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國文-臺灣文學選讀

Course Name: Readings of Selected Taiwanese Literature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3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著重於台灣文學與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的過程,透過不同的「節點」考察文學作品生發的原因。一直以來,身在台灣的人們面臨了政治更迭、歷史推進、技術革新、經濟變遷等層面的動向,不斷地選擇、不停地進化與改變,成為「台灣人」的外在樣貌,也塑成了台灣文化的內在肌理。藉由不同主題的探討,深入台灣文學的歷史脈絡與時代意義,將會促使學生具備另一種思考的維度,也能拓展文學閱讀的可能性。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了解台灣現代文學之流變脈絡,建構評論的基礎知識。

    2.從區域相對的視野,掌握台灣文化及其文學的特殊價值。

    3.透過「文學」書寫的議題,加強文化思辨的能力,探索歷史事件之於文化生成的影響。

    4.以性別、族群、宗教等各方議題,嘗試「理解」、「同理」文學書寫的成因與養成。

    5.課程討論與團隊報告,增加與他人的互動,並適時表達自己的立場。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每週課程規劃與內容

    週次

    日期

    當週主題

    課程內容

    學生指定

    閱讀資料

    教學活動

    作業設計

    每週投入時間

    第1週

     

    2/17

    導論

    以台灣為座標:文學向外延伸

    1.導論:文學如何可能?——台灣文學史鳥瞰

    2.學生報告分組、分配導讀

    3.宣布課程規定與作業內容

    林佩蓉訪談

    〈文學史角度探討:何為台灣人的認同·上/下〉

    https://tcnn.org.tw/archives/116833

    https://tcnn.org.tw/archives/117076

    a.講授、問題討論

    b.報告分組與個人導讀週次選擇

    c.課程授業規定

    3

    第2週

    2/24

    人與人

    戰前台灣:報刊與新文學

    1.新文學緣起

    2.台灣文化協會創立與報刊開辦

    3.面對殖民體制的壓迫與反省

    無知〈神秘的自制島〉

    賴和鬥鬧熱〉

     

    a.講授、問題討論

    b.學生了解撰寫報告議題與觀點之確立

    c.告知加選學生課程規定

    3

    第3週

    3/3

    人與社會

    戰前台灣:博覽會與超現實的藝術美學

    1.殖民教育影響台灣文學的走向,展現社會整體的面貌。

    2. 博覽會的策展觀念引進與觀賞美學的差異。

    朱點人〈秋信〉(學生導讀)

    翁鬧〈天亮前的戀愛故事〉(學生導讀)

     

    *影片《日曜日式散步者》

    a.講授、問題討論

    b.學生了解撰寫報告之學術倫理和獲取參考資料之方法。

    c.學生導讀

    3

    第4週

    3/10

    人與自然

    戰前台灣:戰時影像與協力文學

     

    1.皇民化運動與台人身分認同的焦慮。

    2.從影像拍攝台灣自然環境與人文生活,討論文學創作如何凸顯台灣人的立場與處境。

    吳濁流〈先生媽〉(學生導讀)

    周金波〈志願兵〉(學生導讀)

     

    *紀錄片《南進台灣》觀賞

    a.講授、問題討論

    b.學生導讀

    c. 繳交作業1

     

    第5週

    3/17

    人與社會

    政策與創作美學

    反共文藝的創作表現

    1.探討戒嚴管控與文藝調配,社會局勢形塑人的行動與思維,作家如何因應時局的創作表現。

    2.他類文藝作品的欣賞與反思。

    彭歌〈蠟台兒〉(學生導讀)

    朱西甯〈鐵漿〉(學生導讀)

     

    *牛哥漫畫

    a.講授、問題討論

    b.學生導讀

     

     

    第6週

    3/24

    人與人

    政策與創作美學

    美援之下的現代主義及其衍繹

    1.冷戰美援與台灣文學西化的技巧表徵。

    2.前衛藝術的思維介入文學作品而促進創作者思考「何謂純文學」?

