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國文-古典詩選讀

Course Name: Reading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ms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3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依「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天」與「自我叩問」五大核心元素設計,均為古典詩歌的重要面向。人生在世,最先產生連結的是人,情感因此而來,而人與人的關係,是生命中的核心問題;接着接觸外間的自然,面對萬物的枯榮及四時之變遷;繼而進入社會,遇事便對天或對己進行叩問。無論是「詩言志」或是「詩緣情」,此等元素互相激盪,然後成詩。

學詩,必舉唐詩而談宋詩。因此本課程講授範圍為唐宋詩歌,在學習意境圓渾深遠之唐詩,以及了解宋詩的構成與特徵後,進行兩者之對比,讓學生明白詩歌的共相與殊相。此外,透過閱讀相關文本及文獻,品味詩之美學特徵「意境」,同時找出詩歌能夠被跨時空解讀的可能性。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針對詩而進行的講述與討論,主要透過閱讀相關文本及文獻學習唐宋詩歌的共相與殊相、品味詩之美學特徵「意境」、找出詩歌能夠被跨時空解讀的可能性。

    此外,本課程設有論文寫作部分。除了講授論文格式、撰寫規範及學術倫理之外,重視論題之立定、問題意識之把握,確立論題之可能價值,以及提升思辨能力。講授內容不只能應用於本課程之作業上,還通用於學生所屬之科系。

    至於作業與學術論文寫作及團體報告,個人部分主要訓練與培養分析能力,鍛鍊論文撰述相關的學術能力;團體部分則提供一個可以互相交流及討論的平台,讓學生在了解詩作解讀的不同可能性後,檢視自己的觀點與角度,從而學習更為全面地剖析詩作。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教學週次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

     16+2

    11

    課程相關線上學習

    自主總整學習

    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參與校內外課程相關學習活動或社會服務

    其他(請參閱每週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18

    課程相關線上學習

    自主總整學習

    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參與校內外課程相關學習活動或社會服務

    其他(請參閱每週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〇17+1

     

    課程相關線上學習

    自主總整學習

    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參與校內外課程相關學習活動或社會服務

    其他(請參閱每週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〇18

     無彈性補充教學週

     

     

    週次

    當週主題

    課程內容

    學生指定

    閱讀資料

    教學活動

    作業設計

    備註請說明學生各週須投入的學習時間)

    1

    217日)

    課程介紹

    課程介紹︰

    1. 課程內容

    2. 教學方式與安排

    3. 作業、學術論文寫作、團體報告及考試要求

    4. 評分標準

    5. 參考書目

    課程大綱

    1. 講授

    2. 討論

    3

    2

    224日)

    導論︰

    何謂意境?

    1. 透過閱讀材料,了解何謂「詩」、詩之美與其美學特徵,以及如何準確詮釋詩作和掌握詩人的言外之意,欣賞詩之美感。

    2. 藉由導讀文章,讓學生對唐、宋詩之別及「意境」有初步了解。

    1. 自製講義

    2.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

    3.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中國藝術精神主體之呈現——莊子的再發現》

    4. 黃景進︰《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結論》

    1. 講授

    2. 討論

    3. 文獻閱讀

    4.5

    3

    33日)

    人與自然︰風景

    1. 本週選本集中在唐朝描寫景物的詩作。

    2. 「景」為詩歌及意境的元素之一,而「景」來自自然。詩不管是言志還是緣情,作為表意的載體,故有觸景生情而成詩。

    3. 從擅長於山水田園詩的孟浩然及王維說起,分析描寫景物的詩作,以了解其構成的情況,及探究以景抒情的可能性。

    1. 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2. 王維〈和使君五郎西樓望遠思歸〉

    3.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4. 杜牧〈題揚州禪智寺〉

    1. 講授

    2. 討論

    3. 文本閱讀

    4.5

    4

    310日)

    人與自然︰四季

    1. 承接上週主題,本週選取宋詩中以四季為題材之詩作。

    2. 詩人喜以四季入詩,甚至撰為詩題。究竟是觸景生情,還是寓情於景?透過解讀不同詩人的季節詩作,認識寓情於景,從而揭示第三種可能性︰情景交融。

    1. 范仲淹〈和李光化秋詠〉四首

    2.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其二(水光瀲灩晴方好)

