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語言文字是維繫文化永續發展的精靈,而漢字又以其特有內在的義理、蘊涵,以及外在的形態、風格,成為現今世界語文中,唯一仍然保有個體性、獨特性的存在。因此,本課程主要在介紹漢字的簡史、本質、建構原理、功用等,並延伸探討造字者與使用者的精神活動與心理狀態,以求學理與實務的結合。有鑑於此,本課程所涉學理領域除傳統漢字學外,尚有應用語言(Applied Linguistics)、心理(Psychology)、精神分析學(Psychodynamic)、文化(Culture)、生命哲學等;教學方式采學理與實務、口授與問答的方式;教學材料則有書面語、口語材料、影音媒體等。
有關精神活動與心理狀態方面的探討,係以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為主。精神分析學的部分又以《賽斯書》為主要資料來源,並輔以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弗蘭克(Viktor Emil Frankl,1905~1997)等傳統精神分析學者的主張,但不涉及實務上之治療方法(psychotherapy)。在生命哲學方面,則將參酌戲劇、電玩遊戲等原理,以及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相關論點。
透過以上學理的探討,希望能夠提供學員做為個人成長、人際關係等方面的參考,並培養個人覺察(awareness)、解讀(reading)自己的精神活動、心理經驗等能力。在引導學員認識、熟悉自己的思想(想法、意念、信念)與情感(感覺、情緒)的過程裡,也能夠對自己遣詞用字時的內在動力(心靈動力、心理動力),有更為深入的「同理」(empathy;與「同情」有別,sympathy)與涵納(inclusion)。
能力項目說明
【單元一】漢字的本質與功用:介紹漢字建構原理、語文的本質等。
【單元二】漢字與人的精神活動:介紹人類的「心智模型」(mental model);人類的各項天性、本能;投射原理;感覺、信念、情緒等。
【單元三】漢字與人的心理經驗:介紹「事件」的創造與目的;心理經驗等。
【單元四】漢字與人格的訓練及整合:介紹原始人格;人格的本質與目的;各種人格面向等。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01週:【專題】1.課程介紹;2.確認選課暨分組。
第02週:【專題一】1.確定選課人數;2.確認分組;3.專題介紹;4.生活實例分析暨分組報告、討論;5.講義閱讀;6.課前、課後投入時間:均2小時。
第03週:【專題一】1.專題介紹;2.講義閱讀;3.生活實例分析暨分組報告、討論;4.課前、課後投入時間:均2小時。
第04週:【專題一】1.專題介紹;2.講義閱讀;3.生活實例分析暨分組報告、討論;4.課前、課後投入時間:均2小時。
第05週:【專題一】1.專題介紹;2.講義閱讀;3.生活實例分析暨分組報告、討論;4.課前、課後投入時間:均2小時。
第06週:【專題二】1.專題介紹;2.講義閱讀;3.生活實例分析暨分組報告、討論;4.課前、課後投入時間:均2小時。
第07週:【專題二】1.專題介紹;2.講義閱讀;3.生活實例分析暨分組報告、討論;4.課前、課後投入時間:均2小時。
第08週:【專題二】1.專題介紹;2.講義閱讀;3.生活實例分析暨分組報告、討論;4.課前、課後投入時間:均2小時。
第09週:期中隨堂考試。
第10週:【專題三】1.專題介紹;2.講義閱讀;3.生活實例分析暨分組報告、討論;4.繳交習作;5.課前、課後投入時間:均2小時。
第11週:【專題三】1.專題介紹;2.講義閱讀;3.生活實例分析暨分組報告、討論;4.課前、課後投入時間:均2小時。
第12週:【專題四】1.專題介紹;2.講義閱讀;3.生活實例分析暨分組報告、討論;4.課前、課後投入時間:均2小時。
第13週:【專題四】1.專題介紹;2.講義閱讀;3.生活實例分析暨分組報告、討論;4.課前、課後投入時間:均2小時。
第14週:【專題四】1.專題介紹;2.講義閱讀;3.生活實例分析暨分組報告、討論;4.課前、課後投入時間:均2小時。
第15週:【綜合討論】1.課程專題綜合討論;2.講義閱讀;3.生活實例分析暨分組報告、討論;4.課前、課後投入時間:均2小時。
第16週:期末隨堂考試。
第17週:【彈性補充教學】學期總整理暨提問。
第18週:【彈性補充教學】線上學習暨提問。
期中隨堂考試:習作乙份,40%
期末隨堂考試:報告乙份,40%
平時成績:20%
周慕姿:《情緒勒索》(臺北:寶瓶文化公司,2017年)。
林家興:《精神分析治療的理論與實務》(新北:心理出版公司,2021年)。
洪燕梅:《心靈動視角的《老子》與《賽斯書》》(臺北:元華文創公司,2022年)。
洪燕梅:《揮舞翅膀,流動宇宙的意識──2019 漢字夢工廠北美廠報告書》(Spread the wings of consciousness, and fly into the universe──Chinese Characters Factory - 2019 Report for the North American Plant),元華文創公司,2019年。
洪燕梅:《解放漢字,從性開始:論漢字文化與心靈教學》(臺北:元華文創公司,2017年)。
洪燕梅:《人生「是」戲:《賽斯書》生命模型與電影》(臺北:元華文創公司,2024年)。
張家齊:《失控的愛:為什麼我們愈相愛,愈受傷?觸摸那些心底被忽略的失控感,走向真正親密的未來》(臺北:天下雜誌公司,2022年)。
