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道教文化專題研究與教學

Course Name: Topics and Teachings on Daoist Culture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8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1. 認識中國古典文學中對於異世界的描述,以及開展出的思想與文學面向。
  2. 探討中國文學與宗教傳統間的關係。
  3. 研析中國文化傳統中神仙、鬼魅、精怪的形象與特質 。
  4. 理解文士如何運用和轉譯神、鬼、妖等元素,以此反應社會實況或是寄寓個人理想。
  5. 精讀文本,並從中發展出相關詮釋論點或理論。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擬以專題方式探討中國文化傳統中的神、鬼、妖,希望帶領同學更深入理解這些異人、異世界的本質和內涵,以及歷朝文士如何進行相關的書寫,其中反應了哪些他們的認知想像,或是由此來寄寓個人理想。中國的神、鬼、妖涉及的主題與面向甚多,課程初擬山神、女神、邪神、佛道諸神、鬼魅、動物精怪等,內容可在第一次上課時依同學需求進行調整。課程閱讀材料包括史傳、筆記,以及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將會透過研究探討與文本細讀來研析相關的觀念和內容主題。希望同學對於這些神怪精魅概念有清楚的掌握,進而加深相關作品的理解與詮釋,豐富對中國宗教文化的認識。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第一次  課程說明及介紹;資料庫介紹

    第二次  中國文化傳統中的神、鬼、妖觀念

    第三次  戰神與武神

    第四次  正祀:山神與水神

    第五次  女神

    第六次  邪神五通

    第七次  疫鬼與魅、煞

    第八次  吊死鬼和僵屍

    第九次  狐仙

    第十次  猴神與貓怪

    第十一次  精魅與魔

    第十二次  期末報告大綱發表(一)

    第十三次  宗教法術

    第十四次  期末報告大綱發表(二)

    第十五次  神、鬼、妖的當代創作

    第十六次  神、鬼、妖的圖像

    第十七次  期末大綱報告(三)

    第十八次  課程回顧與檢討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每週由一名同學負責閱讀教材及文獻導讀。
    2. 論文摘要:請挑選三篇課程教材,撰述1,000-1,500字左右的摘要,內容包括該篇論文的問題意識,作者觀點、論證過程、引述的材料等。
    3. 期末報告:請挑選課程相關主題,撰寫15,000以上學術論文一篇(含註釋)。請於課堂報告時提出2,000字以上的大綱。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荷)田海(Barend J.ter Haar),趙凌雲、周努魯、黃菲、李瞳譯;黃寧寧、徐力恆校:《講故事:中國歷史上的巫術與替罪》,上海:中西書局,2017。

    (美)韓森(Valerie Hansen)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上海:中西書局,2018三刷。

    (美)萬志英(Richard von Glahn)著,廖涵繽譯:《左道:中國宗教中的神與魔》,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楊俊峰:《唐宋之間的國家與祠祀:以國家和南方祀神之風互動為焦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

    王元林:《國家祭祀與海上絲路遺迹──廣州南海神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美)理雅各(Rev. James Legge, D. D.)著,齊英豪譯:《中國人關於神與靈的觀念》,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日)伊藤清司,史習雋譯:《中國的神獸與惡鬼:《山海經》的世界》(增補修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薛克翹:《神魔小說與印度密教》,北京: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16。

    (法)施舟人講演:《中國文化基因庫》,北京:北京大學,2002。

    胡小偉:《伽藍天尊──佛道兩教與關羽崇拜》,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2005。

    傅飛嵐、林富士 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中國聖者傳記與地域史的材料》,臺北:允晨,2000。

    (美)韋思諦(Stepehn C. Averill,1945-2004)編,陳仲丹譯:《中國大眾宗教》,南京:江蘇人民,2006。

    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麥田,2005

    (日)林巳奈夫,常耀華、王平、劉曉燕、李環譯:《神與獸的紋樣學──中國古代諸神》,北京:三聯書局,2009。­

    (日)廣田律子 著,王汝瀾、安小鐵 譯,夏宇繼 審譯:《「鬼」之來路──中國的假面與祭儀》,北京:中華書局,2005。

    朱海濱:《祭祀政策與民間信仰變遷──近世浙江民間信仰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08。

    賈二強:《唐宋民間信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編:《宗教信仰與想像》,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7。

    謝聰輝:《新天帝之命:玉皇、梓潼與飛鸞》,台北:商務印書館,2013。

    (日)二階堂善弘 著,劉雄峰 譯:《元帥神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14。

    趙偉:《道教壁畫五岳神祇圖像譜系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夏廣興:《密教傳持與唐代社會》,上海:上海人民,2008。

    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古中世佛教治國意識形態研究》,台北:商周出版,2003。

    陳懷宇:《動物與中古政治宗教秩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英)魯惟一(Michael Loewe),王浩 譯:《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余英時 著,侯旭東等 譯:《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美)韓森(Valerie Hansen),包偉民 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1999。

    (日)濱島敦俊 著,朱海濱 譯:《明清江南農村社會與民間信仰》,廈門:廈門大學,2008。

    高致華編:《探尋民間諸神與信仰文化》,合肥:黃山書社,2006。

    (英)胡司德(Roel Sterckx)著,藍旭 譯:《古代中國的動物與靈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Michel Strickmann, Chinese Magical Medicine,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