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結構共分為競爭、合作、競合三個部份,說明如下:
第一部份: 競爭與動態競爭
自1980年代起,競爭的概念在策略管理領域中居於主導地位,何謂競爭? 企業如何界定競爭者?以及企業如何競爭?本課程第一部分首先介紹競爭分析的基本概念,從早期產業組織經濟學的SCP到Michael Porter的五力分析來說明有關競爭分析,以及如何利用策略群組(Strategic Group)來界定競爭者。
隨著環境變化劇烈,為了更能理解企業的競爭行為,競爭概念的發展從靜態觀點朝向動態觀點,1996年前後,有動態競爭創始者之稱的陳明哲(Ming-Jer Chen)教授開創了動態競爭理論觀點,強調競爭分析的基礎在於企業與競爭者之間一系列來回的競爭行動回應,此行動與回應之一對一的對偶分析為動態競爭分析的基石,因此本部份主要在於說明動態競爭理論觀點如何用以探討競爭者間的相互攻擊與回應行動。
第二部分: 合作與策略聯盟
自1990年代,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跨組織合作策略成為企業成長及國際化擴張的重要選項,最常見的模式為策略聯盟,此部分說明常用於解釋合作策略的理論基礎,並說明策略聯盟的動機、策略內涵、以及聯盟的管理機制等重要觀點。
第三部分:競合
自1996年A. M. Brandenburger and B. J. Nalebuff 出版競合(coopetition)一書以來,至今競合已經成為策略管理領域中的重要觀點,本部分介紹競合的相關理論觀點,包括競合的前因、動態過程、及競合的結果等相關概念,並結合動態競爭理論觀點來說明動態競合。與競爭者合作為近來企業常見的策略選項,本部分將探討「與競爭者合作」的利弊。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
1. 從理論面學習解釋競爭、合作、競合的重要理論觀點。
2. 從實務面透過個案教學與個案訪談及撰寫,學習企業有關競爭、合作、競合的實務運作。
3. 透過與高階決策者互動,從應用面學習將理論觀點應用於企業個案實務分析。
4. 學習企業個案訪談及撰寫之能力與技巧。
Learning goals:
1. To underst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mpetition/cooperation/coopetition strategies.
2. To enhance the analytical skills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actice of competition/cooperation/coopetition strategies.
3. To connect with top managers for learning the alignment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4.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ies of in-depth interview and writing skill.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如附檔
- 平時成績:30% (出席)
- 平時成績:40% (個案討論、上課參與)
- 期末個案: 30%
個案討論注意事項:個案務必於課前熟讀(至少兩遍以上)。每組同學均應於課前分組討論個案。
期末個案撰寫注意事項:
課程要求:
閱讀資料:
個案:
為尊重版權,以下有版權個案需向本院PERDO購買,一人一份,切勿影印及流傳。*
個案討論注意事項:個案務必於課前熟讀(至少兩遍以上)。每組同學均應於課前分組討論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