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內容包括:
人因工程學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
視、聽、觸覺顯示裝置的設計
控制裝置的設計
語音傳輸的設計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介紹如何將知覺與認知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應用於設計人機系統,以達到降低錯誤率、提升效率以及增進人類福址的目標。本課程除了開拓視野,提出心理學之具體應用的可能方向,並透過課程中的討論與資料搜集,以激發這方面的創造力。目標與學習成效如下:
學習目標與成效檢核規劃如下:
評量工具與指標 學習目標與成效 |
評量工具 |
評量指標 |
||||
課堂討論 |
課堂小組報告 |
期中考 |
研究計畫口頭與書面報告 |
測驗藍圖 |
評量尺規 |
|
瞭解人因工程學的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瞭解人因工程學的重要議題 |
※ |
※ |
※ |
※ |
※ |
※ |
具備應用心理學基礎知識於人因工程學之能力 |
※ |
※ |
※ |
※ |
※ |
※ |
提升文獻閱讀與理解能力 |
※ |
※ |
※ |
※ |
※ |
※ |
提升推理判斷與分析整合能力 |
※ |
※ |
※ |
※ |
※ |
※ |
提升創新能力 |
※ |
※ |
|
※ |
|
※ |
提升語文表達能力 |
※ |
※ |
※ |
※ |
※ |
※ |
具備搜尋相關文獻或資料的能力 |
|
※ |
|
※ |
|
※ |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每週投入時間:課堂講授3小時,課程前後5小時,共8小時。
週次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1 9/12 |
課程介紹;Introduction to Human Factors |
介紹本學期課程內容 Chapter 1 |
教學活動:介紹與問答 作業:瀏覽本學期課程內容與教材 |
2 9/19 |
Research Methods |
Chapter 19 |
教學活動:講授與討論 作業:預習與復習指定閱讀 |
3 9/26 |
Design and Evaluation Methods |
Chapter 2 |
教學活動:講授與討論 作業:預習與復習指定閱讀 |
4 10/3 |
Design and Evaluation Methods (續) |
Chapter 2 |
教學活動:講授與討論 作業:預習與復習指定閱讀 |
5 10/10 |
(放假) |
無 |
無 |
6 10/17 |
Visual sensory systems |
Chapter 3 |
教學活動:講授與討論 作業:預習與復習指定閱讀 |
7 10/24 |
Visual sensory systems (續) Auditory, Tactile, and Vestibular system |
Chapter 3, 4 相關文獻一篇 |
教學活動:講授、研究生報告文獻與討論 作業:預習與復習指定閱讀 |
8 10/31 |
Auditory, Tactile, and Vestibular system (續) |
Chapter 4 相關文獻一篇 |
教學活動:講授、研究生報告文獻與討論 作業:預習與復習指定閱讀 |
9 11/7 |
Cognition |
Chapter 5 |
教學活動:講授與討論 作業:預習與復習指定閱讀 |
10 11/14 |
Cognition (續) |
Chapter 5 相關文獻一篇 |
教學活動:講授、研究生報告文獻與討論 作業:預習與復習指定閱讀 |
11 11/21 |
Displays |
Chapter 7 |
教學活動:講授與討論 作業:預習與復習指定閱讀 |
12 11/28 |
Displays (續);Control |
Chapters 7, 8 相關文獻一篇 |
