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資訊企畫與整合專題

Course Name: Seminar on Information Planning and Synthesis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2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資訊企劃與整合」是傳播學院在職碩士專班入學的第一門課。這門課旨在提供一個學習環境,培養同學們的反思能力,提供同學們知識的新視野,希望未來有助於同學們提升自我精進的可能性。

     各位在入學之前已經累積足以應付平日工作的豐富情境知識和經驗,也在工作中發現種種不足與疑惑,因此而觸動求知的驅力。我們也理解,所有人生種種疑惑和知識落差,不會因為修習某一門課而全然獲得紓解。但是任何求知必須有一個起點,而這門課正是這個起點。在這樣一門課程中,培養同學們的反思能力和改變知識觀,可能遠比技術內容更為重要。

因此,本課程並不提供「立即見效」的技術內容,本課程強調的是思考方式和知識觀的改變。當然,我們知道這種改變通常很困難,也因此我們只能期待於本課的是在此時此刻埋下一些知識的種子,然後期待日後各位機緣到來,可以將所學加以連結,適時改變個人視野和觀點,成為提昇工作職能的基礎。基此,本學期課程內容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我們將探討傳播工作和研究的本質,我們試著借用行動研究和紮根理論觀點來學習觀察資料;在第二個部分,我們將探討各種資料蒐集的途徑。任課教師將透過閱讀教材、討論個案、課堂和網路教學平台對話等過程,師生反覆切磋,以實現本課程教學理念。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在本課程,知識能力和學習態度一樣重要。任課教師將依據以下十項指標評分,其中前4項指標為學習態度指標,後6項指標為知識能力指標:

    1.     是否全程參與課堂討論?上課是否遲到或早退?

    2.     是否能夠按時在課前讀完指定教材?

    3.     是否能夠根據指定閱讀參與課堂討論、主動發表意見?

    4.     是否能夠準時繳交作業?

    5.     作業是否能夠反應教材理論重點?

    6.     作業寫作是否能夠反應題旨?

    7.     是否能夠運用本課程習得的知識,以蒐集、整理你的人生或工作經驗?

    8.     是否能夠應用本課程所學,陳述、延伸以及構連概念?

    9.     是否能夠分析資料,並依據資料下結論?

    10.   是否能夠統整並抽繹出你的經驗,並和同儕分享?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教學進度及閱讀教材

    第 1 週 求知:現象、理論和研究 9/14(六)

    閱讀教材

    1. 張五常(2003)。〈恐懼是做學問的第一步〉,《壹週刊》,118:頁124-125。(PDF檔)
    1. 王汎森(2006)。《假如再讓我當一次研究生》。(PDF檔)
    2.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臺北:培生集團。
    1. 李明璁(2018)〈抖音抖出了什麼矛盾自我?《風傳媒》,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470976

    第 2 週 常識、知識和學術思維 09/21(六)

    閱讀教材

    1. 鍾玉玨譯(2012)。《為什麼常識不可靠》,第2-3章,頁 27-156,臺北:大塊。(原書:Watts, D. [2012]. How common sense fails us. New York: Crown Business. ISBN 978-0-385-53168-9)。(PDF檔)
    2. 王志弘/譯(2011)。《好研究,怎麼做:從理論、方法、證據構思研究問題》,頁49-84,臺北市:群學出版社(原書:Alford, R. [2011]. The Craft of Inquiry. Theories, methods, evidenc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11-9039(PDF檔)
    3. 何明修(2014)。〈為何賤人就是要矯情:一個社會學的解讀〉,收錄於王宏仁等,《巷仔口社會學》,臺北市:大家出版社,頁 223-234。網址: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3/03/25/homingsho/

    作業1(個人/家庭作業)

    1. 現象概念化作業:請觀察一個你日常生活/工作個案,進行分析。個案應分為三部分。第一部份,請先以時間順序書寫你所觀察到的現象。第二部份,根據現象萃取出一個概念,定義這個概念並舉例。第三部份,請用你建立的概念分析上述案例。字數限在1500字以內,體裁請參照《新聞學研究》稿約。第4週(9/25)上午課堂前繳交紙本給班代。

    第 3 週 教師節停課一天 9/28(六)

    第 4 週 行動思考 10/05(六)

    閱讀教材

    1. Nonaka, I. & Takeuchi, H. (1997). 楊子江、王美音譯。組織知識、創造理論,《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第3章,頁73-121,臺北:遠流出版公司。(PDF檔)
    2. Scribner, S. (1986). Thinking in action: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 intelligence. In R. J. Sternberg & R. K. Wagner (Eds.), Practical intelligence: Nature and origins of competence in the everyday world (pp. 13-3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DF檔)
    3. 陳嫺若譯/北正史(2007)。〈居酒屋的老闆娘〉,《江戶下町職人生活》,頁 100-133,臺北:馬可孛羅。(PDF 檔)

    作業2(個人/家庭作業)

    1. 行動思考作業:請針對職人工作進行近身的田野觀察。觀察重點:這位職人之所成為專家,其核心知識為何?表現在哪一個具體活動?職人如何進行行動思考 根據觀察書寫你的報告。作業字數1500字(A4 格式1.5頁),體裁請參照《新聞學研究》稿約。請於第4週(10/02)上午課堂開始前繳交紙本給班代。

