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中國大陸社會發展專題

Course Name: Seminar on Social Development in Mainland China

修別:群

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1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設計最主要的目的為補足中國大陸社會發展相關研究的基礎知識,進而幫助博士班的同學奠定自己有興趣議題的正確理解,並進一步規劃研究與寫作之計畫。本大綱僅供參考,同學可以自訂主題與讀物,教師將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就每週課堂主題與讀物進行討論與分析。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不可能涵蓋所有中國大陸的重要社會課題,因此重點課程目標在於建構同學對於社會發展相關的理論、文獻與重大事件的基本理解,並進一步發展自己的批判與觀點。授課教師將透過實例的講解與課堂上與學生之間的交互討論,將帶領學生逐一熟悉在中國大陸研究的相關領域之中,學者與決策制定者所關心的諸項議題以及分析的出發點。透過這些理論與案例,學生將能靈活應用課程所傳授之知識,對於中國大陸相關事件進行專業分析。本課程預計透過隨堂討論、課堂報告以及期末報告等訓練,強化修課學生對於中國大陸的認識基礎。課程結束之後,學生應當能培養出獨立評論與專業分析中國大陸社會議題的能力。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三) 課程結構: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課程前後

    1

    課程介紹

    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編,2011,《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

    介紹課程主旨、大綱、以及評分標準。

    1

    0

    2

     

    中國共產黨概述

    1. 李英明主編,2007,《中國大陸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2011),第三章【中國共產黨政治崛起與發展歷程】。
    2. 楊光斌,《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緒論 pp.1—27。
    3. 沈志華,李丹慧,「結構失衡:中蘇同盟破裂的深層原因」,《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10期。

    了解中國共產黨崛起與發展歷史,並理解意識形態對中共的重要性。

    3

    6

    3

     

    黨國體制

    1. 楊光斌,《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第一章【黨和國家的領導體制上】
    2. 楊光斌,《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第二章【黨和國家的領導體制下】

    學習中共政治制度設計與相關基本概念。

    3

    6

    4

     

    政社關係

    1. 楊光斌,《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第三章【立法體制】
    2. 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主編,《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11年),第三章【政治菁英流動】,頁42-64。
    3. 楊宏山,《當代中國政治關係》,頁117-143。

    認識中國大陸立法體制設計、精英流動機制與政治協商會議參政與議政模式的演變。

    3

    6

    5

    專題1

    1. 王韻 (2015),「後威權守法主義與中國大陸的改革」,王韻、陳至潔,《法治的侷限與希望:中國大陸改革進程中的台灣、宗教與人權因素》
    2. 王振寰等 (2011) 第8章,「農業與農村問題」
    3. 王振寰等 (2011) 第10章,「城市化與城鄉關係」

    中國大陸內政概論

    3

    6

    6

     

     

    專題2

     

    1. 王韻,「中國大陸的社會治理與人權發展」」(未發表專書篇章)
    2. 邵江 (2014),「聯合國人權機制與中國公民社會的成長」《台灣人權學刊》
    3. 辛翠玲 (2003),「從中國人權問題看國際人權團體的影響力-論非政府組織及其連結作用」《政治科學論叢》。
    4. 宋魯鄭 (2009),「中國為什麼要懷疑西方的『普世價值』」《海峽評論》。

    人權議題

    3

    6

    7

     

    專題3-1

    1. 王韻 (2017)「棒子下的胡蘿蔔:中共統戰部在宗教維穩上的角色變化與十九大後的社會治理走向」"發展與挑戰:面對中共十九大" 學術研討會。
    2. 羅振建 (2017),「統一戰線與中國話語權」,《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3. 蕭新煌、楊昊 (2014),「孔子學院在中國-東南亞關係政治中的角色」,《遠景基金會季刊》。
    4. 唐米樂(原著),林添貴(譯),中國的亞洲夢:一帶一路全面解讀,對台灣、全球將帶來什麼威脅和挑戰》(台北:時報出版社,2017年)。
    5. 楊昊,『再探東南亞的「外援」政治:發展、變革與在地回應』,《遠景》,
    6. 楊昊,「中國與東南亞關係:依賴的再強化與抵抗的再擴散」,《中共年報》2018。

    大統戰與中國軟實力

    3

    6

    8

    專題3-2

    1. 林承慧 (2014)「中國大陸擴展中的基督教灰色市場-以城市教會的發展為例」《中國大陸研究》。
    2. 吳介民 (2017) 第7章,「媽祖信仰的跨海峽利益」/古明君、洪瑩發
    3. 吳介民 (2017) 第8章,「中國情感,或佛教市場?」/劉怡寧
    4. 吳介民 (2017) 第9章,「基督教的跨海峽互動及其轉變」/黃克先

    宗教統戰與兩岸關係

    3

    6

    9

     

    期中考

    期中考

    3

    6

    10

    專題4-1

    1. 蔡昉,「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路易士轉捩點」,經濟研究,2010年第4期,頁4-13。
    2. 林宗弘、曾惠君,「戶口的政治:中國大陸與台灣戶籍制度之歷史比較」,中國大陸研究,第57卷第1期(2014年3月),頁 63-96。
    3. 吳開亞、張力,「發展主義政府與城市落戶門檻:關於戶籍制度改革的反思」,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6期,頁58-85。
    4. 諶鴻燕,「代際累積與子代住房資源獲得的不平等:基於廣州的個案分析」,社會,2017年第4期,頁119-142。

