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近現代學人思想之成由,除本身師承、學派等受學背景之外,包括知識形成的閱讀接受;學人社群交遊及日常生活;知識流動所藉助的傳媒效應,乃至世變之下感時憂國的情志、話語競奪之學術心理,或因應時局、政治社會變化將學術思想「意識形態化」的解決之道等等,都交織成學人思想及其歷史世界相互含攝之關係網絡,值得進一步深入考掘及探究。此外,近現代學人之身影除了在學術殿堂發聲,亦有民間學者透過報刊等傳媒,呈現了學術菁英「主旋律」之外的另類「低音」,值得相互參照。就此,本課程在相關議題設計及知識場域的擘劃上,都會帶領同學進行相關討論。
能力項目說明
1.能就近現代學人著述的文本載體,掌握其特色及發展脈絡,並進行相關專題發想。
2.能就近現代學人思想,及其社群交游網絡活動等學術史料進行發掘蒐羅。
3.能具備文史思辨能力,理解近現代學人著述內容並加以分析判斷。
4.能透過近現代學人與其歷史世界之相互參照,將相關刊載知識訊息及文化符碼轉譯成論題進行討論。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9月21、22日 課綱及進度說明;關於「學人思想及其歷史世界」;近現代學術思潮發微
10月5、6日 晚清世變之下的學人及社群:政治之維新與革命(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唐才常、章太炎、劉師培……);傳統學術與世變之因應(今、古文……等);天演與世變(嚴復……等)
10月19、20日 新文化運動社群、學人及相關刊物:《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國學會、文學研究會、創造社等
11月2、3日 文化保守派及相關社群學人:民國新儒學、學衡派及新人文主義
11月16、17日 新史學、考古及古史辨運動(傅斯年、顧頡剛……等);
11月30日、12月1日 民俗學、人類學、心理學等西方學科知識與近現代學人思想
12月14、15日 學人治學的門徑與取法;日記書信中的學人及其歷史世界
12月28、29日 期末報告
1月11、12日 期末報告
(每一週相關授課文獻,皆以電子檔公告在moodle數位教學平臺)
1. 文獻導讀:20%(9月22日抽籤分派)
2. 期末口頭報告:25%(10月6日抽籤決定順序)
3. 學期作業:35%
4. 課堂參與及平時討論:20%
(一)晚清學者著述
【清】賀長齡、魏源等編:《皇朝經世文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清】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編續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清】夏曾佑著、楊琥編:《夏曾佑集》(上、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汪康年著、上海圖書館編:《汪康年師友書劄》(一~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宋恕:《宋恕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康有為:《大同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年。
【清】康有為著、樓宇烈編:《孟子微.中庸注.禮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一~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梁啟超著、夏曉虹輯:《《飲冰室合集》集外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清】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9年。
【清】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一~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清】章太炎:《章太炎先生炳麟自訂年譜》,臺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清】章太炎著、傅杰編校:《章太炎學術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清】章太炎著、湯志鈞編:《章太炎政論選集》(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章太炎著、馬勇編:《章太炎書信集》,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清】張之洞:《勸學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清】劉師培:《劉師培辛亥前文選》,香港:香港三聯書店,1998年。
【清】劉師培:《劉師培儒學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
【清】蔡元培:《中國倫理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清】譚嗣同著、蔡尚思編:《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清】嚴復著、王栻編:《嚴復集》(一~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清】嚴復著、孫應祥等編:《嚴復集補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二)當代學者著述及翻譯專著
1.中文書籍部分
丁文江、趙豐田編:《梁啟超年譜長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方維規主編:《思想與方法:近代中國的文化政治與知識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臺北:允晨出版公司,2023年。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王汎森等著:《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張灝院士七秩祝壽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王德威、陳國球編:《抒情之現代性:「抒情傳統」論述與中國文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王德威:《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9年。
朱維錚:《求索真文明:晚清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余英時:《五四新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年。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余英時:《未盡的才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
余英時:《現代危機與思想人物》,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余英時:《現代儒學論》,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公司,1996年。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宋洪兵编:《國學與近代諸子學的興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李歐梵:《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五四》,臺北: 聯經出版公司,2019年。
李濟:《考古瑣談》,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汪暉:《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一~四),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論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年。
沈衛威:《「學衡派」編年文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沈衛威:《學衡派譜系:歷史與敘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周作人:《周作人全集》(一~五),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
金觀濤、劉青峰:《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姚純安:《社會學在近代中國的進程(1895~1919)》,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胡適著,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年。
夏曉虹:《晚清女子國民常識的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夏曉虹:《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孫江主編:《新史學》(第二卷)「概念‧文本‧方法」,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桑兵、張凱等編:《國學的歷史》,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
