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東南亞華人文化

Course Name: Cultures of Ethnic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6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從唐宋開始,閩粵人士就積極南渡南海諸國,接續著不同時期的南遷,逐漸在海洋東南亞地區形成歷史悠久且龐大的華人社群。而與中國接壤的大陸東南亞諸國如越南、暹羅,人口流動的歷史則更為久遠。撇開晚近的國族建構工程,「華人」(或曰唐人)早已是東南亞地區的一部分,其文化既有克里奧化(Creole)、多元共存的在地特徵,又反映包括兩岸三地在內的普遍性。時至今日,區域內不同地方的華人在後殖民的進程裡已與當地各民族形成共同體,其本地性不容忽視,已不能從「僑務」的舊有框架和視野認識當地華人實況。今日東南亞華人社群雖與中港台存在歷時性和共時性的連動關係,但宜以屬地主義的視野予以理解。「華僑」這個晚清出現的名稱以及其蘊含的「僑居者」意涵已然不合現實,亦不被某些東南亞國家華人接受;「海外華人」之稱則反映「核心–邊陲」的認知模式;以猶太人為原型的「離散華人」的名稱也面臨「反離散」的批判性反思。近年若干研究東南亞華人的新進學者逐漸朝向本土性的方向思考,此一趨勢不容忽視。例如有馬來西亞學者受印尼「群島伊斯蘭」的呼籲啟發,提出「群島華人」的論述,強調印尼和馬來西亞華人的本土性,以取代前述名稱與理解模式。此一趨勢顯示,台灣人勢必需要嘗試跳脫舊有的中國國族以及族裔民族主義視域下的「僑務」視角,認識不同東南亞社會中華人文化認同與身份認同的現況。而作為宗教研究所和東南亞學程合開之東南亞文化與宗教跨領域學程的課程,東南亞華人文化中的宗教元素亦不容忽視。本課程除了講授、報告、討論,亦將安排實地參訪,讓學生更瞭解東南亞華人的文化和現況。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從不同議題切入,認識東南亞各國的華人文化和人文景觀,培養多元文化視野。
    2. 擺脫「僑務」、族裔民族主義的舊有框架,以重視其在地主體性的視角認識東南亞華人及其文化。
    3. 實踐「以人為本」的「新南向」精神。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日期

    主題

    閱讀進度

    1

    9/10

    課程介紹

     

    2

    9/17

    放假

     

    3

    9/24

    華人與東南亞的歷史關係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91-136。

    4

    10/1

    老師請假

     

    5

    10/8

    華人移民群體與東南亞

    孔復禮,《華人在他鄉》,54-83;204-255。

    瑞德,《帝國煉金術》,78-118。

    6

    10/15

    愛僑、用僑與東方主義:清末民初南洋遊記概覽

    薛莉清,《晚清民初南洋華人社群的文化建構》,237-304。

    葉先秦。〈反思「核心」對「邊陲」與「我者」對「他我」的凝視:評薛莉清,《晚清民初南洋華人社群的文化建構》〉

    7

    10/22

    當代東南亞華人的身份認同和在地民族政策概覽

    廖建裕,〈東南亞華人:華僑?海外華人?或東南亞人?〉,1-36。

    陳志明,〈華裔與中國:態度與認同〉,135-147。

    陳志明,〈華人族群:語言、國籍與認同〉,112-134。

    阿潑,《憂鬱的邊界》,261-276;277-294。

    8

    10/29

    華語語系與反離散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6-81;169-182。

     

    9

    11/5

    東南亞華人的在地關係:同化、涵化、克里奧化、多元共存(一)

    楊聰榮,〈從文化分離主義看東南亞的華人社群的本地化〉,87-110。

    約翰內斯.赫利詹托、林東余,〈印尼的本土菁英如何看待當今的印尼華人〉,91-102。

    楊聰榮,〈從族群政治看華裔隱性族群〉,257-398

    Wen-Chin Chang, “From war refugees to immigrants: The case of the KMT Yunnanese Chinese in Northern Thailand,” 1086-1105.

    10

    11/12

    東南亞華人的在地關係:同化、涵化、克里奧化、多元共存(二)

    陳志明,〈華人移民、地方化和峇峇文化的生產〉,67-87。

    Tan Chee-Beng, “Peranakan Chinese in Northeast Kelanta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Religion,” 26-52.

    楊聰榮,〈從緬甸族群政策看緬華社會的新發展〉,299-330

    11

    11/19

    東南亞多元文化脈絡下的華人文化主體性與揉雜性:以婆羅洲為例

    Chang-Yau Hoon & Shawatriqah Sahrifulhafiz, “Negotiating Assimilation and Hybridity: The Identity of Chinese-Malays in Brunei Darussalam,” 31-57.

