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為本校之日文系、韓文系、中文系,與日本廣島大學綜合科學部、韓國高麗大學漢文學系,共三國五單位共同合作開設之國際課程。參與學生以本校之日文系、韓文系、中文系同學為主(含學士班、碩士班),加上日本與韓國之國際學生。繼去年於政大授課之後,本課程將進行海外移地教學,授課地點為韓國高麗大學,輔以同步之線上課程。
臺日韓原本就在東亞歷史上就有密切的關連,在亞洲研究上也有許多共同的議題,本課程以「人物移動與文化傳播」為大主題進行開課,並設計三項小主題,分別為1.東亞各國間之宗教傳播;2.東亞各國間之旅遊與書寫;3.東亞各國間漢字文化的共相與殊相。
本課程具有如下之特色:
1.本課程結集臺灣學者及日、韓國際學者,以「人物移動與文化傳播」為題,除將認識東亞各國間人物移動的過程與文化傳播的方式外,也將進一步探討相關文獻與文物的內涵與意義。
2.本課程之共同語言為中文(輔以日文、韓文)。
3.本課程採實體與線上同步上課。
4.本課程之分組,預計平均分配政大、韓國高麗大學、日本廣島大學之學生,期許同組中有不同國家、不同系所之學生,以創造跨文化之學習情境以及擴展國際觀。
5.本課程結合文化探訪,並由韓國國際師資負責解說,以增進學生實地踏查的經驗以及百聞不如一見的機會。
6.本課程規劃專題講座,藉以加深加廣跨域知識之學習。
7.藉由臺、日、韓三校五系所之合作,開創跨國、跨校、跨系所之新教學模式。
能力項目說明
在東亞漢學的共同基礎上,匯集臺、日、韓三校五系所之師資合開「人物移動與文化傳播」國際課程。促進三校五系學生認識東亞各國間人物移動與文化傳播途徑之共相與殊相,加深對漢字文化圈的文化與文學之理解,並於此一課程平臺,促使學生有更具體之交流,提升跨文化之視野與省思。而為落實上述之教學目標,有如下之具體做法:
1.修習本課程者有臺灣學生及日、韓學生,除於課程中共聚一堂學習外,課餘仍持續交流。本課程另規劃安排韓國文化參訪,為跨文化學習創造一極佳之平臺。
2.透過網路社群媒體,提供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資料,習得先備知識。
基於上述教學目標,本課程預計達成以下學習成效:
1.東亞各國間人物移動與文化傳播之理解。
2.漢字文化圈之文學與文化之共振與發展。
3.跨院系、跨國之教研資源的整合,提供學生跨域學習之機會,增進國際視野。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課程進度
課程採密集授課(2025/01/06-2025/01/10,共五天)方式,日期與進度如下:
1/6(一)
09:00-10:30(1.5小時)
始業式(全體教師)
10:30-12:00(1.5小時)
課程介紹(全體教師)
13:30-16:30(3小時)
開課教師:鄭家瑜
課程名稱:日韓古代女王之崛起—以歷史背景與人物形象分析為中心
課程介紹:在日本漫長的歷史中,一共出現了八位女王,其中有六位集中於飛鳥・奈良時代。推古天皇身為日本首位的女王,有著重要的歷史定位。此外,朝鮮半島也出現了有史以來首位的女王—新羅的善德女王。這些女王之間不僅有著時代的傳承或重疊,亦有其人物形象上的相似。本課程預計比較分析日韓兩國古代女王崛起的背景以及其人物形象。
16:30-17:30(1小時)
小組討論
1/7(二)
09:00-12:00(3小時)
開課教師:荒見泰史
課程名稱:圓仁與日唐文化交流
課程介紹:日本比叡山延曆寺僧圓仁西元838年入唐,847年回到日本,撰寫《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不但為其在唐近十年的歲月留下記錄,也為當時唐土僧人的日常與社會留下珍貴剪影,圓仁回國後進而將在唐土所學天台宗、密宗及法照淨土法門導入日本。本講將以圓仁為焦點,依上所述進行講述。
