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中國民族史(I)

Course Name: History of Ethnos in China (I)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5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一、本課程為民族學系大三必修課,總計一學年六學分。本課程主要著重於以民族學(ethnology)、民族志(ethnography)、民族史(ethnohistory)等三個學門的研究取向與視野,來探討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邊族)現象,與當代中國各主要少數民族的歷史發展過程。此外亦偏重當代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對於族群形成與民族認同的理論中,有關「文化論述」與「歷史解釋與功能」的定位問題。

二、本課程上學期先進行關於「民族史」的基本理念的介紹與分析,其中包括歷史學與民族學人類學對於民族族群「歷史」發展的認知異同,及其在研究方法與方法論上的特色。然後再以民族學和中國傳統史學的角度,介紹研究中國民族史領域中以文獻為主的「史料」,及其「歷史民族志」(historical ethnography)的當代意涵。並檢視傳統「典範式民族史」的當代意義、侷限及其賦予新的研究定位的可能性。

此外,還包括「當代國族主義論述與中國民族史」,來探討現代國族主義意識、民族史書寫對於「中華民族」史觀建構所產生的影響。本學年尤其會針對近年來中共推動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述,提出相關的觀察反思。

三、下學期重點將側重中國民族史的史觀與專史兩個部份,分別是「國外中國民族史史觀」︰從征服王朝到新清史-西方中國民族史的研究特色與檢討」;以及「民族史專題」︰中國穆斯林史等。

四、本學年課程將進行兩本教材專書的閱讀與繳交書評。每本書會請課程助教依章節進行12次的課堂導讀與討論。其分配如下︰

1. 上學期主要為《華夏邊緣》;下學期為《羌在漢藏之間》(各書的作者與出版細節請參看本大綱之參考書目)。

2. 914日第一上課開始,前兩個小時由任課老師依進度授課,第三個小時為助教課,以增強同學對於專書內容的理解,並方便準備期末報告。助教課程討論設計與題綱進度請參看本課程WM5平台附件。本學年助教課導讀會加強事前閱讀與課堂討論的設計,並透過小作業方式達到預定的學習效果。

五、本學年課程,將配合系辦辦理一到兩場專題演講,確定時間將於開學時公布。

六、兩份期末作業與兩份考卷,每位修課同學均須與任課教師和助教於期末考後寒假開始前,依所選時段進行一個小時一對一的課程討論。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 從民族史的學科特色來理解中國歷史的多元性,並對當代中國少數民族的社會文化與族群性特徵的觀察,提供歷史知識的認知視野。
    2. 從民族學的研究精神為出發點,對於當代大學生思考中國族群文化特徵,提出理性客觀的解讀取向,落實人文關懷的基本原則。
    3. 理解民族學、歷史學與歷史人類學對於民族史或族群史的研究概念。
    4. 從嚴謹的作業寫作訓練要求與深入討論,養成面對專業知識的敬業態度。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一、「民族史」的學科定位、理論與方法(第15週)

     

    1、研究界說:「民族」的過去與現在 ethnicity & history

    2、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對「民族史」的定位

    3、民族史的研究方法(方法論)與社會史、文化史與區域史的關係

    4、歷史人類學的研究方法、視野及其應用 

     

    二、傳統「典範式中國民族史」研究取向的當代反思、史料內涵及其 詮釋意義(第610週)

     

    1、典範式中國民族史的傳統特色及其當代發展侷限

    2、中文史書中有關民族(邊族)史料的記載

    3、中國古代民族(邊族)的自創史料與周邊國家史料的記載

    4、「中國民族史」史料的「歷史民族志」內涵及其價值

     

    三、國族主義建構與現代中國民族史書寫的互動關係(第1114週)

     

    1、國族主義、族群認同、歷史記憶與解釋

    2、近代「中華民族」史觀建構及其特點

    3、當代中共從「多元一體」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少數民族史書寫

        的形塑與困境

     

