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旨在探討性/別如何鑲嵌在新媒體的生產和消費之中。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分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討論新媒體作為科技。從基礎的性/別和科技理論切入,探討傳播科技性別化的理論基礎,並從傳播科技相關的各種經驗現象切入,從科學與科技的生產設計、家庭與近用、到工作與金錢生活,在各種社會生活的空間之中指認傳播科技性別化的案例。
第二部分從新媒體作為再現切入,自性別歧視的再現,至酷兒和後女性主義式的再現。這部分的課程將批判的討論新媒體時代性別再現的重要特質。
第三部分探討新媒體作為互動環境,討論傳播科技中介的環境,催生怎樣的性、性別與親密關係互動文化與權力關係。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1 |
9/9 |
導論 |
|
2 |
9/16 |
網路女性主義Cyberfeminism |
|
3 |
9/23 |
女性主義與女性主義認識論 Introduction to feminism(s) and feminist epistemology |
|
作為科技物 |
|||
4 |
10/30 |
性別、科學與科技 Gend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
5 |
10/7 |
傳播科技馴化與家居空間 The domestication of ICT |
|
6 |
10/14 |
遠距親密關係 ICT-mediated intimacy |
|
作為再現 |
|||
7 |
10/21 |
從性別歧視到後女性主義的再現 From sexism to postfeminism: representing sex and gender |
Gill, R. (2007) Gender and the media. Cambridge: Polity Press. (Chapter 3,8) |
8 |
10/28 |
性感化的線上女孩文化 The sexualization of girl culture online |
|
9 |
11/4 |
線上厭女文化 Online mysogyny |
|
10 |
11/11 |
研究提案 |
|
11 |
11/18 |
研究提案 |
|
12 |
11/25 |
交友社群與同志情慾再現 Homosexuality, dating APP and queer theory |
|
13 |
12/2 |
期末報告資料蒐集 |
|
作為互動空間 |
|
||
14 |
12/9 |
性與線上互動 Female sexualities in online environments |
|
15 |
12/16 |
期末口頭報告 |
|
16 |
12/23 |
期末口頭報告 |
|
17 |
12/30 |
期末報告撰寫 |
|
18 |
1/6 |
期末報告繳交 |
|
*每週學習投入時數:6小時
**課堂教學活動:文本討論與授課
***每週作業:文本閱讀
口頭報告 40%
書面報告 40%
課堂參與 20% (閱度統整與思辯批判論述發展)
*博士班修課生需完成兩萬字之學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