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詩歌是最精練的文學語言,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瑰寶。本課程以古典詩歌為研讀對象,介紹中國詩學之原理原則、歷代詩歌之發展與審美特色。
本課程鑑賞分析歷代名家名詩,兼及詩學理論之分析,俾便修讀者於誦習前人佳篇作品之餘,進而領略其文化語境、語體格式、語言技巧與文學心靈。不但有助於了解文學之傳承衍變、文化之積澱與形成,亦可進一步陶冶性靈、活潑文思,培養獨立創作與鑑賞之能力。
能力項目說明
一、學習古典詩歌之理論及鑑賞方法,培養古典詩歌之鑑賞能力。
二、了解歷代詩歌之體派及演化,熟悉 古典詩歌之歷時與共時發展 。
三、了解古典詩歌之主題內涵 ,深入古典詩歌 之底蘊 。
四、研讀古典詩歌之名篇,培養文本分析之能力 。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Week |
課程主題 Course Theme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Theme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Activity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數 Estimated time devoted to coursework per week |
|
課堂講授 Lecture Hours |
|||||
1 |
課程介紹 |
教師講授與討論 |
3.0 |
||
2 |
緒論一 |
先秦迄唐詩歌之形成與發展 |
教師講授與討論 |
3.0 |
|
3 |
緒論二 |
古典詩之特質 |
教師講授與討論 |
3.0 |
|
4 |
壹、相思 |
《詩經‧秦風‧蒹葭》、《詩經‧鄭風‧狡童》、《詩經‧鄭風‧子衿》、張衡〈四愁詩〉、〈古詩十九首〉之六〈涉江采芙蓉〉、徐幹〈室思〉六首之三、陳叔寶〈自君之出矣〉六首、沈佺期〈古意〉 |
教師講授與討論 |
3.0
|
|
5 |
貳、盟誓 |
《詩經‧邶風‧擊鼓》、《國風‧秦風‧晨風》、〈上邪〉、卓文君〈白頭吟〉、班婕妤〈怨歌行〉、李益〈江南曲〉、孟郊〈烈女操〉、孟郊〈結愛〉、李白〈長干行二首〉之一、梁啟超〈台灣竹枝詞〉十首 |
教師講授與討論 |
3.0 |
|
6 |
參、婚嫁 |
《詩經‧召南‧摽有梅》、《詩經‧衛風‧木瓜》、《詩經‧鄭風‧將仲子》、《詩經‧周南‧關雎》、舊題蘇武〈結髮為夫妻〉、〈古詩十九首〉之二〈青青河畔草〉、〈古詩十九首〉之八〈冉冉孤生竹〉、周弘正〈詠新婚〉、朱慶餘〈近试上张水部〉、〈子夜歌〉吳聲歌曲 |
教師講授與討論 |
3.0 |
|
7 |
肆、分離 |
《詩經‧衛風‧伯兮》、〈有所思〉、〈上山採蘼蕪〉、〈古詩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古詩十九首〉之十〈迢迢牽牛星〉、李商隱〈無題〉七、陸游〈沈園二首〉、潘安〈悼亡詩〉、元稹〈遣悲懷〉三首、蘇軾〈悼朝雲〉 |
教師講授與討論 |
3.0 |
|
8 |
伍、生死 |
〈古詩十九首〉之三、〈古詩十九首〉之十一、〈古詩十九首〉之十三、曹操〈短歌行〉、曹丕〈燕歌行〉其一、杜甫〈秋興〉八首、李頎〈送魏萬之京〉、杜荀鶴〈江岸秋思〉、戎昱〈雲夢故城秋望〉、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
教師講授與討論 |
3.0 |
|
9 |
期中測驗 |
電影欣賞與討論 |
撰寫觀賞心得 |
3.0 |
|
10 |
陸、詠懷 |
阮籍〈詠懷〉八十二首之一、陳子昂〈感遇〉其二、張九齡〈感遇〉其二、駱賓王〈在獄詠蟬〉、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杜甫〈登高〉、杜甫〈旅夜書懷〉、李白〈蜀道難〉 |
教師講授與討論 |
3.0 |
|
11 |
柒、家國 |
〈戰城南〉、〈十五從軍征〉、曹植〈白馬篇〉、李煜〈破陣子〉五、范仲淹〈漁家傲〉、陸游〈書憤五首〉其一、陸游〈訴衷情〉、丘逢甲〈春愁〉、丘逢甲〈天涯〉 |
教師講授與討論 |
3.0 |
|
12 |
捌、山水 |
謝靈運〈登池上樓〉、謝朓〈遊東田〉、王維〈清谿〉、王維〈漢江臨汎〉、劉長卿〈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王灣〈次北固山下〉、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遊〉、李白〈夜泊牛渚懷古〉、韋應物〈滁州西澗〉、溫庭筠〈商山早行〉 |
教師講授與討論 |
3.0 |
|
13 |
玖、田園 |
陶淵明〈歸園田居〉五首、陶淵明〈飲酒詩〉二十首之五、陶淵明〈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王維〈渭川田家〉、孟浩然〈歲暮歸南山〉、孟浩然〈登鹿門山〉、孟浩然〈夜歸鹿門歌〉、儲光羲〈田家雜興八首〉、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 |
教師講授與討論 |
3.0 |
|
14 |
拾、友情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審言〈和晉陸丞早春遊望〉、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維〈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孟浩然〈秋登萬山寄張五〉、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李白〈將進酒〉、杜甫〈客至〉、〈李白〉渡荊門送別、 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
教師講授與討論 |
3.0 |
|
15 |
分組報告 |
小組分組報告一至六 |
分組報告與討論 |
3.0 |
|
16 |
期末考 |
|
|
3.0 |
|
17 |
自主學習 |
|
撰寫書面報告 |
3.0 |
|
18 |
自主學習 |
撰寫書面報告 | 3.0 |
一、出席20%
二、期中期末40%
三.口頭報告10%
四、分組報告評述10 %
五 書面報告20%
本課程特重上課出席率,每週點名,曠課五次(含)以上者 ,強制棄修。
教師自編教材
戴君仁編,《詩選》,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文津出版社。
黃永武,《中國詩學》,巨流圖書公司。
劉若愚,《中國詩學》,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黃永武,《詩與美》,洪範書局。
朱光潛,《詩論》,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吳文蜀,《讀詩常識》,國文天地雜誌社。
朱光潛,《談美》,台灣開明書店。
朱光潛,《談文學》,台灣開明書店。
李德超,《詩學新編》,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駱駝出版社。
張健,《中國現代詩》,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灣開明書店。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洪範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