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的目的,提供同學進行部落空間規劃之實作練習機會,使同學透過規劃程序之操作與規劃工具之運用,認識原住民族土地文化,並將其結合于規劃之中。
本課程的內容,包含基礎規劃程序,以及規劃工具之運用,並至少包含三次田野工作坊:1.啟動說明會、2.資料收集與訪調、3.成果發表與部落討論。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預期達成以下目標:
1.使同學有結合規劃原理、運用規劃程序、操作規劃工具的機會;
2. 使同學有部落說明、參與、對話的經驗;
3.使同學經過完整練習,產出成果報告書。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01.課程介紹+田野案例說明
02.【規劃工具說明】國土計畫體系與規劃程序(戴秀雄老師)
03.【規劃工具說明】基礎資料收集與分析工具(陳亭伊老師)
04.【規劃基本原理】土地知識對話與田野調查(官大偉老師、戴秀雄老師+在地講師)
05. 田野工作坊(I): 啟動部落說明會(預計在十月中)
06.【規劃基本原理】部落空間與生活景觀(藍姆路老師)
07.【規劃基本原理】部落空間與生產資源(林郁芳老師)
08.【規劃基本原理】部落空間與災害管理(施昀昇主任/陳胤安工程師)
09.【樣區課題討論】樣區基礎資料呈現分析
(生態條件、社會文化、發展現況的空間呈現與圖資疊合)
10. 田野工作坊(II):資料收集與訪調(預計在十一月中;在三和可以結合部落七十周年座談)
11.【樣區課題討論】樣區發展議題的界定與規劃目標設定(+在地講師)
12.【解決方案提出】解決方案(包含海域、狩獵、採集等議題)
13.【解決方案提出】解決方案(包含災害管理、遷村等議題)
14.【解決方案提出】解決方案(最後確認與討論+在地講師)
15.田野工作坊(III): 成果發表與部落討論(預計在十二月中)
16.課程總結
(本課程之第17週、18週為彈性上課。保留提供學生進行田野工作坊之先期籌備與事後回訪工作)
課堂參與及發言討論 30%
田野工作坊之投入與表現 30%
成果報告之討論與內容呈現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