    四、如何寫好一篇民族史的專書心得與史料分析?(第1518週,《華夏邊緣》進度閱讀資料文章的綜合討論)

     

    包括課堂報告的問題意識、資料收集、引用方式、書寫重點與格式規範。

     

    每一講閱讀討論資料,隨堂以PDF檔存放於學校選課系統「中國民族史」大綱後面的附件內

     

    -每週課前與課後投入時數為6小時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1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30%

    其他: Others: 助教課與期末作業討論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凡三次未請假未出席課堂上課(含助教討論課)者不能參加期末考試
    2. 期中與期末考試:50 %,兩次考試時間均依照學校行事曆進行。其中期中考採取傳統當場兩小時現場填答,期末考則多天數的開卷回答方式進行。
    3. 平時成績:10 %(含出缺勤、上課準時、課堂發言及參與討論)
    4. 作業成績:40 % 其中包括「書評」與「史料分析」各乙篇(每篇至少2500字)。以及全部12週助教討論課中要交的三篇章節心得。
    5. 上學期「書評」與「史料分析」的繳交期限為11419日(週四)。下學期「書評」與「專題報告」的繳交期限為114619日(週四)。
    6. 「書評」以本學期主要研讀資料,即《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與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前半部分為主。
    7. 「史料分析」以正史中之邊族(域外、四裔等)列傳為主。書評部份所選擇的專書,若不在本大綱所附參考書目中,則須先與授課教師商議。
    8. 報告均需以A4規格橫排打字。凡未按規定格式寫作者,亦不予記分,所有報告切勿以電子郵件方式繳交,其規定內容如下:
    9. 「書評」:格式應具備:「內容簡介」、「取材和架構的評析」、「該書作者的特殊見解」、與「報告撰寫人的個人心得」等四個部份。
    10. 「史料分析」:為上學期作業,請任選二十五史中邊族(四裔、外國等)列傳一篇,例如《史記》〈匈奴列傳〉、〈南越列傳〉、〈東越列傳〉、〈朝鮮列傳〉、〈大宛列傳〉、〈西南夷列傳〉;《漢書》〈西域傳〉;《後漢書》〈南匈奴傳〉、〈西羌傳〉;《周書》〈北狄傳‧突厥條〉;《新唐書》〈吐蕃傳〉;《明史》〈西域傳撒馬爾罕條〉等。格式應具備:「內容簡介」、「史料的重要性分析」、「民族史與民族志的價值」、「個人心得」等四個部份。
    11. 下學期作業除「書評」外,還需於期末繳交「專題報告」,主題、內容與格式將在課堂中說明。
    12. 本課程以往任課教師,均與每位修課同學於上、下學期期末考後一週開始進行一個小時一對一的作業討論,今年將繼續施行。
    13. 助教討論課的三次專書章節心得的繳交內容與期限請參WM學習平台附件。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上學期︰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出版公司,民86

          前半部分

     

    黃應貴,〈文化與歷史〉,收入氏著,《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

           台北:三民書局,民97,頁112

     

    林開世,〈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對話?一點反省與建議〉,《台灣大學文史哲學

            報》,第59期(200311月),頁11-29

     

    李仁淵,〈在田野中找歷史:三十年來的中國華南社會史研究與人類學〉,

           《考古人類學刊》,第88 期(2018),頁109-140

     

      戎,〈讀王桐齡中國民族史〉,收入氏著,《中國民族史和中華共同文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頁529

     

    下學期︰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93

         

    其他與征服王朝、新清史與中國穆斯林民族史有關的專書論文,依課堂討論再列舉

     

    • 參考研讀資料

    一、中文史料、專書

    1.  楊家駱主編,《歷代邊族傳記會編》全三冊(台北,鼎文書局,民64
    2.  張星烺編著,《中西交通史料匯編》全六冊(台北:世界書局,民65

    3.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第一卷導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 林惠祥著,《中國民族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2台六版)

