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在本學期的主題,是西方現代政治思想與孔子和《老子》政治思想的對話。西方現代政治思想開始於馬基維里,霍布斯繼之。霍布斯開啟社會契約論,經洛克、盧梭而完成,成為自由民主政體(liberal democracy)的基礎理念。十九世紀開始,民族主義思想開始出現,並從二十世紀開始成為最具影響力的政治思想。本學期介紹的西方現代政治思想,因此是以自由民主政體理念和民族主義作為內容。
孔子政治思想和《老子》政治思想是華人文化對人類政治思想的最重要貢獻之一。本課程希望帶領同學一起探討作為中國政治思想兩大源頭的這兩種政治思想,並嘗試與西方現代政治思想進行對話。
能力項目說明
1. 認識西方現代政治思想的構成要素。
2. 經由接觸孔子和《老子》政治思想的原始資料《論語》和《老子》,認識孔子和《老子》政治思想的要點。
3. 以上述兩種認識為基礎,引導同學嘗試進行中西政治思想的對話。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2024/9/11 week 01 課程說明
2024/9/18 week 02 Hobbes
Reading: Berns, Hobbes
2024/9/25 week 03 Locke
Reading: Goldwin, Locke
2024/10/2 week 04 Rousseau
Reading: Bloom, Rousseau
2024/10/9 week 05 Counter-enlightenment
Reading: Berlin, Counter-enlightenment
2024/10/16 week 06 Nationalism
Reading: Berlin, Nationalism
2024/10/23 week 07 Rationalism (1)
Reading: Rationalism in Politics, 1-20
2024/10/30 week 08 Rationalism (2)
Reading: Rationalism in Politics, 20-36
2024/11/6 week 09 期中考
2024/11/13 week 10 期中考講解
2024/11/20 week 11 孔子導論
2024/11/27 week 12 《論語》選讀
Reading: 論語
2024/12/4 week 13 《老子》導論
2024/12/11 week 14 《老子》選讀 (1)
Reading: 老子
2024/12/18 week 15 《老子》選讀 (2)
Reading: 老子
2024/12/25 week 16 期末考
2024/1/1 week 17 元旦放假
2025/1/8 week 18 彈性教學
期中考40%
期末考60%
本課程無涉及 AI 使用
詳細說明請參考〈修課規定〉
一、指定教材
紙本版:皇侃,2013,《論語義疏》,北京:中華書局。(網路版錯字不少,請和紙本版進行核對)
(《韓非子》註解請參考:陳啟天,1994(1957),《增訂韓非子校釋》,台北:商務。)
二、參考教材
中國政治思想參考書目(通論性質)
資料庫
中國基本古籍庫
漢籍電子文獻(中央研究院)→古漢語文獻語料庫→上古漢語語料庫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網域版
周何、田博元主編,1990,《國學導讀叢編》第一、二冊,台北縣:康橋。(政大館藏:國學導論叢編)
羅聯添等編著,1992,《國學導讀》(增訂版),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振民,1999,《古籍導讀》(四版),台北:天工書局。
屈萬里,1983,《先秦文史資料考辨》,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李零,2008,《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修訂本),北京:三聯書店。
錢穆,2005(1956),《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錢賓四先生全集)
顧頡剛等編著,2005(1947),《古史辨》全七冊,海口:海南出版社。
許倬雲著,鄒永杰譯,2006,《中國古代社會史論—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流動》,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杜正勝,2008(1990),《編戶齊民》,初版四刷,台北:聯經。
杜正勝,2005(1992),《古代社會與國家》,初版三刷,台北:允晨文化。
趙鼎新著,夏江旗譯,2006,《東周戰爭與儒法國家的誕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蕭公權,1982(1945),《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聯經。(本書二到七章有影印本,有需要的同學,請自行前往本校影印部付費領取)
徐復觀,2010(196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徐復觀,1985,《兩漢思想史》卷一,台北:學生書局。
胡適,1998(1919),《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收錄於姜義華主編,《胡適學術文集》,上冊,1-269頁,北京:中華書局。
馮友蘭,1993(1944),《中國哲學史》上、下 冊,臺北:商務。
馮友蘭,2004(1980),《中國哲學史新編》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郭沫若,2000(1950),《十批判書》,收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童書業,2006,《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侯外廬主編,1957-1960,《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韋政通,1991,《中國思想史》上冊,台北:水牛出版社。
勞思光,1988,《新編中國哲學史》全四冊,台北:三民書局。
李澤厚,2012,《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二版),台北:三民書局。
錢新祖,2013,《中國思想史講義》,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孫廣德,1999,《中國政治思想專題研究集》,台北:桂冠。
許雅棠,2005,《民本治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De Bary, Wm. Theodore and Irene Bloom ed. 1999.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 2nd edi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oewe, Michael and Edward L. Shaughnessy ed. 1999.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u, Bo(牟博)ed. 2009.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Schwartz, Benjamin I.1985.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Cambridge and Lond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 皇侃義疏句讀版(不含何晏集解)http://www.minlun.org.tw/2pt/2pt-2-1/17.htm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