教學活動:講授、研究生報告文獻與討論 作業:預習與復習指定閱讀 |
13 12/5 |
Control (續) |
Chaprer 8 相關文獻一篇 |
教學活動:講授、研究生報告文獻與討論 作業:預習與復習指定閱讀 |
14 12/12 |
期中考 |
Chapters 1-5, 7-8, 19 |
教學活動:筆試 作業:無 |
15 12/19 |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
Chapter 14 |
教學活動:講授與討論 作業:預習與復習指定閱讀 |
16 12/26 |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續) |
Chapter 14 相關文獻一篇 |
教學活動:講授、研究生報告文獻與討論 作業:預習與復習指定閱讀 |
17 1/2 |
分組報告 |
各組研究計畫 |
教學活動:學生報告與討論 作業:撰寫書面報告 |
18 1/9 |
分組報告 |
各組研究計畫 |
教學活動:學生報告與討論 作業:撰寫書面報告 |
課程進度以上表所列為原則,但可能依課程進行狀況彈性調整。
項目 |
配分 |
平時表現 |
10% |
課堂小組報告 |
10% |
期中考 |
40% |
期末研究計畫報告 |
40% |
說明:
(一) 平時表現
在課堂中,對於本課程研讀之教材或文獻,提出相關問題或自己的看法,或回應授課教師與同學所提出的問題與看法。本項成績亦含出席情況。
(二) 課堂小組報告:
各小組認領報告各章開頭小故事,並透過課前小組討論,提出這個小故事所帶出的人因工程學問題,以及所有進一步的想法或延伸閱讀,於課堂上報告,與同學分享。
(三) 期中考:
考題為申論題型式的筆試,針對考試範圍給與綜合性的應用問題,學生必須將相關基礎知識加以應用於回答問題。
(四) 期末研究計畫報告:口頭與書面報告
個人或小組自行決定報告的題目,可就本學期所討論的內容,選擇有興趣的研究議題加以深入探討,主題必須符合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如何應用於人機系統或工作的設計。除了書上所討論的範圍,亦可搜尋目前工商業各方面,心理學基礎知識可著力之處。對於選定的主題,搜集相關資料並加以整理、分析與討論,可針對以往的設計提出修正,亦可提出全新的設計,並提出驗證此一設計想法的研究方法。對於口頭報告的內容,納入課堂討論所得建議,撰寫成書面報告。
項目 |
文獻內容之理解 (20%) |
討論內容與個人看法 (50%) |
語文表達 (15%) |
討論參與度 (15%) |
優 A 10~9 |
對文獻內容有充分而深入的理解。 |
思辨極清晰,內容極充實,條理極清楚,充分討論文獻議題,並具有啟發性。 |
口語表達極清晰,概念與用詞極精確。 |
動機極高,極熱烈地參與討論。 |
佳 B 8~7 |
對文獻內容有相當的理解,但是尚未能深入。 |
內容充實,條理清楚,對於文獻議題提出一些看法,具參考價值。 |
口語表達清楚,概念與用詞適當。 |
動機高,熱烈參與討論。 |
普通 C 6~5 |
對文獻內容只有初步的理解。 |
對於文獻議題只有初步的看法與討論。 |
口語表達可理解,概念與用詞略顯模糊。 |
動機中等,願意參與討論。 |
待改進 D 4~3 |
對文獻內容的理解不足,且有諸多誤解。 |
無清楚的想法,亦缺乏文獻議題之討論。 |
口語表達難以理解,概念與用詞模糊不清。 |
動機低,勉強參與討論。 |
項目 |
對於報告主題之理解 (30%) |
相關想法之延伸與創見 (30%) |
相關文獻之搜集、整理與評述 (20%) |
簡報呈現 (20%) |
優 A 10~9 |
對於報告主題之內容有極高度的理解。 |
對於報告主題能高度加以分析、思惟,而提出極佳的延伸想法,並具有高度創見。 |
搜集極豐富之相關文獻,資料的整理與統合極佳,並提出極深入而適切的評述。 |
資料極豐富並且正確;文字圖表可讀性極佳;架構極清晰;口語表達極清楚;排版美觀。 |
佳 B 8~7 |
對於報告主題之內容有正確的理解。 |
對於報告主題能適度加以分析、思惟,而提出適當的延伸想法,並略有創見。 |
搜集足夠之相關文獻,有適當的資料整理與統合,並提出適切的評述。 |
資料多而正確;文字圖表可讀性高;架構清晰;口語表達易懂;排版美觀。 |
