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社交與行動媒體

Course Name: Social and Mobile Media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2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是新聞系大三、大四之選修課程,亦加入「創新與創造力學程」學程供全校大三以上同學修習。社交與行動媒體既是當代人們接受資訊的主要流通管道,亦是人們發表意見及參與公共討論的主要平台, 因此本課主要介紹社交與行動媒體之最新發展及理論觀點,特別關注社交媒體對於公共事務之影響,本年度課程與意藍資訊合作,使用OPVIEW數據觀測工具,透過專題實作方式帶領同學首先進行社群數據分析,瞭解網路社群對於特定議題的觀點,其次, 進行社群策展專題內容企劃與製作。

 

(開學前仍會進行課綱內容調整,第一周上課務必到課,實際上課周次安排及進行方式以第一堂課說明為準)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將透過課堂講授、案例分析討論與專題實作方式,探討社交媒體邏輯與不同平台結構之組成特徵,以及人們透過社交媒體進行資訊分享與集體行動所代表意涵,包括社交媒體對於政治傳播、災難傳播、社會運動,以及對於新聞專業與資訊操弄的影響。

    社交媒體對於當代社會影響十分廣泛,人們每天在Facebook、Twitter、Instagram按讚、分享、聊天、打卡、標籤時,我們同時也在進行人際互動、資訊分享、意見表達、溝通討論、訊息傳遞等自古以來既有的傳播活動,但這些活動經由社交媒體中介之後,產生了大量的數據與外溢效果。

    社交媒體重新形塑了人們的自我認同、社群認同,以及接受訊息的方式,造就了網絡化的自我與社群。社交媒體的群眾動員力量促成了社交媒體事件的發生,像是阿拉伯之春以來發生在各地的網絡化社運、或是在重大災難事件中,群眾運用傳播科技對外傳遞訊息,例如:日本311地震海嘯,社交媒體發揮了快速凝聚群眾與傳遞資訊的功能,社交媒體也影響了政治選舉事件的結果,像是英國脫歐公投、各國選舉,都是以社交媒體做為凝聚選民人氣的主戰場。然而,社交媒體的平台特質亦使它成為政治宣傳與資訊操弄的工具,近年來的政治極化現象、仇恨政治、假訊息操弄與它脫不了關係。

    由於本課程加入數位人文課群計畫 ,為了與其他課程相互銜接,並帶領學生進行數位人文作品實作,因此課程結構調整 ,將社交與行動媒體的理論概念濃縮至三分之一,學生專題實作部分占三分之二,包含第一階段的專題網路數據分析報告,第二階段的社群策展內容專題製作。因此,課程結構分為以下三部分:

    (一)社交媒體平台與網路社群:介紹社交媒體平台、網路社群、媒體文本形式,如何影響當代社會資訊流通與社群參與模式。

    (二)網路數據撈取與資料探勘分析:各組針對特定議題進行新聞網站、社群媒體、批踢踢論壇等網路數據撈取與資料探勘,瞭解特定議題通常與哪些相關字、目標對象構連 ,提出數據分析報告。

    (三)社群策展內容企劃與製作:各組針對前述數據分析報告,進行專題的社群策展的內容規劃製作, 包含圖卡、攝影、短影音或外部連結等多媒體形式內容,最利用社交媒體策展。

    各組學生期中選定專題方向,以新聞傳播或永續相關之重要議題為主,第一階段專題報告是網路數據分析,透過資料探勘與資訊視覺化等工具,瞭解新聞或社交媒體上當人們在談論「綠能」或「買房」時,最常被提及的是那些關鍵字,藉由數據分析提出分析報告,第二階段社群策展內容製作則是根據前述數據分析結果來規劃內容,以Instagram為策展平台,以十張照片、圖卡、短影音、文字、或外部連結等多媒體形式進行數位內容製作。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日期

    課程主題

    教學方式

    授課教師

    1

    9/11

    課程簡介

    說明課程要求及小組作業進行方式

    鄭宇君

    2

    9/18

    社交媒體邏輯:社交媒體平台的類型及特徵

    講授、討論

    鄭宇君

    3

    9/25

    社交媒體文本、影像與超連結

    講授、討論

    鄭宇君

    4

    10/2

    數據撈取與分析工作坊(I)

    講者:意藍資訊

    介紹 社群資料收集與分析工具

    鄭宇君

    意藍資訊

    5

    10/9

    數據撈取與分析工作坊(II)

    講者:意藍資訊

    介紹分析及資訊視覺化工具

    鄭宇君

    意藍資訊

    6

    10/16

    自主學習

    各組運用OP view作業完成指定作業一

    助教討論

    7

    10/23

    指定作業一報告與討論

    小組提交指定作業一與報告檢討

    鄭宇君

     

    8

    10/30

    網絡化社群:群眾外包與群體迷思

    各組提交期末報告題目

    鄭宇君

     

    9

    11/6

    社交媒體與政治傳播

    案例討論與各組期末專案進度報告

    鄭宇君

     

    10

    11/13

    社交媒體與災難事件

    案例討論與各組期末專案進度報告

    鄭宇君

     

    11

    11/20

    社交媒體策展工作坊

    介紹社群媒體策展的案例與版型

    鄭宇君

    業師

    12

    11/27

    社交媒體宣傳與資訊操弄

    案例討論與各組專案進度報告

    鄭宇君

     