    第 5 週 配置智能(一):工具和人造物 10/12(六)

    閱讀教材

    1. Pea, R. (1993). Practices of distributed intelligence and designs for education. In G. Salomon (Ed.), Distributed cognitions: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considerations (pp. 47-87).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DF檔)
    2. 蔡宜純譯 (2009)〈取得心智工具與高階心智功能〉,《心靈幫手》第2章(頁17-33),台北:心理出版社。(原書Bodrova & Leong [2006]. Tools of the mind: The Vygotskian approach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ew York: Pearson.(PDF檔)
    1. 列夫·馬諾維奇(2020)。〈新媒體法則〉,《新媒體的語言》第二章,頁27-49,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原書:Manovich, L. [2001]. The language of new media, New York, NY: MIT Press. ISBN:978-0-26263-2553)(PDF檔)

    第 6 週 配置智能(二):人脈/社會資本10/19(六)

    閱讀教材

    1. 林南(2005)。《社會資本》,第4-5章。臺北:弘智。
    2. 林南(2007)。〈社會資本理論與研究簡介〉,《社會科學論叢〉,1(1):1-32。

     作業3(個人/家庭作業)

    1. 智能配置作業:請觀察一則個案,分析傳播職人和工具或他人/組織協力的現象。文本結構延續前次作業,應包括現象、概念和分析三部份。字數1500字(A4格式1.5頁),體裁請參照《新聞學研究》稿約。請於第6週10/16上午課堂開始前繳交紙本。

    第 7 週 配置智能(三):社會網絡和小世界 10/26(六)

    閱讀教材

    1. 胡守仁譯(2004)。《連結》第1, 2, 3, 13章。臺北:大塊文化。頁 16-90;302-318。Buchanan, M. [2003]. Nexus: Small worlds and the groundbreaking science of networks. W. W. Norton & Company.
    2. 陳柔縉(2001)。《臺灣權貴家族:總統的親戚》,臺北:弘智,頁1-36。(PDF檔)

    期中報告提案討論(分組/家庭作業)

    1. 小組:分組小組期中報告的構想,以一頁為度,敘明主題、重要性、資料蒐集方式。

    第 8週 期中分組報告 11/02(六)

    1. 期中報告為分組作業:目的在彙整和反思前八週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
    2. 每小組四人,由各組自行發想主題,以一個傳播職人的典型活動為題材,以前半學期的所學各種理論為基礎,建立論述框架,進行蒐集和分析資料,以說明這個傳播職人專業能力的特殊性。
    3. 期中格式:口頭加簡報,順序由同學當場抽取,每組以8分鐘為限,報告後進行同儕評論和教師講評。每一組需擔任下一組的評論人。

    第 9週 思考、寫作和研究 11/09(六)

    閱讀教材

    1. Boice, Robert (1990). Professors as Writers: A Self-help Guide to Productive Writing. Stillwater, Okla., U.S.A: New Forums Press.

    閱讀範圍:Section A & B(PDF檔)

     

    1. 本週課後開始每日隨筆撰寫研究日誌。

    第10週 科學「要」什麼? 11/16(六)

    閱讀教材

    1. Latour, Bruno (1983). Visualisation and cognition: Drawing things together, in H. Kuklick (editor) Knowledge and Society Studies in the Sociology of Culture Past and Present, Jai Press vol. 6, pp. 1-40.

    作業4(家庭作業)

    1. 經驗分析:以下週閱讀教材為本,練習為經驗資料進行分析。

    第11週 經驗研究 11/23(六)

    閱讀教材

    1. 李維倫、賴憶嫻(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5期,頁275-321。

    作業5(家庭作業)

    1. 琢磨研究問題:以下週閱讀教材為本,再次思考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第12週 尋找研究問題的意義 11/30(六)

    閱讀教材:

    1. 陳美霞、徐畢卿、許甘霖等譯(2004)。《研究的藝術》,臺北:巨流出版。

    (原書:C. Booth, Gregory G. , Colomb & J. M. Williams [1995]. The craft of research.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閱讀範圍:第1-4章(PDF檔)

     

    作業6(家庭作業)

    1. 尋找邏輯主線:以下週閱讀教材為本,為自己的研究主題找出情境、衝突、問題,並列出回答此問題時可以切入的面向項目。

    第13週 建立論述邏輯 12/07(六)

    閱讀教材

    1. 芭芭拉 ‧ 明托(2007)《金字塔原理:思考、寫作、解決問題的邏輯方法》。台北:經濟新潮社。

    閱讀範圍:第1-7章(PDF檔)

    第14週 個別討論 12/14

    課堂活動:本週同學攜帶期末報告提案紙本,個別和授課教師面談討論報告方向,以便在年假中完成報告初稿。

    第15週 本週不上課,請好好寫稿 12/21

    第16週 期末口頭報告 12/28

    課堂活動:本週同學攜帶期末報告初稿至課堂,向課堂上的老師和同學做簡報,同學可利用年假修改報告,年後繳交完稿。

    第17週 期末面談 2025/01/04

            課堂活動:本週同學攜帶自評表和期末報告完稿至課堂,和老師個別討論,同學利用本週進行最後修改。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出席與課堂參與:10%
    2. 作業1-3:15%
    3. 作業4-6:15%
    4. 期中報告(口頭):20%
    5. 期末報告(口頭、書面):4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如前述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