    3. 陸游〈初春雜興五首〉其二(水長鷗初泛)

    4. 楊萬里〈釣雪舟中霜夜望月〉

    1. 講授

    2. 討論

    3. 文本閱讀

    4.5

    5

    317日)

    論文寫作(一)

    1. 首先講授撰寫論文的第一步︰如何尋找論題。

    2. 介紹常用之電子資源,如資料庫、電子期刊、電子書平台、文獻檢索系統。

    3. 分析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Generative AI)的利弊。

    4. 說明學術論文架構,及如何從前人研究決定論題的撰寫可能性。

    5. 最後說明學術論文寫作規範及相關學術倫理。

    自製講義

    1. 講授

    2. 討論

    4.5

    6

    324日)

    人與人︰神交

    1. 本週討論詩人超越時空的神交情感。

    2. 詩為情之載體,情卻因人而起。於「人與人」的關係中,其中之一為仰慕古人,甚至借背景或遭遇相似的古人以自況。了解詩作中所引古人,方能深刻體會詩人的作意及所表達的情感。

    3. 唐朝以李白為代表。從欣賞李白所撰寫之與謝朓有關的詩作,了解李白於詩中對謝朓寄託的情感,繼而尋找李白借謝朓以自況的線索,最後探討李白的創作有否受謝朓詩風影響。

    4. 蘇軾為宋朝著名文學家,晚年以陶淵明、柳宗元之作品相伴。從其詩作中解讀對陶、柳之情感及所存在的連結,透視蘇軾處世之道。

    1. 李白〈金陵城西樓月下吟〉

    2. 李白〈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懷謝朓〉

    3. 柳宗元〈漁翁〉

    4. 蘇軾〈寒食雨二首〉

    5. 蘇軾〈和陶游斜川〉

    1. 講授

    2. 討論

    3. 文本閱讀

    4.5

    7

    331日)

    人與人︰愛情

    1. 本週品味寄託於詩作中感人至深的愛情。

    2. 詩歌動人之處,在於有所共鳴。情中最讓人嘆喟的,莫過於愛情,不少作品能流傳千古,皆注入繾綣之愛情所致。

    3. 本週選讀之唐詩,以詩作被譽為意境深遠之李商隱為代表。在拆解所選詩作蘊含之情感的同時,分析詩作主題的別樣可能性。

    4. 宋朝部分則為陸游的名作。藉着閱讀其哀痛至極的悼亡詩,欣賞意境的不同姿態,以及帶出學術界針對內容而起的爭議。

    1. 李商隱〈無題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風、聞道閶門萼綠華)

    2. 陸游〈沈園〉二首

    1. 講授

    2. 討論

    3. 文本閱讀

    4. 繳交「作業」(期末論文之論題研究概況)

    4.5

    8

    47日)

    論文寫作(二)

    1. 講授怎樣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論題,清晰表達問題意識及提出解決方法,進行嚴謹的論述,撰寫完整度高的學術論文。

    2. 透過導讀與唐、宋詩人相關的學術論文,說明如何撰寫獨特且具有創意,架構工整及論證嚴密有效的學術論文。

    自製講義

    1. 講授

    2. 討論

    4.5

    9

    414日)

    人與社會︰羈旅

    1. 本週主要選讀唐朝羈旅詩。

    2. 意境有多種形態,即使是述及國破家亡或羈旅鄉愁,亦能展現出來。

    3. 唐朝其中一個突出的面向為「羈旅」,從帝國由盛轉衰而來,後期詩作不少是從遊子的角度出發及撰寫。透過閱讀相關詩作,了解詩人如何將「羈旅」與美感連結起來,撰成名作。

    1. 杜甫〈曲江二首〉其一(一片花飛減卻春)

    2. 杜甫〈月夜憶舍弟〉

    3. 杜甫〈江亭〉

    4. 溫庭筠〈商山早行〉

    1. 講授

    2. 討論

    3. 文本閱讀

    4.5

    10

    421日)

