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藝術、文化與市場

Course Name: Arts,Culture and the Market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1.0

學分數

Credit(s)

5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文化與創意產業近幾年來在各國蓬勃發展,亦被認為是世界的第四波產業,更被視為是各國在進行觀光、行銷時的利器。如何開發、累積、以及善用「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及其趨勢,是本課程內容規劃的核心,如何發現藝術與文化產業中的缺口,就能夠開創一個新的市場。不同於一般課程多著重於組織或技術面,本課程將焦點放在宏觀的文化與社會面,打開觀察趨勢的視野與洞察力,用寬廣的視角去判斷有形及無形的價值。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認識人文、文化的研究範疇與取向,及其應用在經營管理的面向。
    2. 從日常生活食、衣、住、行、育、樂,認識社會趨勢、潮流及大眾文化的發展。
    3. 以人類學家的角度,學習觀察及詮釋在地周邊與全球的文化現象、並從中找到市場缺口。
    4. 對正在形成中的文化創意聚落,了解其形成的要素和驅動的誘因。

    本課程學員應當於課前閱讀指定讀物,並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與討論。學習效果需透過課前準備、課堂討論與課後反思方能實現。許多經營或管理的議題並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和觀點,加上個人的反思,形成獨特見解,將使學習成效更大化。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主題

    教學活動與指定閱讀

    (請至雲端資料夾下載)

    學生學習投入時間

    (含課堂教學時數)

     

    #1

    1. 課程介紹
    2. 科技趨勢之外
    3. 風格與美學
    4. 體驗經濟、美學經濟
    5. 一源多用、多源多用
    1. 和食的無形文化資產
    2. 巷弄創業家
    3. 寶塚的經營美學
    4. 酷日本

    10 hours

     
     
     

    #2

    1. 博覽會/藝術祭(節)
    2. 地方創生/地方消滅
    3. 巷弄經濟
    4. PPP、公辦民營
    5. 生態博物館
    1. 簡單生活節的寧靜革命
    2. 一期一會瀨戶內
    3. 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
    4. 博物館/美術館的未來性

    10 hours

     

    #3

    1. 鐵道文化與工業遺址
    2. 文化資產保存
    1.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2. 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
    3. 其他補充教材

    10 hours

     

    #4

    1. 藝術投資與收藏
    2. 藝術市場的運作與經營
    3. 設計、美學與管理
    4. 課程總結
    1. 美學CEO
    2. 其他補充教材

    10 hours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課堂參與及貢獻 (70%):包括出席狀況、發言品質、對同儕學習的助益。
    2. 移地研究參訪報告 (個人作業30%)

    本學期安排專題演講及移地研究,請在活動後撰寫心得共兩篇,並於課程結束後一週內上傳至雲端資料夾,每份報告以1,500字為限。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下列指定閱讀可至雲端連結下載後參閱(為嚮應環保,請至雲端下載課前閱讀):

    1. 王鵬凌、EJay、陳怡如編著 (2010)。簡單生活的寧靜革命。台北市:大塊文化,頁10-23。
    2. 謝統勝、李蕙蓁 (2015)。一期一會瀨戶內。台北市:大鴻藝術,頁27-35。
    3. 森下信雄著、方瑜譯 (2016)。寶塚的經營美學:跨越百年的表演藝術生意經。台北市:經濟新潮社,頁19-27。
    4. 北川富朗著、張玲玲譯 (2014)。北川富朗大地藝術祭:越後妻有三年展的10大創新思維。台北市:遠流,頁15-19。
    5. 宋世祥 (2016)。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台北市:大雁,頁132-143。
    6. 李仁芳 (2015)。巷弄創業家。台北市:聯經。
    7. 劉致昕等 (2013)。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台北市:北市都市更新處,頁252-259;288-291。
    8. Max Ziang (2009)。酷日本—跟著哆啦A夢穿梭文創商機。台北市:御璽,頁27-59。
    9. 端傳媒 (2020)。你看過線上演唱會嗎?它將會如何改變音樂界?
    10. 林曼麗、張瑜倩、陳彥伶、邱君妮 (2022)。博物館/美術館的未來性。台北市:典藏,頁8-24。

    雲端網址: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ihcfUmtNoRpQLfiNs5uvuAKXvCF5X8xX?usp=drive_link
    «其他補充閱讀將最在上課前1週前提供,請隨時留意email通知。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