13:30-15:00(1.5小時)
演講學者:楊沅錫
演講題目:漢字文化學和東亞漢字文化(上)
內容介紹:本課程對"漢字文化學"的概念及研究內容和方法進行探討後,用漢字文化學研究方法論來掌握東亞漢字文化的多種形態。 特別是致力於掌握與人物相關的漢字文化。通過這些可以確認韓國、中國、日本漢字文化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也還能創造出理想的東亞漢字文化未來。
15:00-16:30(1.5小時)
演講學者:涂豔秋
演講題目:新羅元曉與義相對中韓佛教的影響(上)
內容介紹:元曉與義相緣本計畫一起來中國,因為一場大雨,結果一個繼續前往中國,一個返回新羅。留在新羅的元曉卻影響了中國華嚴祖師法藏,前往中國的義相卻為新羅帶回新的佛法,本課程擬以此二關鍵人物為題進行說明。
1/8(三)
09:00-12:00(3小時)
開課教師:林侑毅
課程名稱:異域眼中的帝國晚景:朝鮮燕行錄中的晚明與晚清
課程介紹:燕行錄是韓國使臣前往中國元、明、清首都燕京,將一路所見、所聞、所感的真實經驗記錄下來的文獻,透過這些文獻,可以一窺當時中國的政治局勢與社會現象、民俗風情。本課程將介紹朝鮮使臣如何記錄明、清帝國晚景,由此思考弱小國如何自救圖強。
13:30-17:30(4小時)
活動名稱:文化參訪
解說教師:楊沅錫
1/9(四)
9:00-10:30(1.5小時)
演講學者:楊沅錫
演講題目:漢字文化學和東亞漢字文化(下)
內容介紹:本課程對"漢字文化學"的概念及研究內容和方法進行探討後,用漢字文化學研究方法論來掌握東亞漢字文化的多種形態。 特別是致力於掌握與人物相關的漢字文化。通過這些可以確認韓國、中國、日本漢字文化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也還能創造出理想的東亞漢字文化未來。
10:30-12:00(1.5小時)
演講學者:涂豔秋
演講題目:新羅元曉與義相對中韓佛教的影響(下)
內容介紹:元曉與義相緣本計畫一起來中國,因為一場大雨,結果一個繼續前往中國,一個返回新羅。留在新羅的元曉卻影響了中國華嚴祖師法藏,前往中國的義相卻為新羅帶回新的佛法,本課程擬以此二關鍵人物為題進行說明。
13:30-15:00(1.5小時)
開課教師:陳慶智
課程名稱:日治時期朝鮮人的海外旅行與書寫:以朴榮喆的《亞洲紀行》為中心
課程介紹:本課程以孔聖學(1879-1957)於1931年出刊的《香臺紀覽》為研究文本,探討日治時期朝鮮人訪臺的情況,並重現當時的交流現場,發掘隱藏其中的文化意涵與作者的對外認識。
15:00-16:30(1.5小時)
演講學者:將邀請韓國著名漢學學者
演講題目:待定
16:30-17:30(1小時)
小組討論(全體教師進行小組指導)
1/10(五)
09:00-12:00(3小時)
開課教師:楊明璋
課程名稱:雙城(成)記:文成、金城公主與唐蕃文化交流
課程介紹:太宗時的文成公主嫁松贊干布,中宗時的金城公主嫁予赤德祖贊,新舊《唐書》、敦煌文獻及藏文史書《巴協》、《賢者喜宴》等文獻對二位公主的事跡多所交代,本講關注的焦點為本是政治聯姻的和親,所帶動的唐朝與吐蕃之間的文化交流。
13:30-15:30(2小時)
演講學者:荒見泰史
演講題目:東亞盂蘭盆勝會與華人移民
內容介紹:本講將以於馬來西亞盂蘭盆勝會田野調查所得為主軸,輔以於臺灣、香港,乃至於日本田野調查所得,探討華人移民文化於東南亞之傳播。
15:00-17:00(2小時)
發表與評論(全體教師參與講評)
17:00-18:00(1小時)
結業式(全體教師)
1.以學習成果發表為主要評量方式。
2.評分項目包括:
口頭報告:40%
簡報內容:40%
平時表現:20% (課堂參與度等)
3.密集課程期間,無故缺席者,成績概以不及格評之。
由各教師指定教材。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