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敦煌文獻從西元1900年於敦煌莫高窟第17號窟偶然被發現,至今已近一百二十年,而「敦煌學」的提出與研究,若從陳寅恪1930年〈陳垣《敦煌劫餘錄》序〉開始算起,也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就地理位置來看,敦煌是古中國與西域、中亞交流的重要門戶,所謂的「西出陽關無故人」,陽關即在敦煌境內。就敦煌文獻的庋藏來看,它偶然地被發現,又偶然地碰上了廿世紀初各國搜異獵奇的探險時代,因而四散各地,甚而輾轉至英、法、俄、德、日、臺等國。敦煌文獻涉及的語文有漢文、藏文、回鶻文、粟特文、于闐文等,關涉的學科則有考古、語言、文學、宗教、藝術、科技、政治、經濟、社會、民族等。換言之,現今人們所揭櫫的國際化、跨領域,其實早已在古代的敦煌一地、敦煌文獻中見到。本課程擬對上述諸議題進行概述,又作為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的課程,敦煌文獻中的俗文學作品、俗文化寫本,以及傳統各種經、史、子、集的傳抄,自是課程首要的研討對象。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本課程擬借重敦煌學及敦煌文獻的諸種特質,引領學習者突破既有的框架,進入迥異於印刷本的抄寫本世界,以充分了解其中包容的精英與通俗文學,精英與通俗文化。同時,與敦煌文獻相關的其他如簡帛、瓷器、徽州文書等出土文獻,也將一併納入研討,以求對出土文獻於學術之推展,有較為完整的理解。期使學習者更為適切地運用敦煌文獻於各學科領域。
學習成效:
1.認識敦煌學之特質、範圍及相關術語、概念。
2.對寫本時代之精英與通俗文學、精英與通俗文化有充分的了解。
3.透過對流傳於廣大民眾的敦煌文獻之研討,以深化對通俗語文、思想、民俗等面向的認識。
4.習得以敦煌文獻為主,簡帛、瓷器、徽州文書等為輔的出土文獻的搜集與研究之方法。
5.開拓唐宋文學研究之視野、領域。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1次 敦煌學概述:藏經洞的故事、敦煌文物的流散與庋藏、敦煌學的開展與現狀
第2次 文史研究的基礎工夫:略說文獻學、敦煌寫本學
第3次 敦煌學與傳統經、史、子、集:儒家、佛教、道教、史傳、醫藥、《文選》、書儀、蒙書等
第4次 敦煌學與中國文學(1):總論-精英文學、通俗文學、民間文學;分論-先唐及唐代文人的文、詩、賦、小說
第5次 敦煌學與中國文學(2):分論-講唱文學及其源流;歌辭及其源流
第6次 敦煌學與中國文學(3):分論-通俗詩、賦、小說、雜文及其源流
第7次 專題導讀(1):文人詩文-如韋莊〈秦婦吟〉;〈李陵蘇武往還書〉
第8次 專題導讀(2):講經文─如〈長興四年中興殿應聖節講經文〉、〈妙法蓮華經講經文〉
第9次 專題導讀(3):變文─如〈大目乾連救母變文〉、〈舜子變〉
第10次 專題導讀(4)話本─如〈韓擒虎話本〉、〈廬山遠公話〉
第11次 專題導讀(5)詞文─如〈大漢三年季布罵陣詞文〉、〈董永詞文〉
第12次 專題導讀(6)歌辭─如《云謠集雜曲子》、〈搗練子〉(孟姜女)
第13次 專題導讀(7):通俗詩─如王梵志詩、婚儀詩(〈下女夫詞〉)
第14次 專題導讀(8):通俗賦─如〈酒賦〉、〈韓朋賦〉
第15次 專題導讀(9):通俗小說─如敦煌本《啟顏錄》、《搜神記》
第16次 專題導讀(10):通俗雜文─如〈孔子項託相問書〉、〈祭驢文〉
第17次 期末總結:期末報告撰寫大綱與摘要,以及各項疑難討論
第18次 期末書面論文初稿之修訂指導
(一)課程要求
1.請課前務必閱讀指定之作品及研究論著,以利課堂討論。
2.期中—敦煌文獻中之作品導讀與述評:請從十個單元的指定作品中自行選擇至少一篇,進行作品之導讀,須包括:(1)該作品相關之寫本圖版;(2)作品大意之串講;(3)作品之分析;(3)提問(至少三題)。請務必於導讀與述評前三天,將簡報資料寄發給老師及同學。(可搭配該作品相關研究論著)
3.期末—敦煌學專題學術論文:選擇的論題,只要部分利用敦煌文獻,撰成合乎學術倫理、學術格式之論文。擬論述之主題、研究目的及論述架構,請於上課期間與本人確認。
(二)評分標準
1.課堂出席、討論:20%
2.期中—敦煌文獻中之作品導讀與述評:30%
3.期末—敦煌學專題學術論文:50%
(一)指定書目:導讀與述評之敦煌文獻
(二)參考書目
季羨林主編《敦煌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張弓主編《敦煌典籍與唐五代歷史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榮新江《歸義軍史研究──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郝春文《敦煌遺書》,桂林:漓江出版社,2016。
張涌泉《漢語俗字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
黃 征《敦煌俗字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北京:中華書局,2002。
〔日〕池田溫《中國古代寫本識語集錄》,東京:大藏出版株氏會社(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90。
鄭阿財、朱鳳玉主編《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1908-1997)》,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0。
鄭阿財、朱鳳玉主編《1998-2005敦煌學研究論著目錄》,臺北:樂學書局,2006。
郝春文、宋雪春、武紹衛《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2019)》,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
《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共13卷35冊)。
《敦煌文化叢書》,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共17冊)。
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附錄收有句道興《搜神記》、《孝子傳》,凡有78篇)。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附錄收有句道興《搜神記》、《孝子傳》,凡有86篇)。
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
項 楚《敦煌變文選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項 楚《項楚學術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9(《敦煌文學叢考》、《王梵志詩校注》、《敦煌變文選注》、《寒山詩注(附拾得詩注)》、《敦煌詩歌導論》、《敦煌歌辭總編匡補》、《柱馬屋存稿》、《柱馬屋存稿二編》)]
