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名稱:「喜馬拉雅高地宗教與社會專題:以拉達克(Ladakh)為中心」
課程內容:主要圍繞印度拉達克的歷史與文化淵源、藏傳文明南緣的教派多樣性、拉達克藏人的印度身份、宗教節慶與社區等部分展開討論
拉達克 (Ladakh) 在行政上是印度北部一個特殊地區,地理上拉達克平均海拔是3800-3900公尺之間,比拉薩還要高500-600公尺。有冬、夏兩個地方首府,原屬喀什米爾邦一縣,但正逐步改制為聯邦政府直轄的特區,比照邦一級。雖然使用藏語文的社群佔拉達克人口近半,三份一是印度教徒,15%是穆斯林及少量是其他少眾信仰。但連同印度其他藏區的因素,印度政府正積極考慮將藏語文正式列作官方語文之一。在當代的南亞地緣政治上,拉達克身處中共、印度軍事對峙的前線之一。而在宗教暨文明上,拉達克是在印度教和藏傳佛教兩大文化區域之間的夾縫上,雖然它在兩邊都屬於邊沿少眾,但卻是居於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對峙地帶上的印度籍藏人,和多元的藏傳佛教族群,這為拉達克藏人帶來其他藏人社會一定具備的多層角色。
課程將由議題講解和相關的實地田野觀察兩者組成,約分為六個大題,分別是概論、拉達克的歷史與族群、拉達克與主流藏族、寺院與僧團、儀軌與社會及拉達克藏人與其他族群。並因而參觀王宮、印度教廟宇、金剛舞法會,乃至不同教派的寺院與僧團,尤其注意僧團的女眾成員,因為這在當地多少涉及青年婦女的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之議題。
能力項目說明
這次課程的初衷,是在基於過去藏學研究的基礎,可以形成「再研究」,同樣也是在面對中國大陸藏區目前的相對封閉情況,與進入民族學田野調查的困難度考量後,希望可以沿著過往的學術脈絡進行深化,並與當下的中印走廊地緣政治進行對話。
「歐陽無畏先生的學術遺產」: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藏學研究的奠基者,「臺灣藏學之父」歐陽無畏先生(1913-1991)任教於政大邊政所與政大邊政學系。歐陽先生字無畏,江西人,1930年畢業於東北馮庸大學政治系;1933年任教青海第一師範,1937年參加「西藏巡禮團」,隨同入藏取經,同年,歐陽在西藏拉薩哲蚌寺(hBras-sPungs)剃度出家,後來獲國立中央大學(為政治大學前身)聘用,為駐藏研究員。歐陽在還未進行辯經考試前,即已越藏印邊境,於1952年輾轉抵達臺灣。著有《鉢的疆域和邊界》、《關於拉達克與西藏的邊界》、《中印緬邊界與麥馬洪線》、《克什米爾與中國邊界》等文與《藏尼遊記》和《大旺調查記》等書。
其中《藏尼遊記》和《大旺調查記》二書,開啟藏學實地調研的研究方法:以《藏尼遊記》為例,是歐陽無畏先生於1940年進行的貫穿西藏和尼泊爾旅行,前後共192 天。行程自拉薩首途,循衛藏北道至日喀則,巡劄什倫布、薩迦、定日、空布峪至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之後,經返藏山道,進入藏江腹地,沿衛藏中道返回哲蚌寺。沿途繪製地圖,詳記山川形勢、交通裏程、寺院聚落、人物典故、風土民情等社會狀況,並據此寫成《藏尼遊記》。
這兩部具備「民族誌」(Ethnography)意味的調查書寫,深有時代意義,除了以「邊政學」視野下的學術觀察外,也實際開創臺灣涉藏研究的「藏學人類學」取徑, 除了橫向的社會觀察外,也突出縱向的歷史脈絡,而以日記作為基礎的行走與移動記錄,表達對時事的態度與看法,對民國時期藏事政策提出積極的建言,如西藏政教關係的處理和宗教和教育政策,也是知識份子在「旅行與經世思想」的具體展現,並通過藏-喜馬拉雅文化型態和現實描述,開創了邊界研究熱潮。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此課程為「國合處國外短期課程」
從民族學與藏學的角度,拉達克的藏文化有幾個特點:
