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關於「誰統治?」(Who governs?)的議題一直是社會科學界爭論的焦點,其不僅涉及實際政治、經濟操作中的決策主導權與利益分配,理論爭辯的激烈程度相對於實徵政治運作亦不遑多讓,各典範、學派各自援引相關證據進行激辯,甚至在各自學派內部亦是迭有爭論。就此觀察中國,其決策向來被視為「黑箱」(black box),並給人「非制度化」的刻板印象,此種人格化因素在其中扮演主導角色的經驗,毛澤東、鄧小平時期如此,江澤民與胡錦濤主政時期雖讓我們看到「制度化」萌芽的軌跡,習近平正式掌權以來更讓人有「復歸」強人政治之感,可見威權政體的制度化與轉型並非線性發展。
然而,若就此論斷中國決策或治理模式未免過於化約,倘若真是如此,心理學研究途徑就可解答一切疑惑,何須社會科學研究者多事?另外,西方尤其是美國對中國研究之成果雖豐碩,且具極高的理論價值,但畢竟有盲點,一股對中國研究過於強調「學科專業」的反思便是明證,更何況是要研究極具本土化意義的「決策」與「治理」議題。此外,近年來中共不斷提出「國家治理體制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其意義究竟為何,也是本課程關注的焦點。因此,隨著國際化、政治行政體制的調整、市場轉型與社會文化的變遷,中國決策與治理模式更為複雜,實有必要針對此進行廓清,這也是本課程開設的目的。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社會科學質性方法的介紹,第二則是關於中國決策與治理個案。就第一部分而言,在社會科學各領域、學門中,個案研究(cases study)在專業知識的訓練之餘,扮演極為關鍵的角色,其透過實務分析,有助於更為深入理解理論,甚至補充理論的不足。相對於此,在區域研究與中國研究中,此方面的課程就付之闕如(在實務方面,如中央黨校與「前」國家行政學院等就有極豐富的個案教學資料)。針對此,本課程的目的並不在探討決策理論或治理理論,也非鉅細靡遺地介紹中國黨政運作或經濟社會制度,而是透過個案研究,對問題的情境系絡進行鋪陳與分析,並找出影響個案的關鍵變因。除此之外,既然每個個案都有其特殊性,個案間的比較也是本課程的重點,因此,「比較研究」(comparative studies)亦扮演關鍵的角色。此外,本課程也將簡介研究設計、田野研究與比較歷史研究等。
就第二部分而言,每一政策的出台以及治理機制的變遷均代表著利益的重分配,因此,在此過程中不同部門與群體的權力對比與折衝必然極為複雜,研究者也不可能一一加以羅列,尤其是一般被認為「人治」色彩濃厚的中國。目前關於中國決策與治理的研究雖如「瞎子摸象」,但若能適切掌握各種制度結構與行為者的策略互動,至少還不至於會將象鼻誤判成象腿。相信沒有人會否認中國因素對台灣的重要性,而關於中國決策與治理研究,若說大陸學者囿於政治氛圍只能點到為止,西方學者往往只能霧中看花,相較之下,或許站在此岸的我們更具研究優勢,但前提是必須要有更多學術資源的投入與學術社群的形成,畢竟這不只是學術研究,也是優先掌握中國發展脈動的契機。而本課程的設計,也只能朝此方向匍匐而行。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參見附檔
1.課堂報告與參與(50%);2.期末報告(50%)
請參見附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