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以游牧為業的蒙古人於十三世紀建立橫跨歐亞的帝國,統治的區域包括今日的中國,十七世紀卻甘願歸順,成為大清帝國的一部分。其後在中俄兩大勢力中間設法生存,希冀取得平衡,但最後卻是部分獲得獨立,部分分屬中俄兩國,昔日雄風不再。冷戰結束後的蒙古,由於國際局勢的改變以及本身的改革開放,有機會突破中俄強鄰的限制,為自己找到更多的可能性。本課程希望透過教師講授、閱讀、影片觀看與討論,增進修課學生對蒙古歷史、文化以及社會現況的了解,培養其進一步研究的興趣,並擴大其思考事務時的視野,了解世界的多元與可能。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
增進對蒙古歷史、文化以及社會現況的了解
培養對蒙古進一步研究的興趣
擴大思考事務時的視野
了解世界的多元與可能
透過行動作業,培養發現問題、行動實踐的能力
學習成效
知識、溝通表達、思考分析、文化包容、國際視野、問題發現、行動實踐等能力的提升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課程主題
Week 1 課程介紹
Week 2 蒙古人
Week 3 內蒙古
Week 4 蒙古國
Week 5 布里雅特與卡爾梅克
Week 6 游牧生活
Week 7 蒙古語文
Week 8 蒙古秘史
Week 9 成吉思汗
Week 10 期中考
Week 11 蒙古的磚茶
Week 12 蒙古藝文
Week 13 蒙古與清帝國
Week 14 1911年蒙古獨立運動
Week 15 陳籙眼中的蒙古
Week 16 社會主義時期的蒙古
Week 17 全球化下的蒙古
Week 18 期末考
學習投入時數
每週課堂教學時數:2小時
每週預習/複習時數:3小時
教學方式
教師講授、影片觀看與討論、學習日誌寫作、行動作業、課堂討論
學習日誌五份,共20%,行動作業報告20%,課堂參與10%,期中考25%,期末考25%。
Jean-Pierre Drège 著,吳岳添譯,《絲綢之路:東方和西方的交流傳奇》,台北:時報,1994。
勒尼.格魯塞(René Grousset)著,魏英邦譯,《草原帝國》,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勒內.格魯塞(René Grousset)著,李德謀、曾令先譯,《草原帝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Jack Weatherford 著,黃中憲譯,《成吉思汗》,台北:時報,2006。
蘇珊‧惠特菲德(Susan Whitfield)著,李淑珺譯,《絲路歲月》,台北:究竟,2003。
札奇斯欽,《蒙古秘史新譯並註釋》,台北:聯經,1979。
札奇斯欽,《蒙古文化與社會》,台北:商務,1987。
札奇斯欽、海爾保羅,《一位活佛的傳記》,台北:聯經,1983。
亦鄰真,〈元代硬譯公牘文體〉,《亦鄰真蒙古學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杉山正明著,黃美蓉譯,《大漠:遊牧民的世界史》,台北:廣場,2011。
姚大力,《漠北來去︰元朝興衰啟示錄》,台北:年輪文化,1998。
席慕蓉,《諾恩吉雅〈我的蒙古文化筆記〉》,台北:正中,2003。
韓儒林,〈關於西北民族史中的審音與勘同〉、〈突厥文「苾伽可汗碑」譯釋〉,《韓儒林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藍美華,「新政在蒙古」,林恩顯、蕭金松主編,《兩岸少數民族研究體制與內容分析暨兩岸少數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國邊政協會,1999。
藍美華,「蘇俄早期對蒙政策初探(1917-1924)」,中國邊政協會主編,《蒙古民族與周邊民族關係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會,2000。
藍美華,《澤登巴爾時期外蒙與中共的關係﹝1952-1984﹞》,台北:蒙藏委員會,2000。
藍美華,「西部大開發與內蒙古」,刊於《二十世紀之蒙藏問題》,文化大學蒙藏學術研究中心主編,頁109-138。台北:南天書局,2002。
藍美華,「一九一一年蒙古獨立運動原因之探討」,《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10卷2期(2002),頁89-115。
藍美華,「外蒙的街童問題」,《蒙藏現況雙月報》,12卷3期(2003),頁1-17。
藍美華,「蒙古境內哈薩克人遷居哈薩克斯坦情形初探」,刊於《當代蒙古與亞洲地緣關係:民主、經濟與安全學術會議論文集》,蒙藏委員會主編,頁133-149。台北:蒙藏委員會,2003。
藍美華,「內蒙古與一九一一年蒙古獨立運動」,《漢學研究》,23卷1期(2005年6月),頁393-425。
藍美華,「蒙古國際主義中的俄國因素」,《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第25期(2006年12月),頁91-110。
藍美華,「陳籙眼中的蒙古」,藍美華主編,《漢人在邊疆》,台北:政大出版社,2014。
藍美華,「從與鄰關係看現代蒙古的生存之道」,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3卷3期(2017年10月),頁37-57。
蕭啟慶,《世界征服者實錄〈蒙古秘史〉》,台北:網路與書,2010。
蕭啟慶,〈凱撒的還給凱撒:從傳記論中外成吉思汗研究〉,《成吉思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會,1998),頁1-28;收入氏著,《元朝史新論》(台北:允晨,1999),頁385-409。
Barfield, Thomas J. “Introduction,” “The Horse Riders: Namads of the Eurasian Steppe.” The Nomadic Alternativ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93. Chs. 1 & 5.
David Morgan, The Mongols.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1987.
Lan, Mei-hua. “Globalization in Mongolia: Cultural Evidence from the UB Post.” Henry G. Schwarz, ed. Mongolian Culture and Society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Bellingham, Washington: Center for East Asian Studies,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06.
Lan, Mei-hua, "Brick Tea in Mongolia",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e, Showa Women’s University, Vol.23 (2016), pp.125-132.
Lan, Mei-hua, "Mongolia, Japan and Wu Heling", Mongolian and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Vol.3 (2017), pp.155-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