    王文興〈欠缺〉(學生導讀)

    白先勇〈遊園驚夢〉(學生導讀)

     

    *黃華城與現代詩展

    a.講授、問題討論

    b.了解文學研究撰寫的前置安排、使用方法與寫作倫理。

    c.學生導讀

    3

    第7週

    3/31

    人與自然

    鄉土成為創作的動能

    紀錄片與鄉土情懷的構築

    1.了解「鄉土」的定義及其影響

    2.不同時代的「鄉土」詮釋和文本表現

    黃春明〈溺死一隻老貓〉(學生導讀)

    王禎和〈嫁妝一牛車〉(學生導讀)

     

    *紀錄片《芬芳寶島:淡水暮色》

    a.講授、問題討論

    b.學生導讀

    c. 繳交作業2

    d.公布團體報告次序

    3

    第8週

    4/7

    主題演講

    講者主題待定

     

     

    a.期中心得提醒

    3

    第9週

    4/14

    (Mid)

    期中週

    撰寫演講心得

     

     

    a.繳交演講心得

     

    第10週

    4/21

    人與社會

    族群、身分與階級

    女性怎麼思考身體、身體如何成為武器?

    1.女性意識的緣起。

    2.女性身體的反叛姿態及其社會面向。

    3.文學獎的歷史意義。

    李昂〈殺夫〉(學生導讀)

    蔣曉雲〈掉傘天〉(學生導讀)

     

    *女權運動發展概述

     

     

    第11週

    4/28

    人與人

    族群、身分與階級

    遊走(不)虛構地帶與同志

    1.解嚴之後的性別運動與同志書寫

    2.時代意識的凝聚與挑戰

    曹麗娟〈童女之舞〉(學生導讀)

    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節選(學生導讀)

     

    紀錄片《幸福備忘錄》

    https://youtu.be/tAQIufv7NDc?si=tOfzcuKGJYjP_cY7

     

    a.講授、問題

    b.學生導讀

     

    3

    第12週

    5/5

    人與自然

    創作新面向

    自然、神怪敘事與重寫

    1.台灣自然環境與鄉野奇談,逐漸成為文學選擇的題材。

    2.「傳說」瓦解大歷史敘事,邁向開闊的視野。

    吳明益〈虎爺〉(學生導讀)

    甘耀明〈阿撒普魯的三隻水鹿〉(學生導讀)

     

    *台灣漫畫家張季雅《台灣都市傳說百科》、《妖怪台灣》

    a.講授、問題討論

    b.學生導讀

    c.繳交作業3

    3

    第13週

    5/12

    人與社會

    創作新面向

    城市的空間形塑與當代生活的困境

     

    課程總結

    1.當代生活遭遇的難題如何被文學言說

    2.新世代作家的現實症候與文學關懷的建構

    柯裕棻〈冰箱〉(學生導讀)

    胡淑雯〈理查帕克〉(學生導讀)

     

     

    *電影《台北物語》

    a.講授、問題討論

    b.學生導讀

    c.期末報告事項提醒

    3

    第14週

    5/19

    期末:團體報告(一)

    學生團體口頭報告

    (視當學期團體數量彈性調整週次)

     

    團體學期口頭簡報,老師與同學提供意見修改。

    3

    第15週

    5/26

    期末:團體報告(二)

    學生團體口頭報告

    (視當學期團體數量彈性調整週次)

     

    團體學期口頭簡報,老師與同學提供意見修改。

    3

    第16週

    6/2

    彈性週次

    作業評述與討論時間

    統整本學期之課堂內容

     

    3

    第17週

    6/9

    期末作業撰寫

    場館體驗

    藉由參觀場館空間,了解台灣文化的內涵。

     

    3

    第18週

    6/16

    期末作業撰寫

    撰寫期末報告

    藉由參觀場館空間,了解台灣文化的內涵。

     