普通 C 6~5 |
對於報告主題之內容僅有基本程度的理解。 |
對於報告主題能加以分析、思惟,而提出一些基本的延伸想法。 |
搜集了一些相關文獻,有基本的資料整理與統合,並提出少許基本的評述。 |
資料不多但是正確;文字圖表具可讀性;具有架構;口語表達可。 |
待改進 D 4~3 |
對於報告主題內容的理解程度不足。 |
對於報告主題缺乏分析、思惟,相關的延伸想法不足。 |
對於相關文獻的搜集不足,對於資料的整理極差,亦缺乏評述。 |
資料少或有錯誤;文字圖表可讀性差;無明顯架構;口語表達差。 |
測驗題目 試題形式 |
記憶 |
理解 |
應用 |
佔分 |
申論題 |
40% |
20% |
40% |
100% |
合計 |
40% |
20% |
40% |
100% |
項目 |
相關文獻之搜集 (15%) |
文獻評述與資料整理 (20%) |
研究想法之提出 (30%) |
研究方法之選擇與應用 (15%) |
簡報呈現 (20%) |
優 A 10~9 |
所搜集的資料豐富而完整,涵蓋許多重要資料,來源可信度佳。 |
對於文獻有極深入而適切的評述,資料的整理與統合極佳,具有極清晰的架構。 |
研究理念之推導清晰,研究想法具原創性,充分應用基礎知識於研究想法。 |
方法之選用極為適當,能充分回答研究問題,充分表現課程所學及應用能力。 |
資料極豐富並且正確;文字圖表可讀性極佳;架構極清晰;口語表達極清楚;排版美觀。 |
佳 B 8~7 |
所搜集的資料充足,來源可信度佳。 |
對於文獻有適當的評述,對於資料有很好的整理,具有條理性。 |
研究理念之推導略為模糊,研究想法略具創意,能應用基礎知識於研究想法。 |
方法之選用適當,能回答研究問題。 |
資料多而正確;文字圖表可讀性高;架構清晰;口語表達易懂;排版美觀。 |
普通 C 6~5 |
所搜集的資料不多,但是內容符合要求。 |
對於文獻只有初步的評述,對於資料只有粗略的整理,條理性中等。 |
研究理念之推導模糊,研究想法只具少許創意,稍能應用基礎知識於研究想法。 |
方法之選用雖能回答研究問題,然而尚有其他更適合的方式。 |
資料不多但是正確;文字圖表具可讀性;具有架構;口語表達可。 |
待改進 D 4~3 |
資料的搜集不足,內容殘缺不全,來源可信度低。 |
對於文獻缺乏評述,對於資料的整理極差,缺乏條理性。 |
研究理念之推導混亂或缺乏,研究想法缺乏創意,未能應用基礎知識於研究想法。 |
方法之選用不當,不能回答研究問題。 |
資料少或有錯誤;文字圖表可讀性差;無明顯架構;口語表達差。 |
指定用書:
(1) Wickens, C. D., Lee, J. D., Liu, Y. & Becker, S. E. G. (2004).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2nd Ed.). Prentice Hall. (滄海書局代理)
參考用書:
(1) Sanders, M. S., & McCormick, E. J. (1992). Human factors in engineering and design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滄海書局代理)
許勝雄,彭游與吳水丕。(民85年)。「人因工程」。臺中:滄海書局。
(2) Wickens, C. D., Holland, J. G., Banbury, S., & Parasuraman, R. (2013). Engineering psychology and human performance (4th Ed.). Pearson. (滄海書局代理)
(3) Kroemer, K. H. E., & Grandjean, E. (1997). Fitting the task to the human(5th Ed.). Taylor & Francis, UK. (總經銷: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鄔愼智,藍俊雄,藍天雄與汪慧瑜 (譯)。「人因工程」。台北市:高立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