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跨文化傳播專題

Course Name: Seminar o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課程目標:   1.與同學一起觀察和分享全球化、區域化與在地文化的關聯;

                        2.與同學一起觀察和審視媒體與全球化的互動;

                        3.與同學一起思考人、媒體、以及跨文化行銷推廣的全球化應用和整合;

                        4.與同學一起關懷並認識弱勢團體,同時介紹相關跨文化傳播理論、全球化與

網路空間、族群跨文化傳播與溝通、跨文化觀點的家庭傳播、全球化與社區傳

播、全球化與文化價值觀、全球化與家庭傳播、跨文化傳播與文創產業的影響

等議題。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課程目標:   1.與同學一起觀察和分享全球化、區域化與在地文化的關聯;

                            2.與同學一起觀察和審視媒體與全球化的互動;

                            3.與同學一起思考人、媒體、以及跨文化行銷推廣的全球化應用和整合;

                            4.與同學一起關懷並認識弱勢團體,同時介紹相關跨文化傳播理論、全球化與

    網路空間、族群跨文化傳播與溝通、跨文化觀點的家庭傳播、全球化與社區傳

    播、全球化與文化價值觀、全球化與家庭傳播、跨文化傳播與文創產業的影響

    等議題。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課程進度:   (月|日)          

    9 /12                                              課程介紹

     

    9 /19                                                跨文化傳播導論

    李立峯、蕭蘋、吳浩銘(2023)。〈媒體系統變遷下的中國新聞報導:美國、臺灣和香港的比較研究〉,《新聞學研究》,1561-45https://doi.org/10.30386/ MCR.202307.0012

    黃葳威(2024)。「文化間傳播與跨文化傳播」,《傳播理論》郭貞主編,頁491540。新北市:揚智。

    劉現成(20246月)。〈殖民視覺暴力與文化清洗見證:日治初期臺灣原住民電影活動的初體驗〉。《臺灣傳播學刊》,45 1-28

     

    9 /26                                                跨文化傳播:公民、社區、社團

    夏士芬(2024)。〈控制、合作與周旋:1950 年代的「臺北市報業公會〉,《新聞學研究》,15995-155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4.0007

    黃葳威(2022)。「第七章 校園媒體公民實踐」,《數位時代創新傳播》,頁194228,新北市:揚智。

    黃順星(202012月)。「媒社區: 以媒介化理論檢視臺灣社區報發展」,《台灣傳播學刊》,38: 139-176

           

    10 /3                                                專題講座:元宇宙茶文化行銷

     

    10 /10                                         國慶假日

     

    10 /17                                              全球化與文化傳播

    陳頴琳、裴浩輝(2022)。〈新媒體下的創意:如何在逆境中突圍而出〉,《新聞學研究》,15249-99DOI: 10.30386/MCR.202207.0012

    陳鴻嘉(2024)。〈運動媒體複合體的文化中介:NBA 在臺灣的早期擴展歷程〉,《新聞學研究》,158 113-167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1.0003

    張伯謙、簡陳中、林子浩(2024)。〈後疫情時期從電影院轉換至串流影音平台觀影行為研究:以推力-拉力-繫止力修正模式探討〉,《亞洲廣電與新媒體研究》,431-62 DOI:10.30386/MCR.202204.0009

     

    10 /24                                              校外教學

     

    10 /31                                              數位世代跨文化傳播

    孫懋嘉(2024)。〈親密關係中傷害性溝通的親社會過程:受傷感、建設性溝通與關係結果之研究〉,《新聞學研究》,15949-94https://doi.org/10.30386/ MCR.202404.0006

    黃葳威(2022)。「數位時代樂齡近用」,《數位時代創新傳播》,頁125164,新北市:揚智。

    褚瑞婷(2023)。〈社群媒體的母職書寫:實踐、認同與治療〉,《新聞學研究》,156169-222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7.0015

     

    11 /7                                                期中take-home個人作業

     

    11 /14                                              跨文化觀點的家庭再現

    林怡潔、林璟筠(2022)。〈新聞如何再現老人—以台灣蘋果新聞網之框架與內容分析為例〉。《台灣傳播學刊》, 41205236

    邱琪瑄(2024)。〈臺灣無家者的污名:針對其日常生活實踐戰術的分析〉,《新聞學研究》,1581-55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1.0001

    袁艷、朱琳(2021)。〈AI(愛)心陪伴:中國兒童陪伴機器人的網絡化身體與多重男性氣質〉。《傳播與社會學刊》,第57 期,頁225–254

     

    11 /21                                              專題講座:跨文化策展實踐

     

    11 /28                                              社群與文化傳播.  

    凃峻清(2023)。〈從「勞動權益」到「新聞專業」:自立事件的起源、過程與遺緒〉,《新聞學研究》,157: 163-227DOI: 10.30386/MCR.202310.0020

    黃葳威(2018) 。「數位時代社區文化」,第二章,《數位時代網路治理》,新北市:揚智。

    陳嘉銘(20246月)。〈沒有人是孤島:三個臺灣媒體節目對「移臺港人」的再現分析〉。《臺灣傳播學刊》,45147-183

     

    12 /5                                                期末報告大綱討論

                   

    12 /12                                              跨文化傳播與文創定位

    江淑琳(2023)。〈博物館作為媒介之災難展示意涵:以五處日本地震災難博物館為例〉,《新聞學研究》,154175-227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1.0004

    周嘉浩20246月)。〈傷痕文學視角下的後社運香港流行曲:沉默、抒情與暗碼書寫〉,《台灣傳播學刊》,45: 109-145

    張時健(20246月)。〈跨域電影產製的中心更替:CEPA後香港-中國大陸合製電影的網路分析〉,《台灣傳播學刊》,45: 165-203

     