    吳佳翰,〈成為「當地人」:馬來西亞混血華人Sino的非類屬性文化認同〉,25-78

    12

    11/26

    華新街參訪

     

    13

    12/3

    東南亞華人身份認同的變遷與複雜性(一)

    吳益婷、蔡曉玲,〈後現代精神與文化符號:馬來西亞華裔青年的原鄉重構〉,67-80

    吳益婷,〈東南亞華裔的「再華化」爭議:馬來西亞的經驗〉,1-22

    14

    12/10

    東南亞華人身份認同的變遷與複雜性(二)

     

    王勇輝、趙建勇,〈潘查西拉視閾下印尼華人的身份認同困境〉,153-180

    蔣為文。〈越南的明鄉人與華人移民的族群認同與本土化差異〉,87-114

     

    15

    12/17

    華人新村與馬共

    Lee Kam Hin, “A Neglected Story: Christian missionaries, Chinese New Villagers, and Communists in the Battle for the ‘hearts and minds’ in Malaya, 1948–1960,” 1977-2006.

    Helen Mu Hung Ting. “The Poli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Malayan Communist Party: Entanglement of its Ethnic and Nationalist Dimensions,” 43-65.

    文平強,〈馬來西亞的華人新村:人口變化的影響與對策〉,73-81。

    16

    12/24

    東南亞「華人宗教」與文化(一)

    李豐楙,〈文化識別:從事馬來西亞華人宗教研究的經驗〉,1-29

    沈曄瀅,〈印尼後新秩序時代之華人宗教復興:以一貫道之發展為例〉,105-127

    17

    12/31

    東南亞「華人宗教」與文化(二)

    Chang-Yau Hoon, “’By race, I am Chinese; and by grace, I am Christian’: negotiating Chineseness and Christianity in Indonesia,” 159-177.

    Diana Wong and Ngu Ik Tien, “A ‘Double Alienation’ The Vernacular Chinese Church in Malaysia,” 262-290.

    18

    1/7

    東南亞「華人宗教」與文化(三)

    Wai-Weng Hew, “Naming and Chinese Muslim Identities: Boundary-making, Negotiation, and Hybridity in Malaysia,” 288-304.

    Syuan-Yuan Chiu, “A controversy surrounding Chinese Indonesian Muslims' practice of Imlek Salat in Central Java,” 200-222.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5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20%

    其他: Others: 報告、參訪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研究生:

    出席和課堂表現:20%

    課堂報告(2篇):40%

    期末報告:40%

    大四學生:

    出席和課堂表現:20%

    課堂報告(1篇)25%

    參訪心得 15%

    書評式讀書報告40%

    書目可選:

    1. 雲昌耀。《當代印尼華人的認同:文化、政略與媒體》,邱炫元、何景榮、陳琮淵、林育建譯。台北:群學,2012。
    2. 白瑨。《歸屬之儀 : 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群的記憶、現代性與身分認同》,徐雨村譯。台北:左岸文化,2023。
    3. 吳佳翰。《誰是沙巴之子?Sino與土著地位的距離》八打靈再也:策略資訊研究中心,2023。
    4. 黃樹民。《借土養命:從雲南到金三角,從毒品到永續農業,一個泰北華人社區的民族誌》台北:春山,2021。
    5. 黃子堅。《神山游擊隊:1943年亞庇起義》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2021。

    大一至大三學生:

    出席和課堂表現:20%

    參訪心得:10%

    記錄片觀賞心得:30%

    1. 殺人一舉 The Act Of Killing/ 歐本海默(Joshua Oppenheimer)導演
    2. 沉默一瞬 The Look of Silence / 歐本海默(Joshua Oppenheimer)導演
    3. 落番/ 唐振瑜導演
    4. 還有一些樹 The tree remembers / 廖克發導演
    5. 不即不離/ 廖克發導演

    書評式讀書報告40%

    書目可選擇:

    1. 張福英。《娘惹回憶錄》,葉欣譯。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7。
    2. 陳志明。《東南亞的華人飲食與全球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7。
    3. 白瑨。《歸屬之儀 : 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群的記憶、現代性與身分認同》,徐雨村譯。台北:左岸文化,2023。
    4. 吳佳翰。《誰是沙巴之子?Sino與土著地位的距離》八打靈再也:策略資訊研究中心,2023。
    5. 黃樹民。《借土養命:從雲南到金三角,從毒品到永續農業,一個泰北華人社區的民族誌》台北:春山,2021。

