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門課程是為預備寫論文的同學開設。由於本所同學畢業於不同的大學科系,有來自文學院、商學院、理工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因而對於論文該如何開始、未來會遇到哪些挑戰、走量化或質化取徑,無不充滿了疑惑及擔心。因而課程設計將帶領同學閱讀一些研究設計及研究方法的經典著作,有此基礎之後,再挑選不同取徑之好的研究論文做為觀摩討論的對象,最後鼓勵同學於期末提出自己的論文計畫書,並逐一協助設定問題、聚焦研究議題、討論其中可能的問題及需要修正的地方。
能力項目說明
研究是一門藝術,不宜套用既定路徑或模式,因為每一個主題或社會現象,會因問題本身,或提問方式的差異或觀點的不同,使得研究的取徑也須跟著調整。量化或質化的取徑並不互斥,不僅不應互斥,更多時候應該是相輔相成。一個好的研究同時會大量閱讀史料或研究報告,同時進行親身的田野觀察,甚或執行統計調查與分析,因此,任何一位研究者在研究的進程中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但在解讀與咀嚼文獻資料與田野觀察時,要有敏感度與批判性。
本課程目的即在鍛鍊及增加同學未來研究上所需的研究能力。藉由閱讀研究方法的書籍,擷取前人智慧,輔以實際閱讀既有博碩士論文,來區辨好研究具備了哪或要素,研究品質欠佳的作品,何以品質不理想。
任何一份花了心思的研究,總是要能產出社會意義或意涵,因而研究議題在開始的階段,如何將一個模糊的想法,具體化為可執行操作的研究問題,中間的思維轉折與決定也充滿的挑戰。有些研究問題具有極大的社會意涵,但實際操作上可能資源不足或人力有限且難度極高,有些研究問題操作難度不大但社會意義或價值有限,其中取捨與研究者資源多寡、學術能力及能投入時間長短息息相關。
總之,這門課跟同學一起進行一場研究之旅,協助同學發想研究主題,聚焦研究問題,並開展閱讀及研究進城的構思與執行。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一週 : 課程介紹 (9/9)
第二週~第五週 : 怎麼做研究 (9/16-10/7)
第六週~第八週 : 量性與質性研究的關係 (10/14-10/28)
第九週~第十週 : 田野中的參與觀察 (11/4-11/11)
第十一週~第十四週 : 學習好研究範本 (11/18-12/9)
第十五週~第十八週 : 研究發想與設計的提出與討論 (12/16-1/6)
1.課堂參與討論--50%
2.期末提出研究計畫書--50%
Alford, Robert(2011,中譯本,譯者:王志弘) ,好研究、怎麼做:從構思研究問題-從理論、方法、證據 (The Craft of Inquiry: Theories, Methods, Evidence)群學出版。
King, Gary, Keohane, Robert O., Verba, Sidney, (2012,中譯本,譯者:盛智明、韓佳),好研究、如何設計 (Designing Social Inquiry: Scientific Inference in Qualitative Research)¸群學出版。
嚴祥鸞(主編) (2001) ,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 三民書局。
紐文英 (2023),研究方法與設計:量化、質性與混合方法取向,雙葉出版。
紐文英(2023),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雙葉出版。
Jorgensen, Danny L. (1999,中譯本,譯者:王昭正、朱瑞淵),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弘智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