    3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20%

    討論 Discussion

    15%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課程評分標準

    本課程要求參與學生需具備洞察文化現象之視野,培養文學鑑賞力,且能確實清晰地表述自身立場與觀點,於課程結束後能具體闡釋和列舉台灣文學的特徵與相關內容。根據中文系中國語文通識實施辦法規定,「國文」學期成績之計算,至少須包括平時成績、語文表達訓練成績及學期考試成績三項。本課程據此要求,區分五項評分細則,分別為課堂參與、平時作業、期中檢測、團體報告、課外延伸活動。

     

     

    A.課堂參與(20%)

    本課程注重參與到課的積極度,若點名3次(含3次或以上)未到,將無法取得本課程之學期成績。

    • 出席率10%(如有特殊事由,請E-mail請假)。
    • 導讀回饋與表現10%,由老師斟酌給分。

     

    B.導讀與平時作業(20%)

    個人平時作業以為紙本作業為主;口頭報告為學生自願認領,可抵免一次紙本作業,請妥善安排時間。

    • 個人導讀提問(自願)。每週閱讀文本各由2-3位同學負責(第一週安排週次),根據作品反思之後提問,時間為8-10分鐘。
    • 導讀內容:簡述作者與文本情節、最有印象的段落、針對特定內容提出問題。
    • 當週導讀結束,將報告內容整理之後上傳,以利評分。

    以賴和為例,針對作者生平與其作品提出疑問或反饋,「從小說內容裡,理解到賴和關懷底層人民的悲苦,他不只批判殖民制度也批判從眾心理,我從小說XX部分看到這些。」「賴和秉持著同情的角度,因此他的人物常常比較純樸沒有功利心,但我認為當時的人應該有很多面向?」

    • 評分標準:導讀者台風談吐、導讀內容、呈現方式。

     

    • 2篇閱讀文本反思20%,選擇課程指定閱讀作品之詳述分析(非讀後心得)。
    • 上傳Moodle(500-1000字,A4橫排,新細明體12級字),共有3次繳交機會。
    • 逾期繳交者,遲交1週內將以原始成績80%為主,超過1週則不予計分。
    • 檔案命名:第X次作業—系級學號—姓名,例如『第一次作業—110101201—台灣』。
    • 請尊重學術倫理,切勿抄襲瓢竊,違者該次成績以零分計。
    • 每篇滿分100分,評分標準如下:
    內容充實、條理清晰、深具創意:81~100分
    內容寬泛、條理鬆散、大致切合主題:60~80分
    內容貧乏、論述紊亂者、未能掌握主題:1~59分
    無故缺席或文不對題者:0分

     

    C.期中演講——文學與職涯發展(10%)

    第八週為課堂專題演講,邀請講者分享個人工作經驗;已邀請過的講者職業:博物館行政、導覽員、出版業編輯等。
     
    聆聽演講之後,撰寫本次的心得,繳交上傳期限:4/23(週日) 23:59。
     

     

    D.團體報告展演(25%):「文學個人、個人文學:台灣文學推廣的無限可能」

    各組選擇一位台灣現代作家,除了簡介作家生平與創作時代背景,並以1或2篇該作家之作品為對象,從中選擇團體報告之主要議題或衍生商品。藉由「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面向,提出小組之於文本與作家的推廣策略。

    例如:以白先勇小說《孽子》為討論,小組需思考推銷這部作品的策略、考量受眾需求和展演方式等,請盡情發揮個人專長並考量可行性。

    #拾藏:台灣文學物語   #故事:Story Studio   #台灣文學館

    #桌遊 #電玩遊戲 #食品 #日用品

     