    人與社會︰貶謫及愛國

    1. 本週選讀內容與貶謫及愛國有關之宋詩。

    2. 宋朝除了內憂之黨爭,還有外患之入侵,因此愛國便成為新的詩歌元素,當中亦有充滿意境的詩作。

    3. 透過選材,特別是愛國詩人陸游及文天祥的詩作,在欣賞詩歌之美時,尋找寄寓其中的深意。

    1. 歐陽修〈晚泊岳陽〉

    2. 陸游〈梅花絕句二首〉其一(幽谷那堪更北枝)

    3. 陸游〈梅花絕句六首〉其三(聞道梅花坼曉風)

    4. 文天祥〈除夜〉(乾坤空落落)

    1. 講授

    2. 討論

    3. 文本閱讀

    4.5

    11

    428日)

    彈性學習課程

    自主學習——

    完成指定學術論文寫作

     

    繳交「論文一」(期末論文初稿)

    3

    12

    55日)

    人與天︰問天

    1. 本週選讀詩人無語問蒼天的詩作。

    2. 詩窮而後工,享負盛名的文學家多半有着坎坷的人生。帶來坎坷的,或是人,或為不可抵抗的命運。

    3. 詩作為抒情渠道之一,透過閱讀所選詩作,了解唐、宋詩人在天地間面對同樣的憂思與苦況。

    1. 杜甫〈歎庭前甘菊花〉

    2. 韋莊〈章臺夜思〉

    3. 蘇軾〈和秦太虛梅花〉

    4. 楊萬里〈感秋五首〉其四(秋曉寒可忍)

    1. 講授

    2. 討論

    3. 文本閱讀

    4.5

    13

    512日)

    自我叩問︰處世

    1. 承接「人與天」的主題,選讀詩人面對坎坷人生時如何自處的詩作。

    2. 除了苦問上天,自我叩問亦為身處逆境時的一種求解方式。在了解詩人的心路歷程後,方能得知他們對於困境是無言與茫然,或是怡然自得。

    1. 王維〈歸嵩山作〉

    2. 白居易〈風雨晚泊〉

    3. 歐陽修〈戲答元珍〉

    4.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5. 蘇軾〈和孔密州五絕東欄梨花〉

    1. 講授

    2. 討論

    3. 文本閱讀

    4.5

    14

    519日)

    團體報告一)

    團體報告

    各組報告簡報

    1. 各組依序報告

    2. 問答時間

    3. 老師給予評價及意見

    4.5

    15

    526日)

    團體報告二)

    團體報告

    各組報告簡報

    1. 各組依序報告

    2. 問答時間

    3. 老師給予評價及意見

    4.5

    16

    62日)

    1. 團體報告三)

    2. 課程總結

    1. 團體報告

    2. 課程總結

    各組報告簡報

    1. 各組依序報告

    2. 問答時間

    3. 老師給予評價及意見

    4.5

    17

    69日)

    期末考試

    期末考試

     

     

    3

    18

    616日)

    彈性學習課程

    自主學習——

    完成指定學術論文寫作

     

    繳交「論文二」(期末論文定稿)

    3

    註︰上課進度以實際情況而定,可能會有所增減或作出微調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1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本課程將從四個方向評定學生最終學期成績︰

     

    1. 期末考試(30%

    (1) 期末考試考卷含三條申論與分析題,均屬課堂內容。

    (2) 每題各佔10分,總分為30分。評分標準如下︰

    審題準確、內容充實、論述嚴謹、見解獨到︰10

    審題準確、內容充實、論述嚴謹︰8-9

    審題準確、內容空泛、論述鬆散︰5-7

    審題偏題、內容貧乏、論述紊亂︰1-4

    抄襲、文不對題、缺席︰0

     

    2. 作業與學術論文寫作(40%

    依據「中國文學系國文作業批改要點」︰

    (1) 每學期應繳交二至三篇作文或論文

    (2) 作業每篇字數約500字;