拉達克 (Ladakh) 在行政上是印度北部一個特殊地區,地理上拉達克平均海拔是3800-3900公尺之間,比拉薩還要高500-600公尺。有冬、夏兩個地方首府,原屬喀什米爾邦一縣,但正逐步改制為聯邦政府直轄的特區,比照邦一級。雖然使用藏語文的社群佔拉達克人口近半,三份一是印度教徒,15%是穆斯林及少量是其他少眾信仰。但連同印度其他藏區的因素,印度政府正積極考慮將藏語文正式列作官方語文之一。在當代的南亞地緣政治上,拉達克身處中國、印度軍事對峙的前線之一。而在宗教暨文明上,拉達克是在印度教和藏傳佛教兩大文化區域之間的夾縫上,雖然它在兩邊都屬於邊沿少眾,但卻是居於印度教和穆斯林之間對峙地帶上的印度籍藏人,和多元的藏傳佛教族群,從民族學、宗教學與藏學研究的角度觀察,這為拉達克藏人帶來其他藏人社會一定具備的多層角色。
第一部分:拉達克的歷史與文化淵源
拉達克的藏文化有幾個特點:拉達克的藏人是在公元十世紀因為要逃避當時西藏拉薩戰亂,而南遷徙居於拉達克,所以保留了十四世紀格魯派成立之前,第十世紀後弘期的藏傳文化。但另一方面拉達克藏族没有因而完全失去與主流藏族的連繫,無論是歷史上的政治事件 (世紀受邀發兵阿里參與古格王朝內戰而導至王朝覆滅) 或當代的宗教暨知識連繫 (藏傳格魯派的現任「甘丹赤巴」) 都能看到拉達克人的身影。
第二部分: 藏傳文明南緣的教派多樣性
拉達克身處的地理位置是藏文明最南緣,清帝國對格魯派的支持,造成衛藏佛教教派的單一化和獨大,在不斷的擠壓下將其他教派推向藏文明的東緣和南緣,南緣指的喜瑪拉雅山南麓包括了如不丹、錫金、達旺 (藏南)及拉達克等。
拉達克藏文化的形成,與清代的前述擠壓雖無歷史關係,但地緣上卻呼應了在相對狹窄的地帶內,保留了迄今主要仍然以宗教教派方式呈現藏文化的內部多樣性,拉達克有限範圍內的多座藏傳寺院,分屬格魯、薩迦、迦舉及寧瑪等不同教派,這一點在主流藏區其實甚罕見練,當地藏傳文化因處藏文明邊緣,所以多樣性特別高而密集。
第三部分: 拉達克藏人的印度身份
與在中國或流亡南亞的藏人不同,拉達克藏人有清楚的印度身份,這不只涉及與印度國家的關係,印度官方承擔他們與前述喜瑪拉雅南麓的其他藏人一樣擁有宗教與文化上的自主性,亦使其族群得以維持與發展其文明成為完善的系統。
同時由於拉達克藏人是印度國民,所以當他們在生長活中與諸如印度教、伊斯蘭教及錫克教等群體混雜而居時,其文化、語言及宗教上的多樣性所帶來的影響,印度公民的身份與平權意識,乃至現代文明與傳統宗教之間某兼容蓄,恐怕亦深異於其他亞洲國家政治版圖內被強制同化的藏人及其宗教。
第四部分:宗教節慶與社區
拉達克藏族社群以其每年數度的金剛法舞而聞名。這除了藏傳的宗教意義外,更有另外的意義:首先是代表了僧團以佛教儀軌整合了地方原有的神靈敘事和本土信仰所涉儀軌。其次透過當地社群在這些大型儀軌與節慶的參與來觀察佛教與社區之間的關係。
尤其值得注意,由於印度當局並没有干擾或中斷過大眾參與這類大型宗教節慶,所以目前藉著儀軌參與來觀察藏傳信仰與藏族社群之間關係多有以拉達克等南亞藏人為據。這往要比在中國的藏區更能呈現其原貌,尤其課程安排在七月,亦是旨在有機緣參與觀察部份主題的金剛法舞。
第一日:由台灣飛抵達印度新德里
第二日:由印度新德里飛抵達印度拉達克列城
第三日:Old town of Leh
第四日:Alchi Monastery
第五日:Rizong monastery
第六日:Leh Palace of the royal family
第七日:Shanti Stupa,Samstanling Monastery, Nubra Valley
第八日:Diskit Monastery of Nubra Valley
第九日:由印度拉達克列城飛抵新德里
第十日:由印度新德里返回台灣
出國期間 |
時段 |
行程內容及活動地點 |
屬課程內容 |
7 月 10日 |
上午 |
|
□是 ■否 |
下午 |
由台灣飛抵達印度新德里 |
□是 ■否 |
|
7 月 11日 |
上午 |
由印度新德里飛抵達印度拉達克列城 |
□是 ■否 |
下午 |
列城 (Leh)舊城及市集 |
□是 ■否 |
|
7 月 12 日 |
上午 |
行程上的安排,考慮到海拔高度的變化及身體狀況,抵達後初期活動,以拉達克省府之一列城及其近距地點為優先選擇。由於課程的要點是拉達克此一藏文明最南點連結南亞與中亞之間的喀什米爾地區,所以多元宗教、族群與文化的並行是要旨之一,故此先會參訪列的伊斯蘭教賈瑪清真寺 (Jama Masjid, 1666 A.D.) 和印度教廟宇(Shiv Mandhir)。
列城王宮(Leh Palace of the Royal Family) 是仿布達拉宮的十二層建築,代表清帝國後期以拉薩為中心的藏傳佛教格魯派政權「甘丹頗章」的政教影響力伸延到拉達克。當中收藏諸多文物。