黃國勝:《隱藏的人格面具》(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20年)。
(加拿大)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著,張德芬譯:《一個新世界:喚醒內在的力量》(“A New Earth: Awakening to Your Life’s Purpose”)(臺北:方智出版公司,2015年)。
(印度)約瑟夫.墨菲(Joseph Murphy)著,朱侃如譯:《潛意識的力量》(“The Power of Your Subconscious Mind”)(臺北:INK印刻出版公司,2010年)。
(法國)埃米爾‧庫埃(Emile Coue)著,李妍編譯:《心理暗示力》(“Psychological Suggestion”)(北京:九州出版社,2015年)。
(美)艾德.楚尼克(Ed Tronick)、克勞蒂亞.高德(Claudia M. Gold)著,盧思綸譯:《關係修復力:心理學大師教你從衝突、裂痕中培養更高的適應力,重拾人與人的連結》(THE POWER OF DISCORD: Why the Ups and Downs of Relationships are the Secret to Building Intimacy, Resilience, and Trust)(臺北:時報出版社,2021)。
(美)杜安‧舒爾茨(Duane P. Schultz)、悉妮‧埃倫‧舒爾茨(Sydney Ellen Schultz)著,危芷芬譯:《人格心理學》(Theories of Personality 11/E)(臺北:雙葉書廊,2017年)。
(美)強納森.海德(Jonathan Haidt)著,李靜瑤譯:《象與騎象人:全球百大思想家的正向心理學經典》(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臺北:究竟出版公司,2021年)。
(美)傑拉德‧科瑞(Gerald Corey)著,修慧蘭、鄭玄藏、余振民、王淳弘譯:《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Theory &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10E)(四版)(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公司台灣分公司,2018年)。
(美)道森.丘吉(Dawson Church)著,林瑞堂譯:《科學證實你想的會成真:從心靈到物質的驚人創造力》(Mind to Matter:The Astonishing Science of How Your Brain Creates Material Reality)(臺北:三采文化公司,2019年)。
(美)黛安娜‧巴巴利亞(Diane E. Papalia)、Sally Wendkos、Ruth Duskin Feldma著:《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Human Development(原文11版))(臺北,科技圖書公司,2011年)。
(美國)尼爾‧史特勞斯(Neil Strauss)著,貓學步譯:《把妹達人1:從宅男到型男之路(2023新版)》(“The Game: Penetrating the Secret Society of Pickup Artists”)(臺北:大辣出版公司,2023年)。
(美國)艾利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著,林楸燕、黃書儀譯:《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解救現代直升機父母的親子關係人類學》(“The Gardener and The Carpenter: What The New Science of Child Development Tell U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臺北:大寫出版社,2018年)。
(美國)珍‧羅伯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個人實相的本質》(“The Nature of Personal Reality”)(臺北:賽斯文化公司,2016年)。
(美國)珍‧羅伯茲(Jane Roberts)著,王季慶譯:《靈魂永生》(“Seth Speaks: The Eternal Validity of the Soul”)(臺北:賽斯文化公司,2015年)。
(英)安東尼・貝特曼(Anthony Bateman)、傑瑞米・霍姆斯(Jeremy Holmes)著,樊雪梅、林玉華譯:《當代精神分析導論:理論與實務》(新譯本)(Introduction to Psychoanalysis: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臺北:心靈工坊,2017年)。
(英)約翰‧鮑比(John Bowlby)著,汪智豔、王婷婷譯:《依戀理論三部曲1:依附》(Attachment & Loss: Attachment (Volume 1))(新北:小樹文化公司,2020年)。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