    (3) 論文每篇字數約2,000-3,000字。

    修讀本課程之學生,需要撰寫以下作業與學術論文︰

    (1) 作業(5%)︰期末論文之論題研究概況

    - 挑選一位唐朝宋朝詩人其中一首具有意境之詩作,以此作為期末論文之主要討論文本。學生可以挑選課程中提及之詩人,但不得選取出現於課綱上之詩作。

    - 活用課堂「論文寫作(一)」所學習的知識,在搜集及閱讀與所挑選之詩作有關之資料後撰寫作業,內容包括但不限於︰

    • 暫擬論題或粗略研究方向與範圍
    • 所挑選之詩人及詩作名稱(範例︰杜甫〈曲江二首〉其一(一片花飛減卻春))
    • 撰寫動機
    • 簡述前人研究概況
    • 精要概括該詩作之意境所在

    - 字數為正文500(不包含註腳及徵引書目)

    - 評分標準如下︰

    內容充實、條理清晰者:5

    內容單薄、條理鬆散者:3-4

    內容貧乏、條理紊亂者:1-2

    缺交、抄襲、文不對題者0

    - 於7遞交,需要於原定上課當天2359或之前上載至Moodle。上載時間以系統為準,因應網路傳輸速度,建議請勿壓線上載。逾時繳交者,本項目之分數為所得分數之70%(小數點以四捨五入來計算)。

    - 檔案命名格式︰作業_113XXXXXX_陳大文

    (2) 論文一(15%)︰期末論文初稿

    - 在前述作業的基礎上,參考老師評語及結合「論文寫作(二)」所學習的知識,自行擬定與所選詩作意境相關之論題,撰成「論文一」。「論文一」必須顯示出學生有明確的問題意識、深入剖析文本、準確解讀學術文獻及資料,彰顯其解決問題之能力,以及有清楚及完整的論文架構︰

    • 論題
    • 摘要
    • 關鍵字
    • 撰寫動機
    • 前人研究
    • 研究價值
    • 研究方法
    • 論證過程
    • 個人觀點與評述
    • 與論題相關之議題或研究的發展性
    • 結論
    • 學術文獻及資料引用與註腳
    • 參考書目

    - 字數為正文2,000-3,000(不包含摘要、關鍵字、註腳及徵引書目)

    - 評分標準如下︰

    論題準確、內容充實、結構嚴謹、論證有效、條理清晰、研究具創新及突破性者:15

    論題準確、內容充實、結構嚴謹、論證有效、條理清晰者:13-14

    論題準確、內容充實、結構一般、論證有效、條理尚可者:11-12

    論題準確、內容空泛、結構鬆散、論證乏力、條理模糊者:6-10

    論題偏題、內容貧乏、結構紊亂、論證無效、毫無條理者:1-5

    缺交、抄襲、文不對題者:0

    - 於11遞交,需要於原定上課當天2359或之前上載至Moodle。上載時間以系統為準,因應網路傳輸速度,建議請勿壓線上載。逾時繳交者,本項目之分數為所得分數之70%(小數點以四捨五入來計算)。

    - 檔案命名格式︰論文一_113XXXXXX_陳大文

    (3) 論文二(20%)︰期末論文定稿

    - 在「論文一」的基礎上,參考老師評語進行修正,包括但不限於修正論題、補充資料、調整架構、添加或調整個人觀點、作出有效論述,最後撰成一篇符合規格、論述清晰嚴謹且有效的學術論文。

    - 字數為正文2,000-3,000(不包含摘要、關鍵字、註腳及徵引書目)

    - 評分標準如下︰

    論題準確、內容充實、結構嚴謹、論證有效、條理清晰、修改確切、研究具創新及突破性者:19-20

    論題準確、內容充實、結構嚴謹、論證有效、條理清晰、修改確切者:15-18

    論題準確、內容充實、結構一般、論證有效、條理尚可、修改不全者:11-14

    論題準確、內容空泛、結構鬆散、論證乏力、條理模糊、修改無效者:6-10

    論題偏題、內容貧乏、結構紊亂、論證無效、毫無條理、沒有修改者:1-5

    缺交、抄襲、文不對題者:0

    - 於18遞交,需要於原定上課當天2359或之前上載至Moodle。上載時間以系統為準,因應網路傳輸速度,建議請勿壓線上載。逾時繳交者,本項目之分數為所得分數之70%(小數點以四捨五入來計算)。