Thiksey Monastery藏傳佛教最大教派格魯派的寺院,有500僧,以收集典籍文物及彌勒聞名。 |
■是 □否 |
下午 |
拉達克地處藏文明的南沿,所以呈現藏區中心地區所罕見的藏文化內部的多樣性,這首先反在不同教派的寺院的存在於同一地區。噶瑪迦舉派Karma Dupgyud由Lama Chime Dorje Rinpoche在1973年建新寺Choeling Monastery,是當地佛教文化的現代教育中心以建築聞名之外,相對新的寺院與新式的教學場,反傳統宗教的現代蛻變。
|
■是 □否 |
|
7 月 13 日 |
上午 |
Wanla Gompa, 拉達克寺院的特點除了前述的教派多樣之外,還保留了上千年前的古寺,屬佛教從南亞傳到藏區早期階段所建,建築外貎、線條及色彩皆與後來的發展有所不同。列城城外Wanla 河谷的千年古寺Wanla Gompa在歷史上曾是譯經中心及擁有108屬寺的母寺,並以早期建築與藝術風格聞名。 |
■是 □否 |
下午 |
在列城城外73公里處的Rizong Monastery屬於寧瑪派的寺院,藏族傳統上視這寺院所在地乃是密教大師蓮花生(Padmasambhava)及其學眾在此修行的位置,亦是蓮花生進藏路線的落腳點之一。另一方面,從現代文明對傳統藏傳世界的影響是在此建有女眾寺院 Chomoling,這對今日的佛教文明而言,是具有劃時代重要性的事,所以正在爭取拜訪尼團的可能性。
|
■是 □否 |
|
7 月 14 日 |
上午 |
下來二日在列城西方的Indus Valley渡過。首先是Stakna Monastery (1580 A.D.) 是拉達克地區唯一一座由不丹人和竹巴迦舉派建立的寺院,本地人稱作虎鼻寺,原有多座分院。位處距離列城25公里的Indus河左岸。該寺收藏大量畫作、塑像、經典等。 |
■是 □否 |
下午 |
Indus Valley 50公里處的格魯派寺院Likir Monastery及其博物館建於14世紀。
|
■是 □否 |
|
7 月 15 日 |
上午 |
位處Indus谷岸的Matho Monastery是拉達克地區唯一一座薩迦派的寺院,建於15世紀,迄今五百餘年,以唐卡、壁畫及Nagrang Festival等的法舞。 |
■是 □否 |
下午 |
Alchi Choskor Monastery,在Indus河岸70公里,屬Likir Monastery的分院,是拉達克最大及最著名寺院之一,極少數建在平原上的本地寺院,收藏大量古代典籍、畫作、塑像等,其藝術風格可溯源甚早。
|
■是 □否 |
|
7 月 16 日 |
上午 |
以下三日在Nubra Valley渡過。首先是參訪列城東南40公里,拉達克最大、最富裕及最知名的Hemis Monastery (建於1620 A.D.),屬於迦舉派。每年7月舉行展示12公尺唐卡及金剛法舞。 |
■是 □否 |
下午 |
前赴拉達克附近,中印邊界的湖泊班公錯湖。
|
■是 □否 |
|
7 月 17 日 |
上午 |
Nubra河谷的格魯派Diskit Monastery建於14世紀,位處列城以北150公里,是拉達克地區最古老和文化內容最豐富的寺院,亦以節慶面具金剛舞聞名。 |
■是 □否 |
下午 |
格魯派寺院Samstanling Monastery,1841年由僧人Tsultim Nima所建立,距列城 124公里Nubra河谷的Sumlur村,以建築與藝術聞名。
|
■是 □否 |
|
7 月 18 日 |
上午 |
上午回列城,在城外50公里途經拉達克Sakti 村當地最著名的寧瑪派寺院Takthok Monastery,以建築、蓮花生隱修洞及藏經聞名。 |
■是 □否 |
下午 |
離列城不遠的Spituk Monastery最早建於公元11世紀,後來由寧瑪派改宗為格魯派。整個行程包括清真寺、印度教廟、藏傳佛教格魯、薩迦、寧瑪、竹巴迦舉等教派的僧尼寺院。 |
■是 □否 |
|
7 月 19 日 |
上午 |
|
□是 ■否 |
下午 |
由拉達克列城飛抵新德里 |
□是 ■否 |
|
7 月 20 日 |
上午 |
由印度新德里返回台灣 |
□是 ■否 |
下午 |
□是 ■否 |
1. 本課程評分標準為:出席參與70﹪
2. 本課程期末須繳交3000字以上書面報告一份,與期末工作坊發表,共佔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