    • 討論議題不限,但須以學期課程作家之作品為主,作品盡量與課程閱讀不同。
    • 團體報告時間依抽籤決定報告時間與順序(第一週決定次序)。
    • 團體報告時間為15-20分鐘每位組員皆需報告),
    • 報告前一週(週六23:59前)先上傳報告概要書(A4,1頁。推廣主題、作家、作品、推廣目的)至Moodle。
    • 報告結束後(當週次)上傳小組PPT分工表於Moodle。檔案與口頭表現皆為評分依據,同學亦需提供互評建議(由教師提供互評表)。
    • 滿分100分,評分標準如下:
    內容充實、條理清晰、深具創意:81~100分
    內容寬泛、條理鬆散、大致切合主題:60~80分
    內容貧乏、論述紊亂者、未能掌握主題:1~59分
    無故缺席或文不對題者:0分

     

     

    E.期中個人報告:推薦生活中的文化展館(20%)

    因應本校16+2週的課次安排,學生需妥善運用課餘時間增加本課程之知識。

    • 繳交日期為2025/6/22(週日,23:59以前)
    • 參訪博物館,並繳交推薦說明與場館介紹書。

    台北地區:台灣文學基地、紀州庵文學森林、國立台灣博物館、台灣歷史博物館、景美白色恐怖園區、二二八紀念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

    其他地區:台灣文學館(台南)、宜蘭文學館(宜蘭)、台中文學館(台中)、賴和紀念館(彰化)、高雄文學館(高雄)、吳濁流藝文館(新竹)、龍瑛宗文學館(新竹)、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桃園)

    其餘場館可參見博物之島網站,https://museums.moc.gov.tw

    • 作業內容 (1)照片(學生+場館)或票根以提供證明,(2)展場或展品配置介紹,(3)撰寫該場館或該活動的體驗推薦文(800字以上)

     

    • 若有任何參訪之問題或困難,請即時告知老師,以避免無法取得此項成績。
    • 滿分100分,評分標準如下:
    內容充實、條理清晰、深具創意:81~100分
    內容寬泛、條理鬆散、大致切合主題:60~80分
    內容貧乏、論述紊亂者、未能掌握主題:1~59分
    無故缺席或文不對題者:0分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課程使用教材

    Moodle/公告/每週課程閱讀文本
    文學五金行:https://learn.nmtl.gov.tw/home/zh-tw

     

    必讀

    王德威,《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2009年)。
    施淑,《日據臺灣小說選——新世紀經典閱讀版》(台北:麥田,2014年)。
    梅家玲、郝譽翔主編,《臺灣現代文學教程:小說讀本 上/下》(台北:二魚文化,2012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
    鄧得(Dant Tim)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台北:書林,2009年)。
    紀大偉,「研究生青紅燈」、「研究生三溫暖」,網路專欄。
    李時雍主編,《百年降生:1900——2000臺灣文學故事》(台北:聯經,2018年)。
     
     

    選讀

    Terry Eagleton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1993年)。
    巴蘇亞‧博伊哲努,《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台北:里仁,2002年)。
    史書美、梅家玲、廖朝陽、陳東升主編,《台灣理論關鍵詞》(台北:聯經,2019年)
    吳佩珍主編,《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台灣文學‧文化研究》(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2年)。
    林燿德,《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
    垂水千惠,《台灣的日本語文學》(台北:前衛,1998年)。
    柯慶明,《台灣現代文學的視野》(台北:麥田,2006年)。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北:聯經,2017年)。
    范銘如,《眾裏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台北:麥田,2008年)。
    荊子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2006年)。
    彭瑞金、藍建春、阮美慧合著,《台灣文學史小事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4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年)。
    陳怡宏,《看得見的台灣史·時間篇:30件文物裡的日常與非常》(台北:聯經,2023年)。
    賴俊雄,《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台北:聯經,2020年)。
    彭明輝,《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台北:聯經,2023年)。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有條件開放使用:運用AI協作時,需於作業內標明清楚,並適當地了解內容的正確性。 Conditional Permitted to Use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