    - 檔案命名格式︰論文二_113XXXXXX_陳大文

    本課程之作業與學術論文寫作,修讀學生均需依照學術倫理規範來撰寫,包括正當地引用他人論點。偏離學術倫理規範、抄襲或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Generative AI)而成之作業,一律以0分計算。

     

    3. 團體報告(15%

    (1) 課堂採取自由分組,視乎修課總人數,大約4-5人為一組。

    (2) 報告順序將以抽籤來決定。

    (3) 報告時間為30分鐘,討論時間為15分鐘。

    (4) 需要以簡報製作報告,並且於上課前至少三天上傳至Moodle,便於老師及同學們閱讀及進行討論。(檔案命名格式︰20250101_1_蘇軾的人生觀)

    (5) 每組需要挑選一位詩人來報告,以唐、宋兩朝為限,可以挑選曾被講授之詩人,但不得選取曾被講授的詩作。

    (6) 報告需要挑選至少一個核心主題來進行︰「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天」、「自我叩問」。組員研讀所挑選的詩人的相關詩作後,尋找當中的脈絡,訂立報告題目,作出有系統的梳理及說明,得出結論。

    (7) 若所挑選的詩作有涉及唐、宋以外之詩人或詩作,可以額外提供資料來闡釋及進行對讀。採用唐、宋以外之詩人或詩作作為輔助說明之組別,將會被酌情加分。

    (8) 每位組員均需要參與事前討論及進行口頭報告。若被投訴參與度不足,嚴重者在本項目之分數將以0分計算。

    (9) 評分方式如下︰

    - 老師(10%

    針對整組表現進行評分,分數套用至同組每位同學。評分標準如下︰

    內容充實、條理清晰者:8-10

    內容單薄、條理鬆散者:5-7

    內容貧乏、條理紊亂者:1-4

    無故缺席、文不對題者:0

    - 各組互評(5%

    每組自行討論給予報告組別的分數,例如第1組於第一週進行報告,尚未報告的第8組需要根據第1組的報告進行評分。每組給出的分數加總後之平均值會套用至同組每位同學(小數點以四捨五入來計算)。各組可以參考以下之評分標準︰

    內容充實、條理清晰者:5

    內容單薄、條理鬆散者:3-4

    內容貧乏、條理紊亂者:1-2

    無故缺席、文不對題者:0

     

    4. 課堂參與(15%

    (1) 出席(10%

    - 採取不定時點名,總數5次,每次2分。

    - 有需要請假者,請依據最新公告之「國立政治大學學生請假規則」,於每次上課時間前提出申請,「學生請假系統核定通知」以電郵送達的時間為準。課堂開始後才提出之申請均屬無效,一律當作缺席。

    (2) 討論(5%

    - 為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及參加討論,以深化所學知識,將會以學生之整體表現決定此項分數。

    - 評分標準如下︰

    積極參與討論者︰5

    參與討論者︰3-4

    不積極參與討論者︰1-2

    從未參與討論者︰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1. 課堂教材
    由老師自製講義,學生可以視乎自身情況於Moodle自行下載或列印。
     

    2. 參考書目
    若學生希望進一步了解唐宋詩或意境,可以參考相關入門書籍。由於參考書籍有不同版本,以下列出常用或學生能借用的版本︰

    (1) 唐詩

    • 喻守真著︰《唐詩三百首詳析》,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2年。
    • 葛兆光著︰《唐詩選注》,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 歐麗娟選注︰《唐詩選注》,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2) 宋詩

    • 張鳴選注︰《宋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 錢鍾書選註︰《宋詩選註》,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3) 意境

    • [宋]嚴羽著,張健校箋︰《滄浪詩話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臺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 黃景進︰《意境論的形成︰唐代意境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 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4) 其他

    • 高步瀛選注︰《唐宋詩舉要》,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本課程可否使用生成式AI工具Course Policies on the Use of Generative AI Tools

    本課程無涉及AI使用 This Course Does Not Involve the Use of AI.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