    13

    12/4

    小組進度報告(一):專題數據分析成果報告與業師建議

    各組報告專題之社群數據分析成果報告

    鄭宇君

    意藍資訊

    14

    12/11

    數據撈取與分析工作坊(III)

    講者:意藍資訊

    各組練習與討論

    鄭宇君

    意藍資訊

    15

    12/18

    小組期末報告1:社策策展內容專題製作成果報告

    各組用Instagram為策展平台,每組用10張圖卡講述新聞事件或議題

    鄭宇君

         業師

    16

    12/25

    小組期末報告2:社策策展內容專題製作成果報告

    各組專題之社群策展內容製作成果

    鄭宇君

    業師

    17

    1/1

    元旦放假

     

     

    18

    1/8

    自主學習

    繳交期末成果報告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全班分十組,小組報告以3-4人為一組,期末依小組成員互評做為小組成績之個人分數調整依據。

     

    • 小組平時報告(40%):包含小組指定作業一、專題的網路數據分析報告,小組報告請全員出席報告,未出席者該次報告或未參與該次小組報告,會影響該次作業個人分數。
    • 小組期末報告(40%): 小組期末報告為專題的社群策展內容製作成果及最終書面報告,小組報告請全員出席報告,未出席者該次報告或未參與該次小組報告,會影響該次作業的個人分數
    • 個人出席、平日作業和課堂參與程度(20%):課堂點名與參與討論,個人平日作業等,皆為平時成績範圍。
    • 若有事假或病假請事先向教師請假,無故曠課三次則本學期成績為不及格。
    • 本課程教材、作業繳交與討論皆在Moodle平台,作業上傳請注意檔名統一命名為:第1組+題目,個人作業命名為:王小明+題目

      全班分十組,小組報告以3-4人為一組,期末依小組成員互評做為小組成績之個人分數調整依據。

       

    • 小組平時報告(40%):包含小組指定作業一、專題的網路數據分析報告,小組報告請全員出席報告,未出席者該次報告或未參與該次小組報告,會影響該次作業個人分數。
    • 小組期末報告(40%): 小組期末報告為專題的社群策展內容製作成果及最終書面報告,小組報告請全員出席報告,未出席者該次報告或未參與該次小組報告,會影響該次作業的個人分數
    • 個人出席、平日作業和課堂參與程度(20%):課堂點名與參與討論,個人平日作業等,皆為平時成績範圍。
    • 若有事假或病假請事先向教師請假,無故曠課三次則本學期成績為不及格。
    • 本課程教材、作業繳交與討論皆在Moodle平台,作業上傳請注意檔名統一命名為:第1組+題目,個人作業命名為:王小明+題目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一)社交媒體總論:平台與社群

    1. José van Dijck* and Thomas Poell (2013)Understanding Social Media Logic.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1 (1). http://dx.doi.org/10.17645/mac.v1i1.70
    2. Gladwell, M.著,齊思賢 譯(2000)。《引爆趨勢》(The tipping point)。台北:時報。
    3. Fuchs, C. 羅世宏、徐福德 譯(2017)。《社群媒體批判理論》。台北:五南。
    4. 鄭宇君(2016)。〈社交媒體之雙重性:人的連結與技術的連結〉。《傳播文化與政治》,41-25
    5. boyd, d.著,陳重亨 譯(2015)。《鍵盤參與時代來了》。台北:時代。
    6. Rheingold, H. 吳國卿 (2014)《聰明網路使用手冊》。台北:行人出版。
    7. Le Bon, G.著,周婷 譯(1895/ 2011)。《烏合之眾》(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台北:臉譜。
    8. Brook, C. 著,高忠義 譯(2021)。《團體迷思:群眾的盲目、自欺與暴力是如何形成》。台北:商周。
    9. 蕭宏祺(2012)。〈YouTube 的崛起:一個新的公民參與平台?〉,《新聞學研究》 113239-252

    (二)社交媒體事件與資訊操弄

    1. Bennett, W. L., & Segerberg, A. (2012). The logic of connective action: Digital media and the personalization of contentious politics.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 Society15(5), 739-768.
    2. 鄭宇君、陳百齡(2014)。〈探索2012台灣總統大選之社交媒體浮現社群:鉅量資料分析取徑〉。《新聞學研究》,120:121-165
    3. 鄭宇君(2017)。〈探討社交媒體事件之浮現邏輯:一個融合STS與傳播研究取徑之嘗試〉,《中華傳播學刊》,32:129-164
    4. 鄭宇君(2019)。〈鄉民不只是酸民:莫拉克颱風,網路社群救災總動員〉。林文源、林宗德、楊谷洋、程惠芳(編)《寫給青春世代的STS讀本1:直擊公民參與第一現場,揭開科技社會的矛盾真相》,頁266-285。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5. Singer, P.W. & Brooking, E.T.  林淑鈴 譯(2018/2019)《讚爭》( Like war: The weaponization of social media)。台北:任性出版。
    6. 鄭宇君(2020)。〈社群媒體平臺與假新聞擴散〉。《破擊假新聞:解析數位時代的媒體與資訊操控》,57-81頁。台北市:三民書局。
    7. Bounegru, B., Gray, J. Venturini, T. & Mauri, M. 胡毓容 譯(2018。《揭穿假新聞教戰守則》。台北市:優質新聞協會。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