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為必修課程,主要介紹公共組織與公共管理基礎理論與概念,藉此讓學生認知公共組織的本質與發展脈絡,進一步瞭解公共管理的當代重要課題,以及目前公務人員面臨的挑戰。本課程內容涵蓋以下幾項基本課題,包括組織公共性、組織環境、外部的政治與法律環境、績效管理、領導力,團隊與衝突、公共服務動機、公共價值與工作態度,以及公部門變革與發展等。透過修習本課程,學生在課堂上可以展現對公共組織與管理的理解和想法,並應用在當代公共行政議題上,進一步評估和剖析公務人員的行為、決策考量、與公共組織的政策行動。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希望透過系統性地介紹行政組織與管理相關理論與研究,來達成以下學習目標:
(1)了解公共管理本質與發展脈絡
(2)理解公共管理者面臨的當代課題與挑戰
(3)培養學生分析當代公共管理議題的能力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1 |
9/10課程簡介 |
課程大綱 |
[分組完畢,決定每周負責導讀與回應的小組] |
2 |
9/17中秋節 |
||
3 |
9/24公共組織與管理的歷史與挑戰 |
見附件 |
學生導讀與討論 |
4 |
10/1公共性 |
見附件 |
學生導讀與討論 |
5 |
10/8公共組織環境 |
見附件 |
學生導讀與討論 |
6 |
10/15政治權力與公共政策 |
見附件 |
學生導讀與討論 [繳交期末報告題目與摘要] |
7 |
10/14組織目標與效能 |
見附件 |
學生導讀與討論 |
8 |
10/29 組織結構、設計與科技與社群媒體 |
見附件 |
學生導讀與討論 |
9 |
11/5 工作動機與激勵理論 |
見附件 |
學生導讀與討論 |
10 |
11/12工作態度與公共服務動機 |
見附件 |
學生導讀與討論 |
11 |
11/19領導力與組織文化 |
見附件 |
學生導讀與討論 |
12 |
11/26 團隊、溝通與衝突 |
見附件 |
學生導讀與討論 |
13 |
12/3 公部門績效管理 |
見附件 |
學生導讀與討論 |
14 |
12/10 公部門組織變革與發展 |
見附件 |
學生導讀與討論 |
15 |
12/17期末報告 |
個人期末報告 簡報 |
學生報告與回饋 |
16 |
12/24期末報告 |
個人期末報告 簡報 |
學生報告與回饋 |
17 |
12/31期末報告 |
個人期末報告 簡報 |
學生報告與回饋 |
18 |
1/7自主學習 |
參加校內外單位舉辦與 本課程主題相關之學術活動 |
課程安排與指定教材
McDonald, B. D., Hall, J. L., O'Flynn, J., & van Thiel, S. (2022). The futur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 editor's perspective. Public Administration, 100(1), 59– 71.
Rainey et al. (2021), Ch.1, 2
Reiter, R. & Klenk, T. (2019). The manifold meanings of ‘post-New Public Management’ –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85(1), 11–27.
*小組自行搜尋一篇主題相關的中文文獻[TSSCI為主],進行導讀與評論
Rainey et al. (2021), Ch.3.
Bryson, J.M., Crosby, B.C., & Bloomberg, L. (2014), Public value governance: Moving beyond tradit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4: 445-456.
[補充]Bozeman, B. (2002) Public-value failure: When efficient markets may not do.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2(2), 145-161.
*小組自行搜尋一篇主題相關的中文文獻[TSSCI為主],進行導讀與評論
Rainey et al. (2021), Ch.4
O’Toole, L. J. & Meier, K. J. (2015). Public Management, Context, and Performance: In Quest of a More General Theory,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5 (1) :237–256.
*小組自行搜尋一篇主題相關的中文文獻[TSSCI為主] ,進行導讀與評論
Rainey et al. (2021), Ch.5
Carpenter, D. & Krause, G. A. (2015). Transactional authority and bureaucratic politic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5(1), 5-25.
*小組自行搜尋一篇主題相關的中文文獻[TSSCI為主],進行導讀與評論
Rainey et al. (2021), Ch.6
Rainey, H. G. & Jung, C-S. (2015)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sis of goal ambiguity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5(1), 71-99
*小組自行搜尋一篇主題相關的中文文獻[TSSCI為主],進行導讀與評論
Rainey et al. (2021), Ch.8
Mergela, I., Edelmannb, N., & Haug, N. (2019). Defin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Results from expert interviews.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36(4), 101385.
*小組自行搜尋一篇主題相關的中文文獻[TSSCI為主],進行導讀與評論
Rainey et al. (2021), Ch.9
Bullock, J.B., Stritch, J.M., & Rainey, H.G. (2015).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Public and Private Employees’ Work Motives, Attitudes, and Perceived Rewa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5: 479-489.
*小組自行搜尋一篇主題相關的中文文獻[TSSCI為主],進行導讀與評論
Rainey et al. (2021), Ch.10
Perry, J. L., & Vandenabeele, W. (2015)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research: Achievement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5 (5): 692 –699.
[補充]Chen, C.-A., Chen, D.-Y., Liao, Z.-P., & Kuo, M.-F. (2020). Winnowing out high-PSM candidates: The adverse selection effect of competitive public service exams. International Public Management Journal, 23:4, 443-464.
*小組自行搜尋一篇主題相關的中文文獻[TSSCI為主],進行導讀與評論
Rainey et al. (2021), Ch.11
Van Wart, M. (2003). Public-sector leadership theory: An assess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3(2), 214-228.
Van Wart, M. (2013). Lessons from leadership the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of leader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3(4), 553-565.
