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STEAM為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rts, Mathematics的縮寫,源起於1980年代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的倡議。1990年代迄今,STEAM已然成為美國教育政策培植未來人才的重點推動項目。然而到底什麼是STEAM?其教育理念的本質是什麼?有別於一般STEAM課程直接導入美國STEAM教育的教學架構,本課程將先從科技與社會研究(ST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角度,帶領學生回溯和探尋STEAM源起之社會發展脈絡,再經由STEAM課程實作示範的演練和教學設計,讓學生透過親身體驗,共同討論STEAM教育的核心價值,並建構起STEAM的基礎教學和課程發展能力。
能力項目說明
1. 了解STEAM教育的發展脈絡和建立基礎認識。
2. 掌握STEAM教學的原理原則和教學原則。
3. 在實作示範演練中,體認STEAM的教育核心價值。
4. 經由課程活動設計演練,深刻理解STEAM教學的實務操作方法。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Week |
課程主題 Topic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
|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
||||
1 |
STEAM概說 |
什麼是STEAM教育? |
教學活動:講授、討論 課後作業: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2 |
STEAM概說 |
藝術素養與Soobi Microbit程式教育 |
教學活動:講授、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3 |
STEAM教學實作演練 |
Micro:bit 程式教學(ㄧ) |
教學活動:講授、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4 |
STEAM教學實作演練 |
Micro:bit 程式教學(二) |
教學活動:講授、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5 |
STEAM教學實作演練 |
Micro:bit 程式教學(三) |
教學活動: 實作演練及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6 |
STEAM教學實作演練 |
遠距STEAM 教育方法與演練 |
教學活動:講授、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7 |
STEAM偏鄉服務 |
USR STEAM 偏鄉教育活動 |
教學活動: 實體偏鄉服務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8 |
STEAM概說 |
STEAM的西方探索之旅-從達文西到愛迪生 |
教學活動: 實作演練及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9 |
STEAM概說 |
STEAM的東方驚奇旅行-從墨家哲學到天工開物 |
教學活動:講授、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10 |
STS個案探討 |
鉛筆-探索古老的黑科技 |
教學活動: 實作演練及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11 |
STEAM教學實作演練 |
如何製作一支鉛筆? |
教學活動: 實作演練及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12 |
STS個案探討 |
老科技的全球史與改變人類文明的偉大發明 |
教學活動: 綜合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13 |
STEAM教學實作演練 |
坐具製作-椅凳(一) |
教學活動:講授、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14 |
STEAM教學實作演練 |
坐具製作-椅凳(二) |
教學活動: 實作演練及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15 |
STEAM教學實作演練 |
坐具製作-椅凳(三) |
教學活動: 實作演練及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16 |
STEAM教學實作演練 |
偏鄉程式課程體驗活動(二) |
教學活動: 實作演練及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17 |
STEAM綜合研討 |
STEAM教育是什麼?(一) |
教學活動: 綜合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18 |
STEAM綜合研討 |
STEAM教育是什麼?(二) |
教學活動: 綜合討論 課後作業: 閱讀指定教材及收集相關資料 |
3 |
5 |
學習目標與成效檢核規劃如下:
評量工具與指標 學習目標與成效 |
評量工具 |
評量指標 |
||||
學習心得 |
討論 |
實作演練 |
綜合研討 |
測驗 藍圖 |
評量 尺規 |
|
了解STEAM教育的發展脈絡和建立基礎認識 |
※ |
※ |
※ |
※ |
||
掌握STEAM教學的原理原則和教學原則 |
※ |
※ |
※ |
※ |
※ |
|
在實作示範演練中,體認STEAM的教育核心價值 |
※ |
※ |
※ |
※ |
||
經由課程活動設計演練,深刻理解STEAM教學的實務操作方法 |
※ |
※ |
※ |
※ |
一、平時成績(30%)
項目 |
配分 |
參與小組討論與服務活動 |
30% |
綜合研討活動討論 |
30% |
課程參與及出席率 |
40% |
測驗題目 試題形式 |
記憶 |
理解 |
應用 |
獨立思考 (分析、綜合、評鑑) |
佔分 |
|
討論心得 |
2題 |
20% |
20% |
40% |
||
綜合心得 |
2題 |
|
|
|
60% |
60% |
合計 |
4題 |
20% |
20% |
60% |
100% |
二、平時與期末指定閱讀的學習心得藍圖(30%)
三、實作演練評量尺規(Rubrics)範例(40%)
項目 |
題目設定與方案規劃 25% |
依據與佐證25% |
結果討論20% |
簡報呈現15% |
表現應答15% |
優 A 10~9 |
議題設定能引起迴響 題目與報告內容契合 方案具體可行 |
提出具體證明 提出完整支持論述 佐證文獻引用具體 佐證案例說明得宜 |
資料蒐集完整分析精確 討論深入層次分明. |
文字圖表顯示精準明確 大小配置佳 呈現效果佳 |
說明清楚流暢、言簡意賅 時間分配佳 應答順暢 |
佳 B 8~7 |
議題設定有趣 題目與報告內容大致良好 方案規劃得宜 |
提出大致證明 提出相關支持論述 有佐證文獻引用 佐證案例能說明 |
資料蒐集與分析尚可 討論大致都有提到 |
文字圖表顯示正常 大小配置適中 呈現效果尚可 |
說明大致清楚 時間分配恰當 應答適中 |
普通C 6~5 |
議題設定引不起興趣 題目與報告內容尚可 方案規劃不夠完整 |
提出約略證據 提出大致支持論述 佐證文獻引用尚可 佐證案例能約略說明 |
資料蒐集缺漏 分析稍有錯誤 討論深度不足 |
文字圖表大小顯示效果不佳 呈現效果普通 |
說明稍有不明 時間分配普通 應答不完全 |
待改進D 4~3 |
議題設定無趣 題目與報告內容乏善可陳 方案規劃不可行 |
沒有提出具體證據 無相關支持論述 佐證文獻引用不夠具體 沒有案例說明 |
資料蒐集缺漏 分析錯誤 幾乎沒有延伸討論 |
文意不明 圖表沒重點 大小配置差 造成反效果 |
說明含糊 廢話一堆 時間分配差 回答沒重點 |
▶實際授課評量方式於第一節課與同學訂定之。
吳軍。《全球科技大歷史》。台北:漫遊者文化,2019。
亨利・波卓斯基。《鉛筆》。楊幼蘭譯。台北:時報出版,1997。
吉兒.瓊斯。《光之帝國—愛迪生、特斯拉、西屋的電流大戰》。吳敏譯。台北:商周出版,2017。
黎辛斯基。《關於坐下這件事》。李宛蓉譯。台北:貓頭鷹,2020。
傑拉德.德尼佐。《掃描達文西》。胡蓮, 陳陽, 張絢, 周延譯。台北:楓書房,2019。
Yakman, Georgette. (2019). STEAM - An Educational Framework to Relate Things to Each Other and Reality. K12 Digest. (pdf)
Yakman, Georgette. (2010). What is the point of STE@M? – A Brief Overview. (pdf)
榮.理查特,馬克.邱奇,凱琳.莫莉森。《讓思考變得可見》。伍晴文譯。大家出版,2018。
Wolfram, Donat. (2017). Make: Getting Started with the micro:bit. MakerMedia.(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