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饒宗頤《敦煌曲》,收入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
林玫儀《敦煌曲子詞斠證初編》,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
曾昭岷等編著《全唐五代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徐 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
張錫厚主編《全敦煌詩》,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項 楚《王梵志詩校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張錫厚《敦煌賦彙》,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竇懷永、張涌泉匯輯校注《敦煌小說合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0。
王三慶《敦煌類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3。
黃征、吳偉《敦煌願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95。
趙和平《敦煌表狀箋啟書儀輯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鍾書林、張磊《敦煌文研究與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
關長龍輯校《敦煌本數術文獻輯校》,北京:中華書局,2019。
李應存、史正剛主編《敦煌醫學研究大成.總論卷》,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20。
郝春文主編《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出版至第19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
張涌泉《敦煌寫本文獻學》,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
劉郝霞《敦煌漢文文獻(佛經以外部分)殘斷與綴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0。
[日]金岡照光編集《敦煌の文學文獻》,東京:大東出版社,1990。
〔日〕金岡照光《敦煌文獻と中國文學》,東京:五曜書房,2000。
顏廷亮《敦煌西漢金山國文學考述》,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
伏俊璉《敦煌文學總論(增訂本)》,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23。
周紹良、白化文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羅宗濤《敦煌講經變文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4。
富世平《敦煌變文的口頭傳統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李小榮《敦煌變文》,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
〔美〕梅維恒著,楊繼東,陳引馳譯《唐代變文》,香港:中國佛教文化,1999。
〔日〕荒見泰史《敦煌講唱文學寫本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
〔日〕荒見泰史《敦煌變文寫本的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0。
王三慶《從敦煌齋願文獻看佛教與中國民俗的融合》,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9。
王 昊《敦煌小說及其敘事藝術》,合肥:安徵人民出版社,2005。
伏俊璉《俗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
伏俊璉《敦煌文學文獻叢稿(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
吳肅森《敦煌歌辭通論》,合肥:黃山書社,2010。
林仁昱《敦煌佛教歌曲之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3。
林仁昱《敦煌佛教讚歌寫本之「原生態」與應用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21。
林世田、楊學勇、劉波《敦煌佛典的流通與改造》,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
楊寶玉《敦煌本佛教靈驗記校注並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
鄭阿財《見證與宣傳:敦煌佛教靈驗記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
鄭阿財《鄭阿財敦煌佛教文獻與文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鄭阿財《敦煌佛教文學》,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
鄭阿財《敦煌寫本高僧因緣記及相關文獻校注與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0。
李小榮《敦煌道教文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
周西波《道教靈驗記考探:經法驗證與宣揚》,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
譚蟬雪《敦煌民俗:絲路明珠傳風情》,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
[美]太史文著,張煜譯《《十王經》與中國中世紀佛教冥界的形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朱鳳玉《朱鳳玉敦煌俗文學與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楊明璋《敦煌文學與中國古代的諧隱傳統》,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1。
楊明璋《敷演與捏合:敦煌通俗敘事文學的敘人體物》,臺北:政大出版社,2015。
楊明璋《神異感通•化利有情:敦煌高僧傳讚文獻研究,》,臺北:政大出版社,2020。
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