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行政組織實地研究

Course Name: Field Research in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目標:本課程主要提供學生親身參與公、私及第三部門組織運作的機會,培養對行政組織相關議題的敏感度,將學習之理論與組織的實務運作進行對話,藉此開拓學生的視野,並透過質性研究方法,系統地蒐集與分析實證資料,完成一學術性研究報告,對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進行深入的理解與反思。

對象:本課程適合以下各種不同類型學生選修:(1)對特定議題的研究或特定實務運作有興趣,但無機會透過組織生活實際接觸者。(2)已在特定組織服務,對於所服務組織特定問題有興趣進行深入研究者。(3)對特定組織的實務運作有興趣深入了解及探索者。

   內容針對以上不同類型同學,本課程((1)聯繫相關組織,安排實習,以完成同學研究議題所需實地研究機會(2)提供方法上的協助,以進行特定議題的系統性分析。

   機關:實地研究組織之安排由下列方式進行:(1)由授課教師在學期初提供機關名額,由同學依興趣及研究需要選擇 (2)同學自行聯繫機關,經授課教師同意後進行 (3)由同學在期初提供所需機關,由授課教師協助聯繫(4)在職同學得利用非上班時間選擇其他組織進行等同時間之參與觀察,或就任職之組織需求或待解決問題與主管討論後,徵求教師同意,選擇服務組織之主題進行實地觀察及研究。

   時間:進行實地研究時間至少10個工作天,依組織需要及同學選擇,在學期間或寒假期間進行,以每週一天(一個全天或兩個半天)為原則,或依機關計畫需要連續10天到機關進行研究。實地研究期間教師將至研究機關進行訪視,提供必要之協助與諮詢。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目標:本課程主要提供學生親身參與公、私及第三部門組織運作的機會,培養對行政組織相關議題的敏感度,將學習之理論與組織的實務運作進行對話,藉此開拓學生的視野,並透過質性研究方法,系統地蒐集與分析實證資料,完成一學術性研究報告,對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進行深入的理解與反思。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進度內容

    1

    113/09/09  課程說明

     

    2

    113/09/16  實地研究()             & 教師訪視/討論

     

    3

    113/09/23  實地研究()             & 教師訪視/討論

    繳交實習日誌()

    4

    113/09/30  實地研究()             & 教師訪視/討論

    繳交實習日誌()

    5

    113/10/07  實地研究()             & 教師訪視/討論

    繳交實習日誌()

    6

    113/10/14  實地研究()             & 教師訪視/討論

    繳交實習日誌()

    7

    113/10/21  實地研究()             & 教師訪視/討論

    繳交實習日誌()

    8

    113/10/28  實地研究()             & 教師訪視/討論

    繳交實習日誌()

    9

    113/11/04  期中成果報告

    繳交初步成果報告

    10

    113/11/11  實地研究()             & 教師訪視/討論

     

    11

    113/11/18  實地研究()             & 教師訪視/討論

     

    12

    113/11/25  實地研究()             & 教師訪視/討論

     

    13

    113/12/02  實地研究()             & 教師訪視/討論

     

    14

    113/12/09  實地研究(十一)         & 教師訪視/討論

     

    15

    113/12/16  實地研究(十二)         & 教師訪視/討論

     

    16

    113/12/23  期末成果報告

    繳交期末報告初稿

    17

    114/12/30  期末成果報告自主學習個別討論

     

    18

    114/01/06  期末成果報告自主學習個別討論

    繳交期末報告定稿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1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1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50%

    其他: Others: 實習活動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壹、課程要求

    一、機關考核 (20%)

        由實習組織輔導員評估同學參與組織業務運作情形,就工作表現、積極主動精神、人際互動等項目情形予以評分。

     

    二、實地日誌(30%)

       依研究需要,按照學術格式,撰寫六篇實地研究或參與觀察日誌,於每次實習後一週內以電子郵件傳送至WM5教學平台。

     

    三、學期報告(40%)

    () 報告內容:學期報告介於6000字與8000字間,應包括以下各部分

    1. 研究問題的界定

    說明你的研究所試圖解答的問題是哪些?對這些問題研究的動機?產生這些問題的背景?以及該等問題為何值得研究(完成後對相關學門具有什麼樣的學術價值?或者在政策上帶來什麼樣的實際貢獻)?研究的範圍是什麼?

    2. 文獻回顧

    蒐集並回顧前此與預擬研究問題相關之研究,有系統地呈現其發展脈絡,檢閱其優劣或不足之處,並描述當前相關領域研究的缺口,藉此凸顯本研究的重要性。

    1. 理論架構或假設(optional)

    由進行文獻回顧時所接觸到的理論或研究成果,導出本研究之分析方向或初步架構,明確說明架構的主要面向或者假設。

    4. 研究設計

    根據前此提出的初步方向、架構或假設,設計研究策略或模式,並說明其與前述這些研究方向之關連何在。說明你所選用資料蒐集方法(如次級資料分析、訪談、參與觀察等)的適當性或必要性;並詳述你的資料蒐集步驟:如何選取個案、如何進行選樣、預定分析資料方法、研究者角色的界定、以及研究倫理的處理等。

    1. 資料分析與討論

      依照本課程所探討的各種質化研究傳統以及不同分析方法,針對參與觀察過程

     所蒐集之次級資料及原始資料進行分析(必要時得使用電腦軟體),此部分應佔 報告的一半以上。

    1. 結論

    結論應根據前面的資料分析,包含研究發現、理論或學術意涵(與理論或文獻對話)、實務建議、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二〉寫作進行方式與時程

    1. 於組織進行實地研究四分之一前,繳交600研究問題敘述,詳述所選定的研究問題與背景,並附上六篇以上參考文獻出處

    1. 與實習進行一半前,依課程大綱所定時間交所完成之文獻回顧和研究命題〈或假設〉。提交完整實習成果報告計畫初稿。
    2. 依所定時間於課堂報告實習成果報告內容,報告同學必須於上課三日前,將完整報告送交評論同學及老師。內容應符合學術論文格式,並包括封面頁、目錄、本文、附註、參考書目、附錄等。口頭報告時應準備輔助資料(製作powerpoint),使參與同學能充分了解報告內容。擔任評論的同學亦應於事先完成五百字的評論稿,並於報告人完成報告後負責評論得失。

     

    四、教師考核(10%)

        授課教師將依據同學實習日誌登錄情形、課程出席情形、實習出缺勤情形以及上課參與討論情形予以評定成績。.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參考書

    Gullion, J. S. 2021. Writing ethnography. In Writing Ethnography (Second Edition). Brill.

    Hennink, M., Hutter, I., & Bailey, A. 2020.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age.

    McNabb, D. 2018. Research Method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Nonprofit Management. Armonk, N.Y.: M.E.Sharp.

    Tracy, S. J. 2020.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Collecting Evidence, Crafting Analysis, Communicating Impact. N.J.: Wiley-Blackwell.

    宋世祥。2020厚數據的創新課。台北:果力文化。

    李政賢譯(Catherine Marshall & Gretchen B. Rossmanm著)。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

    胡幼慧主編。2004。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紐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雙葉。

    畢恆達。201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

    郭佩宜、王宏仁主編,2006田野的技藝。台北:巨流。

    鈕文英。2020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三版)。台北:雙葉書廊。

    瞿海源等。2016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台北:東華。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Yes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