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專題一:科技、社會與文化

Course Name: Specialized Course I (GDG): Technoscience, Society & Culture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從科學與技術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STS)的視角,探討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政治之間複雜交織的關係。課程將從技術研究與科學研究作為出發,系統性介紹STS的多元分析觀點,包括科學知識社會學、技術的社會建構與形塑、行動者網絡理論、科技的政治性、公民科學中的專家與常民知識、女性主義科技研究,以及本體論與物質的轉向等。這些理論工具將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科技與社會的互動過程,並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課程強調科技變遷與社會變動的共構關係,通過具體案例說明兩者如何相互塑造。例如,英國工業化過程中運河開鑿與工程師專業的形成、英國的會計師的客觀性建構,以及美國電網發展等大型社技系統的案例,都展示了技術、材料、法律、政策和管理等多面向的交互作用。這些案例將幫助學生理解科技發展如何深刻影響社會結構,同時社會因素又如何塑造科技的發展方向。

透過本課程,學生將理解科學家、工程師和產業市場如何緊密連結,形成穩固的社會技術體制。同時,課程也將探討科技內在的政治、文化與性別特性,以及專家知識在公共事務中的權威地位和操作:這將使學生認識到科技並非中立的工具,而是特定價值觀和權力關係的社會媒介。希望學生以氣候變化與太陽光電、離岸風電、AI技術等,來說明STS理論如何應用於理解現實問題。課程將通過理論學習和歷史案例分析的結合,培養學生全面的STS素養,學生將學習如何運用STS的視角分析科技與社會的互動,理解科技政策的制定過程,以及公眾參與科技決策的重要性。承上,本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科技、社會與文化複雜關係的洞察力,為理解和參與當代社會的科技相關議題提供跨學科的視角和分析工具。通過深入學習STS理論和方法,學生將能夠以更加全面和批判的視角看待科技與社會的關係,為未來在科技相關之商業管理、技術開發與管制決策領域上進行議題為基礎之進一步研究。

*開放使用生成式AI,但須主動告知教師說明使用方式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 明白科技內生的政治、文化與性別特性,科技不僅只是工程師與科學的事情,科技與我們日常生活的種種選擇與安排有著持續的相互鞏固關係。
    • 明白科學知識與專業所帶有的公共權威意涵,與理解技術物的設計與操作中的性別建構。
    • 學習台灣在能源轉型上所面臨的最新議題,例如電網與除能設施、光電與生態衝突、離岸風電中的白海豚、候鳥的生態保育等等。
    • 明白專家知識如何介入與操作技術性的公共議題,這當中充滿權衡與詮釋與協商彈性。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每週進度及教學內容簡述

    9/11 週次 1

    課程介紹

    9/18 週次 2

    科技與社會的交引纏繞

    觀賞紀錄片 空中浩劫 中華航空 CI611

     

    指定閱讀:

    戴東源. 2012. 空難的真相與我們想像中不一樣?STS如何重組真相:意外多重奏. 王文基. 王秀雲, 郭文華編. 臺北:行人

    Ruth Cowan. 2002. 吳嘉苓,傅大為等編. 家庭中的工業革命. 科技渴望性別. pp99-130. 台北:群學

     

    9/25 週次 3

    技術決定論

    指定閱讀:

    Kline, R. R. (2015).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Vol. 24, pp. 109-112).

    James Scott. 1998. 第一章:自然與空間. 國家的視角: 改善人類處境的計畫為何失敗. 台北:麥田。

     

    10/02 週次 4

    技術物政治性

    指定閱讀:

    Winner, Langdon,方俊育與林崇熙譯,〈技術物有政治性嗎? 〉,《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2004,頁123-150。

    楊弘任. 2012. 關鍵字:技術物的政治性. STS如何重組真相:意外多重奏. 王文基. 王秀雲, 郭文華. 臺北:行人

    Steve Matthewman. 王志弘、高郁婷譯。 2023。第四章:人造物的政治。技術與社會理論。台北:群學。

     

    10/09週次 5

    技術的社會建構塑造

    指定閱讀:

    Bijker, W. E. (2015). Technology,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Vol. 24, pp. 135-140).

