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設計最主要的目的為補足中國大陸社會發展相關研究的基礎知識,進而幫助博士班的同學奠定自己有興趣議題的正確理解,並進一步規劃研究與寫作之計畫。本大綱僅供參考,同學可以自訂主題與讀物,教師將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就每週課堂主題與讀物進行討論與分析。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不可能涵蓋所有中國大陸的重要社會課題,因此重點課程目標在於建構同學對於社會發展相關的理論、文獻與重大事件的基本理解,並進一步發展自己的批判與觀點。授課教師將透過實例的講解與課堂上與學生之間的交互討論,將帶領學生逐一熟悉在中國大陸研究的相關領域之中,學者與決策制定者所關心的諸項議題以及分析的出發點。透過這些理論與案例,學生將能靈活應用課程所傳授之知識,對於中國大陸相關事件進行專業分析。本課程預計透過隨堂討論、課堂報告以及期末報告等訓練,強化修課學生對於中國大陸的認識基礎。課程結束之後,學生應當能培養出獨立評論與專業分析中國大陸社會議題的能力。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三) 課程結構:
週次 Week |
課程主題 Topic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
|
課堂講授 |
課程前後 |
||||
1 |
課程介紹 |
王振寰、湯京平、宋國誠編,2011,《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巨流出版社)。 |
介紹課程主旨、大綱、以及評分標準。 |
1 |
0 |
2 |
中國共產黨概述 |
|
了解中國共產黨崛起與發展歷史,並理解意識形態對中共的重要性。 |
3 |
6 |
3 |
黨國體制 |
|
學習中共政治制度設計與相關基本概念。 |
3 |
6 |
4 |
政社關係 |
|
認識中國大陸立法體制設計、精英流動機制與政治協商會議參政與議政模式的演變。 |
3 |
6 |
5 |
專題1 |
|
中國大陸內政概論 |
3 |
6 |
6 |
專題2
|
|
人權議題 |
3 |
6 |
7 |
專題3-1 |
|
大統戰與中國軟實力 |
3 |
6 |
8 |
專題3-2 |
|
宗教統戰與兩岸關係 |
3 |
6 |
9 |
|
期中考 |
期中考 |
3 |
6 |
10 |
專題4-1 |
|
戶籍與城市發展 個案分析:居住證vs戶籍 |
3 |
6 |
11 |
專題4-2 |
|
基層治理與城市發展 多媒體教學:大同。 |
3 |
6 |
12 |
專題5-1 |
|
農村與貧窮問題 |
3 |
6 |
13 |
專題5-2 |
|
維穩與社會抗爭 |
3 |
6 |
14 |
專題6-1 |
|
公民社會與NGO。 |
3 |
6 |
15 |
專題6-2 |
|
兩岸經貿關係 |
3 |
6 |
16 |
自主學習 |
0 |
0 |
||
17 |
總結 |
TBA |
中國社會發展的未來。 |
3 |
6 |
18 |
|
自主學習 |
期末考 |
本課程評分標準如下:課堂表現(包含出席率)佔總成績30%;課堂報告佔總成績30%;期末報告佔40%。
給分標準請參考課堂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