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隨著福利民營化、社工師證照化、社安網的推動,社工專業正逐漸進入國家的建制中,看起來現代性的進步,實則潛藏社工專業被收編的危險。選在此時開這門課,正是希望透過基進社工課程的開設,將培力與倡議的精神帶回社工專業。基進社會工作在西方自1960年代起針對社會工作開始結合批判理論所發展的思潮,從美國的Bailey and Brake (1975)、英國的Corrigan and Leonard (1978) and Galper (1975; 1980),後來加拿大的Rossiter (1996) 以及澳洲的Ife ( 1997)都是基進社工重要的學者。早期引用的批判理論以馬克思分析(如 Corrigan and Leonard, 1978),到女性主義(如Dominelli and McLeod,1982) 以及結構主義(例如Mullaly, 1993),之後進一步結合後現代觀點(如Pease and Fook, 1999)。基進社工的共同核心理念包括:1、挑戰各種形式的宰制與壓迫;2、透過虛假意識的解構,社會結構與社會關係是可以改變的;3、批判實證典範所建構的知識權威與權力關係;4、發展各種可以轉化主流知識形式,透過自我反思與對話創造社會團結的知識;5、強調社會實踐的轉化與解放,促進社會變革的可能性。
上述西方基進社工的理論發展過程,所探討的議題以及所延伸的社會行動,固然是基於西方社會的發展脈絡,但耙梳西方基進社工的發展,有助於我們參照社工專業如何面對體制與權力,如何靠近受苦者,又如何在行動中反身看見自己以及被社會建構的認知結構。別忘了,我們雖然身處不同區域,但社工所面對的新自由主義與新管理主義,卻是全球性現象。因此,我們不把西方基進社工的理論當成權威,而作為思考自身處境的參照。
台灣基進社工在1990年初,當時剛回國的林萬億與傅立葉從新馬克思觀點對黨國體制下的福利制度,提出批判,成為當時社會福利運動的核心論述;之後,台灣進入代議民主政治,殘障聯盟、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智障者家長團體、社聯工作室等倡議性組織蓬勃發展,這些組織的草根培力與政策倡議構成台灣社會福利的黃金十年。但這些倡議經驗多半以「社會運動」的分類被紀錄,沒有在「基進社工」的思維下被討論或分析,因此也沒有進入台灣社工專業的教育範疇。隨著解嚴,以約聘僱身份進入政府部門的社工開始爭取納編,成立社工專協,爭取公務員的同等待遇,最後妥協以社工師法的證照制度,展開社工專業的證照化時代,也引發助人專業的專業領域之爭。1999年九二一地震後,大批進入南投災區工作的近百位社工被縣政府集體解聘,福利民營化制度下社工勞動權益的缺乏保障被凸顯,一群自稱「漂流社工」的社工開始集結,展開社工勞動權益的爭取,直至社工工會的成立,讓基層社工多了一個發聲的管道。儘管基進社工在過去二十年社工教育的場域中聲量甚小,但上述這些在地抵抗經驗都與基進社工息息相關,面對經驗與理論之落差,這堂課的另一個目標是想透過「基進社工」課程來召喚台灣本土基進社工的實踐經驗,邀請同學一起讓這段隱而未現的歷史被建構,成為台灣社工專業未來可參照的思想資源。
能力項目說明
這堂課的目標、對台灣提供社會工作專業在做為社會改革者的目標上實踐的思考與反省架構。本課程的目標是回顧社工專業中有關基進社工的相關文獻、並對社工專業的歷史形成進行反省,幫助我們對台灣社會工作近年的發展有反省的能力。老師期待在這堂課上與同學一同對台灣社工現況進行對話、學習、與行動。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
日 期 |
主 題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學習投入時數 |
|
9/12 |
課程介紹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4 |
|
9/19 |
基進社工理論:馬克思觀點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4 |
|
9/26 |
基進社工理論:後現代觀點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4 |
|
10/3 |
社工的政治參與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4 |
|
10/10 |
放假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4 |
|
10/17 |
演講1:曹愛蘭(前台南市政府社會局長)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4 |
|
10/24 |
社區與官僚體制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4 |
|
10/31 |
演講2:姚淑文(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長、前現代婦女基金會執行長) |
報告與課堂討論 |
4 |
|
11/7 |
學生報告:與基進社工學者對話 |
報告與課堂討論 |
4 |
|
11/14 |
組織變革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4 |
|
11/21 |
演講3:康淑華(台北大學社工系助理教授、前婦援會執行長)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4 |
|
11/28 |
從歷史解構社會工作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4 |
|
12/5 |
演講4:陳俊良(前伊甸基金會執行長)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4 |
|
12/12 |
專業化 |
心得書寫與課堂討論 |
4 |
|
12/19 |
演講5:沈後山(前台北市社工工會理事長) |
課堂討論 |
4 |
|
12/26 |
學生報告:作業二台灣基進社工的故事 |
課堂討論 |
4 |
|
1/2 |
學生報告:作業二台灣基進社工的故事 |
報告與課堂討論 |
4 |
1. 課堂參與 (10 %):評量項目包括上課出席及討論發言的參與度。學生必須在學習過程中扮演主動及積極的角色,需要在課堂上投入討論與分享看法,並學習對同儕的發表提供建議。
2. 作業 (60%):這堂課有兩份作業
(1) 作業一:與基進社工學者對話(作業書寫內容說明會陸續提供)
(2) 作業二:訪談在地基進社工
(3) 作業格式:請用中文APA 第七版格式。(中文請用 12 號新細明體、1.5 倍行距、繁體中文,英文請用 Times New Roman 12pt。用A4直式紙,橫向書寫,每頁上下邊界2.4公分及左右邊界2.5公分,且每頁都要排頁碼。)
3. 心得(30%):
(1)文獻閱讀:學生應於周次的導讀文獻挑選兩篇,書寫心得報告,以幫助自己有效地參與課堂討論。報告內容應包括:此篇文獻的優缺點或是你的提問,以及本週文獻與你所關心的研究議題或你的實務工作有什麼關聯?給了你什麼啟發?篇幅以1-2頁為限。
(2)演講心得:同學在聽完課堂邀請的講者演講後,請同學寫一封信給講者,將聽講的心得回饋給講者。
1. 基進社工理論:馬克思觀點
林萬億等譯(民81)基變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Payne, M. (1997).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2nd. edition. Ch. 10. Chicago: Lyceum.
