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新聞資訊與實踐

Course Name: Journalism : Information & Practic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為碩博合開的專題課程,每年依照不同研究主題而更新授課內容。本學期課程將聚焦於習新聞工作者的生命史書寫,並以檔案史料研究為主要方法。本課程將從時代與人物角度切入,探索傳播工作者的生命故事。其次,本課程將聚焦臺灣戰後1950至80年代(或稱威權統治時期或戒嚴時期)涉及政治案件史料為主要資料蒐集場域,從事檔案史料研究。第三、學生將課堂所學資訊蒐集和分析能力,具體實踐在期末作業。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學期課程內容共區分三階段,第一個階段主要為領域知識的探討,聚焦於先前文獻中新聞工作者的歷史書寫。第二個階段,則將探索檔案相關的概念和技術,接著,我們將探討政治檔案的研究實務,包括政治案件研究中各種實作和爭議。第三個階段,則聚焦在個案研究,這將會是資料導向的研究(data-driven research),以期末作業為核心,帶領同學發展出研究提問、建立檔案資料集、進而分析和詮釋資料,最後完成個案書寫。

    課程教學策略如下:(1)師徒制(apprenticeship),同學和老師透過共學建構知識;(2)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知識必須透過實作而建構;(3)實務知識(practical knowledge),新聞工作者必須透過行動實踐,和情境互動,方能建構知識。具體教學策略包括:(1)邀請業師分享研究經驗,(2)動手做學習,同學們要自己建構資料集、從此一過程中獲取新知,將知識外顯化。(4)最後,期望本屆同學能夠一如前屆學長姐,投稿研討會論壇。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課程進度與內容

    09/12     相見歡:課程理念和導覽

    PART 1 時代與人物

    09/19      情境:戰後臺灣的新聞業

    閱讀:李金銓(2022);呂東熹(2007);王天濱(2020)王鼎鈞(2018)

    09/26      文獻中的新聞工作者書寫

    閱讀:李金銓(2013);馬之驌(2007);邱家宜(2020);鄭連根(2020);

    10/03      白恐餘燼中的新聞工作者

    閱讀:何榮幸(2008);陳順孝(2017);黃順星(2018)張春炎(2022)

    PART 2 政治檔案做為研究場域

    10/10   國慶日(停課一次)

    10/17     檔案:徵集、鑑定和分析

    閱讀:薛理桂(2012)政大圖檔所(2014)

    10/24      移地教學:國家檔案管理局

    來賓講座:許峰源(2015; 2016; 2017),

    10/31      政治檔案:概念和技藝(一)

                    陳進金、陳翠蓮、蘇慶軒、吳俊瑩、林正慧(2021)

    11/07      政治檔案:概念和技藝(二)

                    吳易叡(2021)

    11/14      移地教學:國家人權博物館

    11/21      政治檔案研究及其爭議

                    閱讀:林邑軒(2015); 林傳凱(2012); 黃涵榆(2013); 張茂桂(2010)

    PART 3 戰後初期的新聞機構和新聞工作者

    11/28      活在危險年代

                    閱讀:陳百齡(2016); 陳百齡(2019); 黃順星(2022); 陳百齡(2023)

                    提案:期末報告史料初勘

    12/05      史料初勘進度報告

    12/12      用檔案史料說故事:史料、書寫和風格

    來賓講座:黃順星

    12/19      期末報告分組/個別討論

    12/26      期末報告口頭分享研究成果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移地研究、校外教學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課堂出勤和參與 (10%)
    2. 共筆/導讀 (10%)
    3. 小作業 (20%)
    4. 提案+期末報告 (50%)
    5. 博士生修課要求:碩博生皆可修習本課程,但博士生修習本課程時,必須二點要求如下:(1)分組導讀和分組作業:博士生將以個人為一組,進行撰寫和報告;(2)期末作業:博士生繳交之報告,應以參與研討會論文為目標。提案之主題、規模和體裁,將由任課教師和博士生共同協商。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一、新聞工作者的歷史書寫