    所有作業請於2025/1/25前繳交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文平強。〈馬來西亞的華人新村:人口變化的影響與對策〉,《東南亞研究》no.5(2012):73-81

    王賡武。《中國與海外華人》香港:商務印書館,1994。

    王勇輝、趙建勇,〈潘查希拉視閾下印尼華人的身份認同困境〉,《臺灣東南亞學刊》第 14卷第1期 (2019):153-180。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台北:聯經,2017。

    孔復禮。《華人在他鄉: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李明歡譯。台北:商務印書館,2019。

    安東尼.瑞德《帝國煉金術:東南亞的民族主義與政治認同》,林瑞譯。台北:八旗文化,2023。

    利亮時、賴郁如。〈臺灣印尼客僑的歸屬經驗〉。《台灣東南亞學刊》第九卷第二期(2012):109-131。

    李豐楙。〈文化識別:從事馬來西亞華人宗教研究的經驗〉,《亞太研究論壇》第41期(2008):1-29。

    沈曄瀅。〈印尼後新秩序時代之華人宗教復興:以一貫道之發展為例〉,《台灣東南亞學刊》,第10 卷第2 期(2015):105-127。

    阿潑。《憂鬱的邊界:一段跨越身分與國族的人類學旅程》台北:八旗文化,2017。

    陳鴻瑜審訂。《華裔東南亞人》南投: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1998。

    雲昌耀。《當代印尼華人的認同:文化、政略與媒體》,邱炫元、何景榮、陳琮淵、林育建譯。台北:群學,2012。

    陳志明。《遷徙、家鄉與認同: 文化比較視野下的海外華人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約翰內斯.赫利詹托、林東余,〈印尼的本土菁英如何看待當今的印尼華人〉,91-102臺灣東南亞學刊 ; 14卷2期 (2019 / 10 / 01) , P91 - 102

    楊聰榮。《東南亞國家研究引論》台北:巨流圖書,2021。

    蔣為文。〈越南的明鄉人與華人移民的族群認同與本土化差異〉。《台灣東南亞學刊》第9卷第4期(2013):87-114。

    吳益婷。〈東南亞華裔的「再華化」爭議馬來西亞的經驗〉,《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55期 (2020):1-22。

    吳益婷、蔡曉玲。〈後現代精神與文化符號:馬來西亞華裔青年的原鄉重構〉,《哲學與文化》第44卷第5期(2017):67-80。

    吳佳翰。〈成為「當地人」:馬來西亞混血華人Sino的非類屬性文化認同〉,《臺灣人類學刊》第20卷1期(2022):25-78。

    葉先秦。〈反思「核心」對「邊陲」與「我者」對「他我」的凝視:評薛莉清,《晚清民初南洋華人社群的文化建構》〉,《臺灣東南亞學刊》第17 卷2 期(2022):135-140。

    薛莉清。《晚清民初南洋華人社群的文化建構》北京:三聯,2015。

    Chang, Wen-Chin. “From war refugees to immigrants: The case of the KMT Yunnanese Chinese in Northern Thailand,”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35, 4(2001):1086-1105.

    Hoon, Chang-Yau & Shawatriqah Sahrifulhafiz. “Negotiating Assimilation and Hybridity: The Identity of Chinese-Malays in Brunei Darussalam,” Journal of Chinese Overseas 17 (2021) :31-57.

    Lee, Kam Hin. “A Neglected Story: Christian missionaries, Chinese New Villagers, and Communists in the Battle for the ‘hearts and minds’ in Malaya, 1948–1960,” Modern Asian Studies 47, no. 6 (2013): 1977-2006.

    Sai, Siew-Min & Chang-Yau Hoon eds. Chinese Indonesians Reassessed: History, religion and belonging. Abingdon, Oxon: Routledge, 2013.

    Tan, Chee-Beng, “Peranakan Chinese in Northeast Kelantan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ese Religion,”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55,1 (1982):26-52.

    Ting, Helen Mu Hung. “The Poli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Malayan Communist Party: Entanglement of its Ethnic and Nationalist Dimensions,” Universitas: 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 44, no.5(2017): 43-65.

    Wong, Danny Tze Ken, “A Hybrid Community in East Malaysia: The Sino-Kadazans of Sabah and their Search for Identity,” Archipel 84(2012):107-127.

    Wong, Diana & Ngu Ik Tien, “A ‘Double Alienation’ The Vernacular Chinese Church in Malaysia,”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42 (2014):262-290.

     Zheng, Yangwen & Charles MacDonald eds. Personal Names in Asia: History, Culture and Identity. Singapore: NUS Press, 2010.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Yes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