Bailey, Roy and Brake, Mike (eds) (1975) Radical Social Work. London: Edward Arnold.
Corrigan, Paul and Leonard, Peter (1978) Social Work Practice under Capitalism: A Marxist Approach. London: Macmillan.
Mullaly, Bob (1993) Structural Social Work. Toronto: McLelland and Stewart.
Ferguson, I, (2008) Reclaiming social work, London: Sage. 陳穆儀、施儀廷、郭姵妤(譯)(2013)挽救社會工作:挑戰新自由主義與促進社會正義。台北:松慧。
2. 基進社工理論:後現代觀點
Leonard, Peter (1997) Postmodern Welfare. London: Sage.
Pease, Bob and Fook, Jan (eds) (1999) Transforming Social Work Practice: Postmodern Critical Perspectives. London: Routledge.
Rossiter, Amy (1996) ‘A Perspective on Crit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of Progressive Human Services 7(2): 23–41.
Donna Baines (2017). Doing Anti-Oppressive Practice: Social Justice Social Work, Third Edition.
Dominelli, L. (1997). Sociology for social work. London: Macmillan Press. 魏希聖譯(2003)社會工作的理論與實務。台北:韋伯。
王增勇(2005)導讀。於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簡憶鈴等譯,傅柯與社會工作,台北:心理出版社。
3. 社工的政治參與
Ben Carniol(2000) Case Critical: Challenging Social services in Canada, 4th edition. Toronto: Between the Lines Press.
Hahaffey, M., & Hanks, J. W. (Eds.). 1982. Practical politics: Social work and political responsibility. Silver Spring: NASW.
王增勇(2016/12)解嚴後台灣社會工作者的政治參與:在社福運動歷史中消失的社聯工作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5,103-152。
4. 組織變革
Brager, George & Stephen Holloway (1978). Changing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s: Politics and Practice. London: Free Press.
陶蕃瀛譯(1996)組織結社─基層組織領導者手冊。Si Kahn (1991). Organizing—A Guide for Grassroots Leaders. 台北:心裡出版社。
5. 社區與官僚體制
Thomson, Wendy (1990). Managing whose public services? In Davies, Linda & Eric Shragge (eds.) Bureaucracy and community. Montreal: Black Rose Books.
Davies, Linda (1990). Limits of bureaucratic control: Social workers in child welfare. In Davies, Linda & Eric Shragge (eds.) Bureaucracy and community. Montreal: Black Rose Books.
方雅麗、鄭麗珍(2000)社會工作專業自主之探究—以台北市公娼事件中為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6),143-188。
6. 從歷史解構社會工作
Reisch, Michael and Andrews, Janice (2001) The Road not Taken: A History of Radical Social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Philadelphia, PA: Brunner-Routledge.
Margolin, L. (1997). Under the cover of kindness. Charlottesvil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鄭怡世(2007)。〈台灣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分析:1949-1963年「社會部所從事的工作」與「美式專業社會工作」雙元化的社會工作認識〉,《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十一卷第一期,頁153-197。
龚尤倩 夏林清(2017)行动研究的社会探究之道——以台湾社工专业实践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4(3),57-66。
蕭新煌、孫志慧(2000) 一九八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福利運動的發展:演變與傳承,於蕭新煌、林國明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7. 專業化
林萬億(2002)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第三章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史,頁65-98,台北:五南。
楊玫瑩(2000)台灣的社會工作專業化:「社工師法」的立法過程,於蕭新煌、林國明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台北:巨流。
陶蕃瀛(1999)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分析與展望。社區發展,第八十八期:190-196。
王行(2013)。我們如何製造了專業化趨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2:225-243。
王增勇、陶蕃瀛(2006)。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 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蕭信彬(2006 )。共識的形成或想像的限縮?─關於社會問題「社工化」的專業 社會學考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