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期間:2024年9月9日 ~ 2025年1月5日 |
上課時間:每週四 13:10-16:00 |
教室:政治大學商學院 待通知 |
中場休息15分鐘 |
對象:科技管理、企業管理、資訊管理等系所 |
博士研究生選讀 |
本課程為創新管理基礎課程,可跨系所選修,共計三學分,無需先導知識。本課程是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的群修課程,對其他院系的學生可以作為選修課程。本課程鼓勵跨領域學習,不限定於商學相關科系。本課程將依據疫情狀況調整為實體或是線上課程。若需加簽,可以詢問助教先行候補。
為什麼有些產品一推出就爆紅,有些創新卻乏人問津?為什麼一項政策推出就抗爭四起,有的政策卻能順水推舟,安然導入?本課程將以採納、創新與擴散等三個主題來解釋各式創新方法論的應用。創新能否成功的關鍵是思考能否掌握問題的脈絡。本課程以各種實案帶領學員重返創新現場,抽絲剝繭、找出脈絡,思考擴散與採納的方案,並且關注到科技創新的人文議題,讓創新不造成意外的遺憾。學會思考脈絡,就能夠以大局觀來看待創新擴散,推出令人感動的創新。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的案例以做中學為主,讓學員如偵探般的分析各類創新議題,有三個學習主題:
本課程以「做中學」為主軸,強調創新擴散實務,搭配實作與討論,讓學員一邊思考、一邊體驗創新實務。安排小組互動以加深對案例的理解與實務上的應用,分為三項教學活動。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單元 |
日期 |
課程計畫 |
1 |
09/12 |
序幕:凡事皆有脈絡 教學計畫/學習模式/實作體驗:紅十字會捐血 |
2 |
09/19 |
採納:精準分眾—聚焦分眾,不是大眾 行為分析/人物誌(Idoughi, Seffah, & Kolski, 2012)/思辨技巧/案例:寶可夢人物誌、證券系統人物誌 |
3 |
09/26 |
採納:創新脈絡—傾聽悲鳴之聲 場景分析/顧客痛點/行為變遷(Jacobides & Reeves, 2020)/案例:旭山動物園、夿萐咖啡、支付寶 |
4 |
10/03 |
採納:顧客洞見—洞察顧客的需求 研究設計/採訪技巧/資料分析/撰寫採訪稿/資料驗證 |
5 |
10/10 |
國定假日 自主學習:練習題——專案範例(理解人物誌與顧客旅程) |
6 |
10/17 |
創新:服務藍圖—優化顧客旅程 服務藍圖(Bitner, Ostrom, & Morgan, 2008)/接觸點/流程優化/案例:萊雅、路易莎咖啡、專案範例解說 |
7 |
10/24 |
創新:顧客旅程—重塑顧客體驗 採訪練習/相對感受(蕭瑞麟、關欣, 2023)/期望落差/案例:創百貨、免稅品銷售實作 |
8 |
10/31 |
採納:創新心理學—文創行銷與認知導意 意會/文創行銷/導覽:赤壁上的東坡(徐嘉黛, 2022)/案例:故宮商店、諾亞充電站 |
9 |
11/07 |
創新:再脈絡—創新來自創舊 再脈絡/在地調適/轉譯(蕭瑞麟、林雅萍, 2024)/案例:7-ELEVEN跨國轉移【期初線上複習】 |
10 |
11/14 |
創新:服務隨創—改變資源性質就能轉變資源價值 資源拼湊/拮抗效應/文化興業(蕭瑞麟、徐嘉黛, 2020)/案例:星野OMO、星野奧入瀨溪流等 |
11 |
11/21 |
擴散:定著點—爆款的原則 少數原則/定著因素(Gladwell, 2000)/環境影響力/案例:Laurastar高級熨斗等 |
12 |
11/28 |
自主學習 安排田野調查練習 |
13 |
12/05 |
擴散:網絡效應—飆到關鍵多數 鐘型曲線/關鍵多數(Rogers, 1995)/瘋狂流行/案例:秘魯燒開水、台灣大車隊 |
14 |
12/12 |
擴散:飛輪效應—啟動良性循環 擴散路徑/系統動態(Senge, 1990)/惡性循環/慣性覺醒/案例:航班誤點事件 |
15 |
12/19 |
期末專案:回顧與實作 專案發表與評論練習/專案解析 |
16 |
12/26 |
期末專案:回顧與實作 專案發表與評論練習/專案解析 |
17 |
01/02 |
期末專案:回顧與實作|總複習 專案發表與評論練習/專案解析【期末線上複習】 |
18 |
01/09 |
自主學習週 簡報修正與上傳、線上諮詢(無課) |
備註:案例與講義由數位學習系統下載,每週更新。課程會隨實際狀況調整,以最新版為主,有所變更時,會於上課前通知,敬請留意。每週課程皆附上數位連結,可隨時更換為線上教學,於疫情明朗時會通知。
評鑑方式 |
比重 |
評鑑內容 |
出勤狀況 |
15% |
個人成績:總共十五堂列入評分,出席每堂課得分1個百分點,全勤另增3個百分點。 |
課堂參與 |
15% |
個人成績:總共十五堂列入評分,發言品質為評分重點,展現運用知識的能力,每堂可累計1個百分點。 |
案例討論 |
20% |
個人成績:案例研討涵蓋5個評分的練習(學習單),每案例依據其分析品質可累計至該單元的1至4個百分點。 |
個人評鑑 |
20% |
個人成績:本課程案例研討涵蓋兩次個人評鑑,各佔10%。 |
思辨設計 |
30% |
小組與個人成績:含期初提案(5%)與期末報告(25%),以融會貫通所學,以分組進行,提出思辨設計。 |
總計 |
100% |
|
評分說明事項:
徐嘉黛,2022,「意會重塑:博物館服務設計中的導意作法」,《中山管理評論》,第30卷,第五期,767 - 807頁。
蕭瑞麟,2016,《思考脈絡:創新可能不擴散》,天下文化出版社(第三版)。
蕭瑞麟、關欣,2023,「相對感受:參考點對於顧客體驗的影響」,《組織與管理》,第16卷,第2期,1-67頁。
蕭瑞麟、林雅萍,2024,「在地轉譯:創新再脈絡的在地調適樣貌」,《組織與管理》,第17卷,第1期,53-104頁。
蕭瑞麟、徐嘉黛,2020,「境隨心轉:服務隨創中的認知轉移與資源轉換」,《組織與管理》,第2期,第13卷,001-051頁。
蕭瑞麟、歐素華、陳煥宏,2019,「負負得正:隨創時相依性如何促成負資源轉換」,《組織與管理》,第12卷,第1期,第127-171頁。
蕭瑞麟、歐素華、陳蕙芬,2014,「劣勢創新:梵谷策展中的隨創行為」,《中山管理評論》,第22卷,第2期,第323-367頁。
蕭瑞麟、廖啟旭、陳蕙芬,2011,「越淮為枳:由組織作為分析跨情境科技採納」,《資訊管理學報》,第18卷,第2期,第131-1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