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新經濟時代下之組織管理與公司治理

Course Nam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An Era of New Economy Investment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2.0

學分數

Credit(s)

5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新經濟時代 (New Economy)係指從傳統製造工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轉變成為以資訊化、全球化、科技化為主的經濟型態。在這樣的新挑戰和商事模式的衝擊下,公司治理對於組織設計是以組織發展的目標,建立組織良善運作的基礎結構,以永續發展的方向,不斷孕育出新經濟時代的領導者,繼續發揮對整體企業發展的影響與貢獻。

    新經濟時代下之組織管理與公司治理課程之內容,是特別針對EMBA學員其所在之企業中,有關公司治理方面需求的董監事、公司治理主管、法遵與內部稽核人員等公司負責人與高階經理人所規劃的實務課程。當然也包括企業營運組織管理上,如何在有序的法律規範中堅定穩健地做出企業經營決策並防範未然。
   本課程聚焦公司治理相關議題之講授與案例分析,同時也就新經濟時代下,企業所面臨的競爭挑戰的法律因應,更全面的公司治理規範下,企業應行規劃調整的訴求。建議有志於進一步強化職場所需專業知識的EMBA學員們,在其所屬公司中擔任董監事與公司高階經理人之際,在法律遵循之外,也一併與公司法、證券交易法、金融法、智財法等課程互相搭配修習。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經由系統性的課程規劃,透過個案研討與國內外最新判決,以及實務專家實務運作分享,聚焦探討以下主題:

    1. 公司治理人員之權責與定位

    2018年金管會公布之新版公司治理藍圖,其中措施之一即導引上市(櫃)公司及金融業分階段設置公司治理人員,以期有效提升董事會效能。而在2020年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中,擴大強制設置公司治理主管及強化其職能,本課程中將會討論公司治理人員之設置、權責、定位以及可能面臨之相關法律問題等議題。同時,也深度分析專業經理人在現行新型態的公司治理體系中如何發揮功能助益公司更有效率的運作。

    2. 國際與國內公司治理新趨勢

    以2020年金管會公司治理3.0永續發展藍圖為主軸,討論「強化董事會職能,提升企業永續價值」、「提高資訊透明度,促進永續經營」、「強化利害關係人溝通,營造良好互動管道」、「接軌國際規範,引導盡職治理」及「深化公司永續治理文化,提供多元化商品」等議題。讓企業經理人如何面對新型態的公司治理訴求以及其潮流,讓更多的企業經營更全面地關注新企業組織的社會責任與多面向的社會關懷。
    3. 董監事與公司經理人法律責任解析
    透過個案判決研析,討論董事(包括獨立董事)、監察人及相關經理人在決策時之具體行為標準,探討降低法律風險可能之措施,並兼論我國董監事責任保險之運作狀況及相關法律議題。

    4. 董事會與功能性委員會之運作
    審計委員會、薪酬委員會、提名委員會等功能性委員會之運作,是新經濟時代下企業經營的功能性組織,並扮演不同的角色,本課程將透過個案分析以及其所衍生的相關法律議題,做出一個評價,以利企業經營應行注意的面向,並調和公司治理的有效運作。

    5. 董事會績效評估與公司治理之資訊揭露

    資訊揭露為公司治理重要之基石,亦為有效評估董事會經營績效的參酌,不僅要以財務表現為基礎,如果合適的話,還要以非財務表現為基礎(例如遵循法律規範和內部規則、達成風險管理目標、充分即時的跟進內部審計建議以及遵守市場行為標準和公平對待客戶)。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Week 1

    11/10

     

    09:00~09:30    課程說明與注意事項

    09:30~10:30  (1):公司治理與我國現行企業組織態樣

    10:30~11:00    休息與討論

    11:00~13:00    議題(1):公司經理人的屬性定位

    13:00~14:00    午餐

    14:00~15:00    個案閱讀與小組討論

    15:00~16:30  個案(2):公司負責人權責與重大交易

    16:30~17:00    茶歇與討論

    17:00~18:00    議題(2):董事執行職務的高風險區

    財報不實

    公司辦理私募時

    關係人交易之辨識與管理

                控制權交易與經營權爭奪

                董事資訊取得

          董事背景調查之目的與時間點

          董事背景調查之內容與方式

          公司經理人對所取得資訊之查核

          資料之更新

    18:00~             課後討論

     

    Week 2

    11/11

     

    08:30~09:00    小組討論

    09:00~10:30    個案(3):大同公司經營權爭奪案

    10:30~11:00    休息與討論

    11:00~13:00    議題(3):關係人交易

    關係人之定義

    關係人之辨識

    關係人交易之程序

    13:00~14:00    午餐

    14:00~15:00    個案閱讀與小組討論

    15:00~16:30    個案(4)翊昌案、台糖公司案

    16:30~17:00    茶歇與討論

    17:00~18:00    議題(4):董事會與功能性委員會運作

                法人透明度為國際規範趨勢,無從迴避

                法人股東可能被究責之法律風險 

    實質受益人:自然人+形式認定+實質認定

    18:00~             課後討論

     

    Week 3

    11/24

     