*小組自行搜尋一篇主題相關的中文文獻[TSSCI為主],進行導讀與評論
Rainey et al. (2021), Ch.12
Katz, N.H. and Flynn, L.T. (2013), Understanding conflict management systems and strategies in the workplace: A pilot study. Conflict Resolution Quarterly, 30: 393-410.
*小組自行搜尋一篇主題相關的中文文獻[TSSCI為主],進行導讀與評論
Behn, R. D. (2003). Why measure performance? Different purposes require different measur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3(5), 586-606.
Moynihan, D. P. & Pandey, S. K. (2010). The big question fo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Why do managers use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20(4),849-866.
Gerrish, E. (2016), 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on performance in public organizations: A meta-analysi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76: 48-66.
*小組自行搜尋一篇主題相關的中文文獻[TSSCI為主],進行導讀與評論
Rainey et al. (2021), Ch.13
Fernandez, S. & Rainey, H. G. (2006). Managing successful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the public sect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66(2),168-176.
*小組自行搜尋一篇主題相關的中文文獻[TSSCI為主],進行導讀與評論
一、小組課堂導讀(40%)
針對導讀小組提問,依據受指定的評論小組(或個人)能否提出完整且具內容和想法來回應/討論,以及回應/討論的深度來給分。
評分標準參考:
A(90分以上) |
優良,導讀與評論文獻內容完整且正確清楚呈現重點,口頭報告PPT具有內容且活潑有創意,報告人口條清楚且在表定時間內完成報告。 |
B(89-80分) |
佳,導讀與評論文獻內容完整,內容符合所有要求外,口頭報告PPT具有內容,報告人口條清楚且在表定時間內完成報告。 |
C(79-70分) |
尚可,大致交代導讀與評論文獻內容,內容大致符合要求,口頭報告PPT有基本架構,報告人在表定時間內完成報告,但報告人口條待加強。 |
D(69分以下) |
不及格,內容不符合要求,未能準時繳交作業,未上傳導讀提問,口頭報告PPT內容架構鬆散,報告人口條不清楚,對自己所要報告的內容不熟悉,未能在表定時間內完成報告。 |
二、個人期末報告40%(口頭報告10%,紙本報告20%,同學互評10%):
個人專題報告內容需與課堂主題相關,可以是1.完整的個案研究、2.理論文獻檢閱、3.公共管理典範的探討、4.實證分析研究。
若以個案研究為例:
(1) 前言
(2)個案介紹
(3)與理論結合
(4)結語:
期末紙本報告評分參考:
90分以上 |
優異,內容符合所有基本要求外,報告言之有物且脈絡清晰,能靈活運用課堂理論,並能於結論提出獨特見解。 |
89-85分 |
優良,內容符合所有基本要求外,報告言之有物,脈絡清楚,也能靈活運用課堂理論,但所提出的分析或歸納結論原創性不足。 |
84-80分 |
佳,內容符合要求,報告有清楚的架構,可見一定程度的努力,能做出有條理的論述,但所提出的分析或歸納較為薄弱。 |
79-75分 |
普通,內容大概符合要求,但無法將理論與分析做緊密的連結,報告的脈絡不清楚,結論也缺乏個人對的深入分析。 |
74-70分 |
尚可,內容大概符合要求,但報告架構鬆散,理論與分析連結不明,脈絡與文字論述不清楚,結論也未能呈現個人的分析與觀點 |
69分以下 |
不及格,內容不符合基本要求,報告欠缺架構,脈絡不清楚,文字論述能力薄弱,未能提出有內容的結論,有遲交或發現抄襲行為。 |
三、自主學習成果報告(10%):
請於本學期中,參加一場與本課程主題有關的國內外學術演講、工作坊或是論文研討會,並摘要寫下該場次演講的主題內容,以及個人對該主題的心得與反思,至少一頁A4 (至少1000字),並提供參與活動的證明(如主辦方提供的參與證明或是會場照片)。如果選擇參加線上演講或是學術研討會,請提供截圖作為參與證明。
評分標準參考:
90分以上 |
優異,報告內容符合除所有基本要求外,個人心得與反思內容言之有物且脈絡清晰,並能與本課程相關主題有效串聯。 |
89-85分 |
優良,報告內容符合除所有基本要求外,也能與本課程相關主題進行串聯,但個人的心得與反思討論深度較為有限。 |
84-80分 |
佳,報告內容符合要求,但僅能與本課程相關主題進行有限的串聯,同時個人的心得與反思討論深度較為有限 |
79-75分 |
普通,報告內容大概符合要求,但報告內容脈絡與文字論述不夠清楚,且僅能與本課程相關主題進行有限的串聯,同時個人的心得與反思討論深度較為有限 |
74-70分 |
尚可,報告內容勉強符合要求,但報告內容脈絡與文字論述不夠清楚,也未能呈現個人的反思、觀點或是對於該學術活動的評論與提問。 |
69分以下 |
不及格,報告內容不符合基本要求,報告脈絡不清楚,文字論述能力薄弱,未能提出有內容的個人啟發或反思,有遲交或發現抄襲行為。 |
四、課堂出席與參與(10%)
依發言次數與出席情況計分
*修課學生允許於本課程中使用生成式AI工具,但須於各項個人與團體作業或報告中,說明和記錄個人或小組使用何種生成式AI工具、如何使用生成式AI工具協助個人與小組作業與報告(例如議題發想、文句潤飾、修改文本結構),並闡述個人或小組如何將生成式AI工具產製的建議整合到最終版本的報告與作業中。經查核使用生成式AI工具卻無在作業或報告中標註說明者,授課教師、學校或相關單位有權重新針對作業或報告重新評分或不予計分。
Rainey, H.G. (2021).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Public Organizations, 6th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其他參考國內外期刊論文、專書、專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