     

    戶籍與城市發展

    個案分析:居住證vs戶籍

    3

    6

    11

    專題4-2

    1. 李路路、李升,「『殊途異類』:當代中國城鎮中產階級的類型化分析」,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6期,頁15-37。
    2. 王漢生、吳瑩,「基層社會中『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國家:發生在一個商品房社區中的幾個『故事』」,社會學研究,2011年第1期,頁63-95。
    3. 施芸卿,「增長與道義:城市開發的雙重邏輯—以B市C城區『開發帶危改』階段為例」,社會學研究,2014年第6期,頁49-73。

    基層治理與城市發展

    多媒體教學:大同

    3

    6

    12

     

     

    專題5-1

    1. 周雪光、艾雲,「多重邏輯下的制度變遷:一個分析框架」,中國社會科學, 2010年第4期,頁132-150。
    2. 殷浩棟、汪三貴、郭子豪,「精準扶貧與基層治理理性:對於A省D縣扶貧項目庫建設的解構」,社會學研究,2017年第6期,頁70-93。
    3. 吳瑩,「村委會『變形記』:農村回遷社區的基層組織建設研究」,社會發展研究,2014年第3期,第118-138頁。
    4. 田豐,「逆成長:農民工社會經濟地位的十年變化(2006-2015),社會學研究,2017年第3期,頁121-142。

    農村與貧窮問題

    3

    6

    13

     

    專題5-2

    1. 王信賢,「中國大陸國家權力與社會運動分析」,政治學報,總40期(2006年6月),頁85-114。
    2. 王信賢、邱韋智、王信實,「中國社會抗爭中的策略互動與類型:三層模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59卷第1期(2016年3月),頁75-99。
    3. 個案分析(二):烏坎事件
    4. 個案分析(三):退伍軍人抗爭

    維穩與社會抗爭

    3

    6

    14

     

    專題6-1

    1. 景燕春、朱建剛,「國際NGO與中國大陸的社會治理創新」(LH)
    2. 陳秋政,「兩岸NGO協力──第三部門協力發展之理論架構初探」(LH)
    3. 林德昌,「全球公民社會對國際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大陸發展的影響」東吳政治學報, 28卷4期 ( 2010/12)
    4. 唐傳瑚;張登及,「具中國特色的國家與社會關係?國家權力與NGO自主性之文獻分析」全球政治評論 49期 ( 2015/01) , 53-82。
    5. 王占璽; 王信賢;「中國社會組織的治理結構與場域分析:環保與愛滋NGO的比較」,台灣政治學刊 15卷2期 ( 2011/12) , 115-175。
    6. 萬延海,「中國愛滋病感染者人權和社會管制」,台灣人權學刊,3卷2期 ( 2015/12) , 167-181。
    7. 萬延海,「愛知行走過20春秋」,台灣人權學刊 2卷3期 ( 2014/06) , 117-130
    8. *Taru Salmenkari, “Encounters between Chinese NGOs and the State: Distance, Roles and Voice,”  Issues & Studies 50(2) ( 2014/06), 143-177
    9. *Feng-Shi Wu, “Collective Identity and Civil-Society Development: The Left, Right, and Neutral among Social Activists in China,” Taiwan Journal of Democracy 8(2) ( 2012/12) , 25-34
    10. Video: China from Inside (PBS)

    公民社會與NGO。

    3

    6

    15

    專題6-2

    1. 郭建中,「20年來兩岸經貿交流現象」,游盈隆(編),頁171-206。
    2. 冷則剛,「兩岸政經互動」,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主編,第18章,頁452-472。
    3. 鄧建邦,「台商與大陸發展」,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主編,第19章,頁474-498。
    4. 邵宗海,兩岸關係 (台北:五南,2006年),第一章,頁3-82。
    5. 黃昭元,「兩岸關係法律定位的變遷(1987-2007):台灣觀點」,游盈隆(編)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海基會,2008年),頁67-90。

    兩岸經貿關係

    3

    6

    16

     

    自主學習

     

    0

    0

    17

    總結

       TBA

    中國社會發展的未來。

    3

    6

    18

     

    自主學習

    期末考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3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本課程評分標準如下:課堂表現(包含出席率)佔總成績30%;課堂報告佔總成績30%;期末報告佔40%。

    給分標準請參考課堂要求:

    1. 學生必須在每週上課前讀完指定讀本。
    2. 本課程評分標準之一為課堂表現,包含出席率與課堂參與。學生若無法出席當週課程,需事先請假並得到授課教師同意。
    3. 課堂報告由同學於六個建議的專題中選擇,視選課人數決定報告的次數。專題的題目週次可以經過討論後調整。課堂報告之前一週必須跟同學以及教師共同確認該次報告的主題與讀物。
    4. 期末報告的大綱與書目必須經過課堂討論與教師的同意。
    5. 期末報告不允許抄襲與不當引用。抄襲與不當引用者,總成績以不及格計算。亦即,凡抄襲者這門課成績將以不及格為結果。不接受遲交。遲交一天,扣該次成績總分5分,遲交兩天扣10分,以此類推。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