    08:30~09:00     小組討論

    09:00~10:30     個案(5):企業併購的風險與審視

       併購案是否符合公司營運之長期策略目標,是否具備必要性

       主導併購案之管理層是否具相關專長與經驗。

       管理階層是否就標的公司進行審慎調查,調查報告是否詳實。

       併購可能對公司產生的風險為何,是否安排因應措施。

       併購對公司財務報告立即影響為何,有無影響公司短期的財務。

       併購對於利害關係人(股東、員工、消費者、供應商)之影響。

       併購契約的重要條款是否合理周延。

    10:30~11:00     休息與討論

    11:00~13:00   議題(5):董事/高階經理人之薪酬政策與績效連結

                 給付酬金之政策

                 標準與組合

                 訂定酬金之程序

                 經營績效及未來風險之關聯性

    13:00~14:00     午餐

    14:00~15:00     個案閱讀與小組討論

    15:00~16:30     個案(6):小組個案分享(1

          分組報告,每小組的具體個案檢視與商業因應

    16:30~17:00     茶歇與討論

    17:00~18:00     議題(6):企業二代交接與永續發展

                 家族企業占臺灣企業總市值達 55%,總企業家數占 65%

                 我國 825 家國內上市公司,家族企業計 434 家。

           家族企業財務表現優於非家族企業,特別是經濟下行時,更顯

           家族企業之韌性。

           家族企業較重視企業社會責任與利害關係人利益。

           家族企業在公司治理與股價表現不如非家族企業。

           二代接班往往得因地制宜,多使用強化控制權工具。

    18:00~             課後討論

     

    Week 4

    11/25

     

    08:30~09:00    小組討論

    09:00~10:30    個案(7):小組個案分享(2

          分組報告,每小組的具體個案檢視與商業因應

    10:30~11:00    休息與討論

    11:00~13:00    議題(7):集團企業內部控制與母公司董監事之監督義務

    【指定閱讀】

    【參考閱讀】

    13:00~14:00    午餐

    14:00~15:00    小組討論

    15:00~16:30    課程總結與回顧

    16:30~18:00    課程學習評量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1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本課程雖以參與討論之案例教學為主,但仍希望透過討論與省思,建構學員的知識基礎。為達此目的,本課程之評量標準如下:

    1. 上課出席與表現:30%
    2. 團隊參與(組員互評):20%
    3. 課程互動表現:20%

     

    1.本課程將一次性地提供授課教材。在課程進行中所需涉及之相關公司治理法規案例以及補充參考資料,授課教師將在上課前二週提供具體法規以及參考文獻,授課中從網路上呈現或以電子檔方式傳送。

    2.本課程主要以公司治理環境發展的案例背景和實務運作為主軸,並兼及公司法與證券交易法制一併的討論與分析,公司治理系列主題採演說式進行,修課同學不需對於公司治理法制理論體系有基本概念,但要有興趣。課程進行中,隨時歡迎議題的插入與互動。

    3.本課程之授課,全程以power point進行,修課同學可在授課前先取得所有授課power point內容大綱與參考文獻資料。

    4.相關國內公司治理發展背景以及實務運作變遷的內容,將在課程中穿插介紹,並適度以實際案例、文物、證件、檔案、網站內容與個別事件進行輔助性說明與介紹。授課期間國內具體發生的具體公司治理事件或案例,都將作為及時性的討論題材,以使修課同學能敏銳地掌握動態事件的分析能力。

    5.由於公司治理環境體系龐雜,涉及不同產業類別以及商事模式的具體實務的問題更為廣泛,可茲深度討論之議題者眾,表列授課內容可能無法完全涵蓋,茲先敘明。

    6.上課進度欄目中所列之參考文獻,係為進一步閱讀的輔助性資料,以期協助修課同學預先全面理解。

    7.授課進行中,酌有必要亦將延請實務專家或學者在課程中做經驗分享。

    8.積極參與、力求貢獻

    本課程乃是以參與式的個案教學為主要授課方式。學員的積極參與是教學成效達成的重要關鍵。故除要求學員務必能準時出席外,也希望能由傳統「旁觀者」角色,轉為「參與者」角色。這種轉換對學員而言,必須培養積極「耹聽」與「表達」技巧,並能從互動中「歸納」管理的思維。課程中亦希望學員能力求貢獻。課程討論中不在乎「對與錯」,而是希望透過意見的交換,增進我們對此一議題的了解。

    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學員事前準備與小組討論是不可獲缺的。這門課的學習過程絕對不僅是在上課中,而是包含對每份個案的事前仔細閱讀與小組討論。

    9.個案報告與小組討論(Case Write-ups)

    前小組討論是學員能從個案教學中有所收獲重要來源之一,故希望上課成員能於課前熟讀個案,並以5~7人為一組,確實進行小組討論。

    本課程乃是討論為主,故上課時全程禁用電腦,若有筆記需求,請用紙筆作業。此外,為避免討論失焦,於上課期間,學員的講話對象為全班,切勿私下談話,影響課程進行。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 方嘉麟主編,企業併購理論與實務(2021年),元照出版公司。
    •  朱德芳馬秀如等編。審計委員會參考指引(2020年),中華公司治理協會出版。
    • 方嘉麟等著,變動中的公司法制(2019年),元照出版公司。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