    1. 王天濱(2003)。《台灣報業史》,臺北市:亞太圖書。
    2. 馬之驌(2007):《新聞界三老兵:曾虛白、成舍我、馬星野奮鬥歷程》,第二版,臺北市:南天書局。
    3. 王鼎鈞(2018)。《文學江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之四》,新北市:印刻文學。
    4. 何榮幸(2008)。《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臺北市:時報出版。
    5. 呂東熹(2010)。《政媒角力下的台灣報業》,臺北市:玉山社。
    6. 李金銓(2013)。〈記者與時代相遇:以蕭乾、陸鏗、劉賓雁為個案〉,《報人報國: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讀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頁 389-443。
    7. 李金銓(202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聞自由的幽靈》,臺北市:時報出版。頁 296-378。
    8. 邱家宜(2020)。《臺灣戰後初期四位台灣報人:吳濁流、李萬居、雷震、曾虛白》,臺北市:玉山社。
    9. 陳順孝(2017)。《新聞控制與反控制:「記實避禍」的報導策略》,線上共享:https://axiao.tw/%E6%96%B0%E8%81%9E%E6%8E%A7%E5%88%B6%E8%88%87%E5%8F%8D%E6%8E%A7%E5%88%B6-%E5%85%A8%E6%9B%B8%E9%96%8B%E6%94%BE%E5%85%B1%E4%BA%AB-75028d7b8804
    10. 黃順星(2021.06)。〈槍口下討生活:《在危險中報導:記者的遇害、威嚇與安全》〉,《傳播、文化與政治》,13:175-180
    11. 張春炎(2022/10)。〈染血的新聞自由?探索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主政下記者遭殺害問題〉,《新聞學研究》, 153:47-92
    12. 鄭連根(2020)。《前事今識──中國近現代的新聞往事》,臺北市:秀威資訊。

    二、進入檔案的世界

    1. 林巧敏(2012)。〈檔案館藏的活水源頭:《檔案徵集與鑑定》作業〉,《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2,55-57。
    2. 薛理桂(2012)。《檔案徵集與鑑定》,臺北市:文華圖書管理。(總圖三樓 027.2 8644-1)
    3. 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編)(2014)。《檔案與族譜之徵集與鑑定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政大圖檔所(總圖三樓 027.207 8463)。
    4. 林巧敏、薛理桂、黃靖斐(2017)。《校史館: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書局。
    5. 許峰源,(2016/12)。〈檔案管理局典藏《總統府檔案》舉隅〉,《國史研究通訊》,11,103-112。

    三、政治檔案研究及爭議

    1. 林邑軒(2015)。〈官方檔案的徵集與公布〉,收錄於: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記憶與遺忘的鬥爭》,第2卷,臺北市:衛城出版。頁41-59。
    2. 林傳凱(2012)。〈他們為什麼不說話?論1940年代抗爭史田野過程中的一些觀察〉,《跨界:大學與社會參與》,2,1-13(doi.org/10.29921/IUSE.201212.0002)。
    3. 吳易叡(2021/11)。〈撬開古墓的石棺,然後呢? 讀《政治檔案會說話》〉,《台灣人權學刊》,6,2,165-170。
    4. 陳進金、陳翠蓮、蘇慶軒、吳俊瑩、林正慧(2021/11)。 《政治檔案會說話:自由時代公民指南》:春山出版。
    5. 陳儀深、侯坤宏(2014)。〈口述歷史與質性研究——兼論及新聞採訪、田野調查〉,臺灣口述歷史學會,《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臺灣口述歷史學會。
    6. 黃涵榆(2013/06)。〈「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遺忘」,或生命的歸零?-有關檔案、見證與記憶政治的一些哲學思考〉,《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 ,6,2,53-92。
    7. 郭佩宜(2013/06)。〈導論:非關田野,非關技藝〉,《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頁i-xix。台北:巨流。
    8. 張茂桂(2010/10)。〈臺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Ⅱ)-揭開「白色封印」〉,未出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