桑兵、關曉紅主編:《先因後創與不破不立:近代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
桑兵:《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術》,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桑兵編:《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秦燕春:《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張仲民:《種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閱讀文化與接受政治》,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張春田:《革命與抒情:南社的文化政治與中國現代性(1903-192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張豈之主編:《民國學案》(一~六),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
張靜廬輯註:《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1~8)》,上海:上海書店,2003年。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
張灝:《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
章清:《清季民國時期的「思想界」—新型傳播媒介的浮現與讀書人新的生活形態(上、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章清:《學術與社會:近代中國「社會重心」的轉移與讀書人新的角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陳平原、夏曉虹等:《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陳平原:《「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建華:《從革命到共和:清末至民國時期文學、電影與文化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弱水:《公共意識與公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年。
陳國球:《抒情傳統論與中國文學史》,臺北:時報出版公司,2021年。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編:《中國現代學科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湯志鈞:《近代經學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湯志鈞編:《章太炎年譜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馮友蘭:《三松堂全集》,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黃克武、張哲嘉主編:《公與私:近代中國個體與群體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黃克武:《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啟超調適思想之研究》,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黃克武:《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0年。
黃東蘭主編:《新史學》(第四卷)「再生產的近代知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 (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年。
黃進興:《從理學到倫理學:清末民初道德意識的轉化》,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3年。
黃興濤:《文化史的追尋一以近世中國為視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黃興濤主編:《新史學》(第三卷)「文化史研究的再出發」,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楊貞德:《轉向自我:近代中國政治思想上的個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
葛兆光:《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鄒振環:《西方傳教士與晚清西史東漸—以1815至1900年西方歷史譯著的傳播與影響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鄒振環:《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
熊十力:《熊十力論著集之一:新唯識論》,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
熊十力等撰,林安梧輯:《現代儒佛之爭》,臺北:明文書局,1990年。
翟志成:《當代中國哲學第一人:五論馮友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
鄭大華、鄒小站主編:《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鄭大華:《民國思想史論(續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鄭傑文:《20世紀墨學研究史》,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
賴建誠:《亞當史密斯與嚴復:國富論與中國》,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賴建誠:《梁啟超的經濟面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年。
羅志田:《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與學術掠影》,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羅志田:《民族主義與近代中國思想》,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羅志田:《近代讀書人的思想世界與治學取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羅志田:《亂世潛流:民族主義與民國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羅志田:《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羅檢秋:《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釋太虛:《太虛大師全書》第41冊,臺北:善導寺流通版,1980年。
2.翻譯書籍部分
【日】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日】溝口雄三著、鄭靜譯:《中國的公與私‧公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美】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著、葉鳳美譯:《尋求富強:嚴復與西方》,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
【美】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年。
【美】林毓生著、穆善培譯:《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美】浦嘉珉(James Reeve Pusey)著、鍾永強譯:《中國與達爾文》,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美】郭穎頤著、雷頤譯:《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89年。
【美】張灝著,崔志海、葛夫平譯:《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
【英】亞當斯密(Adam Smith)著、嚴復譯:《原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英】斯賓塞(Herbert Spencer)著、嚴復譯:《群學肄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英】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著、嚴復譯:《天演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
◎其餘參考資料隨課堂授課,另公佈於moodle上各單元主題供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