    12 /19                                              跨文化傳播訊息互動          

    林宇玲(2024)。〈從場域論觀點檢視學生的360°新聞學習〉。《亞洲廣電與新媒體研究》,43119-154

    何欣容(2024)。〈高評估為電視機構言談─分析生活風格談話節目影像與視覺意義〉。《亞洲廣電與新媒體研究》,4363-117

    孫宇婷、張健挺、梁朝雲(2024)。〈數位嵌入與網際連結下的機緣催化:淘寶村多元行動者的共生共治〉,《新聞學研究》,158 57-111

     

    12 /26                                              期中作業與期末報告討論

     

    1 /2                                                彈性教學討論

     

    1 /9                                                期末考周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50%

    講述 Lecture

    15%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5%

    數位學習 E-learning

    10%

    其他: Others: 校外專題講座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 成績評量: 

    .學期總成績包括課堂參與(20%)、期末報告(40%)、個案討論(40%),博士班研究生完成論文格式報告;

    .課堂參與係指預習每週閱讀專文、並參與討論。博士班研究生適時補充相關文獻與案例討論。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參考教材:

    江淑琳(2023)。〈博物館作為媒介之災難展示意涵:以五處日本地震災難博物館為例〉,《新聞學研究》,154175-227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1.0004

    何欣容(2024)。〈高評估為電視機構言談─分析生活風格談話節目影像與視覺意義〉。《亞洲廣電與新媒體研究》,4363-117

    李立峯、蕭蘋、吳浩銘(2023)。〈媒體系統變遷下的中國新聞報導:美國、臺灣和香港的比較研究〉,《新聞學研究》,1561-45https://doi.org/10.30386/ MCR.202307.0012

    林宇玲(2024)。〈從場域論觀點檢視學生的360°新聞學習〉。《亞洲廣電與新媒體研究》,43119-154

    林怡潔、林璟筠(2022)。〈新聞如何再現老人—以台灣蘋果新聞網之框架與內容分析為例〉。《台灣傳播學刊》, 41205236

    邱琪瑄(2024)。〈臺灣無家者的污名:針對其日常生活實踐戰術的分析〉,《新聞學研究》,1581-55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1.0001

    周嘉浩20246月)。〈傷痕文學視角下的後社運香港流行曲:沉默、抒情與暗碼書寫〉,《台灣傳播學刊》,45: 109-145

    凃峻清(2023)。〈從「勞動權益」到「新聞專業」:自立事件的起源、過程與遺緒〉,《新聞學研究》,157: 163-227DOI: 10.30386/MCR.202310.0020

    夏士芬(2024)。〈控制、合作與周旋:1950 年代的「臺北市報業公會〉,《新聞學研究》,15995-155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4.0007

    袁艷、朱琳(2021)。〈AI(愛)心陪伴:中國兒童陪伴機器人的網絡化身體與多重男性氣質〉。《傳播與社會學刊》,第57 期,頁225–254

    孫宇婷、張健挺、梁朝雲(2024)。〈數位嵌入與網際連結下的機緣催化:淘寶村多元行動者的共生共治〉,《新聞學研究》,158 57-111

    孫懋嘉(2024)。〈親密關係中傷害性溝通的親社會過程:受傷感、建設性溝通與關係結果之研究〉,《新聞學研究》,15949-94https://doi.org/10.30386/ MCR.202404.0006

    黃葳威(2024)。「文化間傳播與跨文化傳播」,《傳播理論》郭貞主編,頁491540。新北市:揚智。

    黃葳威(2022)。「數位時代樂齡近用」,《數位時代創新傳播》,頁125164,新北市:揚智。

    黃葳威(2022)。「校園媒體公民實踐」,《數位時代創新傳播》,頁194228,新北市:揚智。

    黃葳威(2018) 。「數位時代社區文化」,第二章,《數位時代網路治理》,新北市:揚智。

    黃順星(202012月)。「媒社區: 以媒介化理論檢視臺灣社區報發展」,《台灣傳播學刊》,38: 139-176

    陳嘉銘(20246月)。〈沒有人是孤島:三個臺灣媒體節目對「移臺港人」的再現分析〉。《臺灣傳播學刊》,45147-183

    陳頴琳、裴浩輝(2022)。〈新媒體下的創意:如何在逆境中突圍而出〉,《新聞學研究》,15249-99DOI: 10.30386/MCR.202207.0012

    陳鴻嘉(2024)。〈運動媒體複合體的文化中介:NBA 在臺灣的早期擴展歷程〉,《新聞學研究》,158 113-167https://doi.org/10.30386/MCR.202401.0003

    褚瑞婷(2023)。〈社群媒體的母職書寫:實踐、認同與治療〉,《新聞學研究》,156169-222https://doi.org/10.30386/MCR.202307.0015

    張伯謙、簡陳中、林子浩(2024)。〈後疫情時期從電影院轉換至串流影音平台觀影行為研究:以推力-拉力-繫止力修正模式探討〉,《亞洲廣電與新媒體研究》,431-62 DOI:10.30386/MCR.202204.0009

    張時健(20246月)。〈跨域電影產製的中心更替:CEPA後香港-中國大陸合製電影的網路分析〉,《台灣傳播學刊》,45: 165-203

    劉現成(20246月)。〈殖民視覺暴力與文化清洗見證:日治初期臺灣原住民電影活動的初體驗〉。《臺灣傳播學刊》,45 1-28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WM5 數位學習平台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