    Steve Matthewman. 王志弘、高郁婷譯。 2023。第五章:技術的社會建構。技術與社會理論。台北:群學。

     

    10/16 週次 6

    技術與大型系統

    Hughes, Thomas P. 2004. 美國的電氣化過程. STS讀本:科技渴望社會.  吳嘉苓, 傅大為, 雷祥麟編. 臺北: 群學

    2006.大型社會技術系統之20年的回顧:歐洲經驗

     

    10/23 週次 7

    技術使用者與創新

    指定閱讀:

    David Edgerton. 2002. 吳嘉苓,傅大為等編. 從創新到使用:科技史學十個兼容並蓄的論題. 科技渴望性別. Pp131-170. 台北:群學

    Wyatt, S. M. E. (2003). Non-users also matter: The construction of users and non-users of the Internet. In N. Oudshoorn & T. Pinch (Eds.), How Users Matter: The Co-construction of Users and Technology (pp. 67-79).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0/30 週次 8

    技術體制化與治理

    指定閱讀:

    James Scott. 1998. 第三章:威權主義式的高度現代主義。第四章:高度現代主義的城市(巴西利亞)p.167-240. 改善人類處境的計畫為何失敗. 台北:麥田。

    劉華真. 2023. 因核而生? 台灣與南韓的核能開發體制(1960s-1990s). 臺灣社會學期刊. 44(202212)p.1-60

     

    11/06週次 9

    期中考週(基礎建設作為科技研究的方法)

    參考閱讀:

    Star, Susan Leigh. 1999. "The Ethnography of Infrastructur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43 (3): 377-391.

    11/13 週次 10

    科學典範與劃界工作

    指定閱讀:

    Sergio Sismondo.2007.孔恩革命.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林宗德譯.臺北:國立編譯館

    Kuhn, Thomas. 1994[1962]. 《科學革命的結構》(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譯)。台北:遠流。(閱讀第二、三、四章 「關於常態科學」)

    Riesch, Hauke. 2010. "Theorizing Boundary Work as Representation and Identity."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40 (4): 452-473. (閱讀至2.2節)

     

    11/20 週次 11

    科學知識社會學

    指定閱讀:

    Bloor, D. (2015). Strong Program, Sociology of.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Vol. 23, pp. 592-597). Elsevier.

    Wynne, B. (1991). Knowledges in Context.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16(1), 111-121.

     

    11/27 週次 12

    實驗室科學

    指定閱讀:

    Sergio Sismondo.2007.實驗室. 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林宗德譯. 臺北:國立編譯館

    Steven Shapin,Simon Schaffer,蔡佩君譯,《利維坦與空氣幫浦:霍布斯、波以耳與實驗生活》(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 Hobbes, Boyle, and the Experimental Life),台北市:行人,2006。(閱讀第二章 「眼見與相信:氣體力學事實的實驗生產」)

     

    12/04 週次 13

    客觀性與專家政治

    指定閱讀:

    Porter, Theodore M. 2020。Experts against Objectivity: Accountants and Actuaries。Trust in Numbers: The Pursuit of Objectivity in Science and Public Life》,89-113。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ynne, Brian, and Michael Lynch. 201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Experts and Expertise." 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vol. 21, 206-211. Amsterdam: Elsevier.

     

    12/11 週次 14

    公眾知識論與社會技術想像

    指定閱讀:

    Jasanoff, Sheila. 2005. "Civic Epistemology." In Designs on Nature: Science and Democracy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247-271.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Jasanoff, Sheila. 2015. "Future Imperfect: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imaginations of modernity." In Dreamscapes of modernity : Sociotechnical imaginaries and the fabrication of power, edited by Sheila Jasanoff and Sang-Hyun Kim, 1-33.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2/18 週次 15

    行動者網絡理論與物質符碼

    指定閱讀:

    Cressman, Darryl. 2009. "A Brief Overview of Actor-Network Theory: Punctualization, Heterogeneous Engineering & Translation." ACT Lab/Centre for Policy Research on Science & Technology (CPROST),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Simon Fraser University, April.

    Law, John. 2009. "Actor Network Theory and Material Semiotics." In The New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Theory, edited by Bryan S. Turner, 141-158.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楊智元,2022,電力的物質性:光電拼裝體的物質符碼,科技、社會、人4: 跟著關鍵物去旅行. 新竹: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12/25 週次 16

    女性主義STS與本體論政治

    指定閱讀:

    Haraway, Donna J. (1991). 張君玫(譯)(2010)。猿猴、賽伯格和女人:重新發明自然。台北市:群學。(第八章「賽伯格宣言」)

    Law, John. 2019. "Material Semiotics." www.heterogeneities.net/publications/Law2019MaterialSemiotics.pdf. Accessed January 30, 2019.

     

    1/01 週次 17

    元旦假日

     

    1/08 週次 18

    自主學習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6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 (30%):課前閱讀心得與課中參與討論,缺課第二次會進行扣分。閱讀心得約300字,主要針對文章的核心論點說明並提出對於你最具有啟發的部分。請在每週二中午一點以前上傳資料夾。
    • (40%):課堂口頭摘要報告。以紙本形式呈現,一週兩人,詳細的文摘、讀後問題與議題回應。
    • (30%):8次的閱讀心得,每週約一頁,包含當週最有啟發的核心論點、你的詮釋與啟發。
    • 本課程無期中、期末報告,以課堂的持續參與為主,並希望能啟發論文研究方向。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