi.’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7.No.10.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yntax, pp.27-48

    27.Frederick J. Newmyer.2003. ‘Grammar is grammar and usage is usage.’ Language, Vol.79. No.4, pp.682-701

    28.周法高 1959《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9.周法高 1961《中國古代語法.造句篇(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0.周法高 1962《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1.趙元任(著)丁邦新(譯)1980《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32.曹逢甫 1979. A functional study of topic in Chinese: the first step towards discourse analysis,學生書局

    33.朱德熙 1982《語法講義》,商務印書館。頁95-109(主謂結構)。

    34.梅祖麟 1991〈從漢代的「動、殺」、「動、死」來看述補結構的發展:兼論中古漢語時期的起詞的詩受關係的中立化〉,《語言學論叢》16,頁112-136。

    35.屈承熹1999《簡易華語語法》,五南圖書。

    36.鄧守信2005〈漢語動詞的時間結構〉,《漢語語法論文集》頁261-268.

    37.鄧守信2005〈功能語法與漢語信息結構〉,《漢語語法論文集》頁269-274.

    38.馬慶株2005《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

    39.劉承慧.2010.〈先秦書面語的小句合成體-與現代書面語的比較研究〉,《清華中文學報》4.143-186頁。

    40.呂昭明《澎湖群島閩方言音韻的類型與分布》(臺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1月)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完全開放使用 Completely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