     5. 江應梁主編,《中國民族史》上、中、下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6. 王明珂著,《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台北:允晨出版公司,民104

     7. 王明珂著,《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台北:允晨出版公司,民95

     8. 王桐齡主編,《中國民族史》(台北:華世出版社,民66台一版)

     9. 高洪雷著,《另一半中國史》(台北︰龍圖騰文化有限公司,民102台一

       版)

    10. 馬戎,《中國民族史和中華共同文化》(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12

    11. 王鍾翰主編,《中國民族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12. 呂思勉著,《中國民族史》(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

    13. 羅香林著,《中國民族史》(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民42

    14. 劉義棠著,《中國邊疆民族史》上、下(台北:台北中華書局,民58

    15. 劉義棠著,《中國西域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86

    17. 中國社科院民族所主編,《中國民族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1985

    18. 中央民族學院民族所主編,《民族史論文選19511983》上、下(北京:

       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6

    19. 翁獨健等主編,《中國民族史研究》,全三冊(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

        版社,19871993

    20. 陳育寧編,《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歷史探索》(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21. 札奇斯欽著,《北亞游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間的和平戰爭與貿易之關

       係》(台北:正中書局,民61

    22. 沈福偉著,《中西文化交流史》(台北:東華書局,民78

    23. 姚大中著,《古代北西中國》(台北:三民書局,民70

    24. 張雄著,《中國中南民族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9

    25. 田繼周著,《先秦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26. 田繼周著,《秦漢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27. 白翠琴著,《魏晉南北朝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28. 盧勛等著,《隋唐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29. 陳佳華等著,《宋遼金時期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30. 羅賢佑著,《元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31. 楊紹猷,莫俊卿著,《明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32. 楊學琛著,《清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33. 冉光榮、李紹明、周錫銀等著,《羌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34. 江應樑著,《傣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35. 伍新福,龍伯亞著,《苗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36. 吳永章著,《瑤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

    37. 金毓敝著,《東北通史》(台北:樂天出版社,民60台一版)

    38. 翁獨健主編,《中國民族關係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39. 翁獨健主編,《中國民族關係史綱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40. 中國民族史學會編,《中國民族關係史論集》(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8

    41. 編寫組,《中國北方民族關係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42. 楊學琛著,《中國民族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

    43. 董國堯著,《北方民族文化論稿》(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等

       ,民86

    44. 國家民委政策研究室主編,《中國北方民族關係史論文集》上、下

      (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45. 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九卷,民族交通》

      (北京:中華書局,1993

    46.(法)勒尼.格魯塞著,魏英邦譯,《草原帝國》(西寧:青海人民出

       版社,1991

    47. 鄭欽仁、李明仁著,《征服王朝論集》(台北:稻香出版社,民88

    48. 余太山著,《塞種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49. 余太山著,《古族新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

    50. 張中復著,《清代西北回民事變-社會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90

    51. 陶晉生著,《女真史論》(台北,食貨出版社。民70

    52. 黃應貴、葉春榮主編,《從周邊看漢人的社會與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

    研究所,民86

    53.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54. 定宜庄、郭松義、李中清、康文林著,《遼東移民中的旗人社會:歷史文獻、人口統計與田野調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

    55.(中國大陸)國家民委五種叢書,《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 例如:《滿族簡史》、《回族簡史》、《高山族簡史》、《壯族簡史》···

    56. 瞿東林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學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

    57. 達力扎布主編,《中國民族史研究60年》(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

    58. Prasenjit Duara, Rescuing History from the Nation: Questioning Naratives of Modern Chin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中譯本:(美)杜贊奇著,王憲明等譯,《以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北京:社會文獻科學出版社,2001

     

    59. 王飛凌,《中華秩序︰中原、世界帝國與中國力量的本質》(台北︰八旗文化,

        2018

     

    60.  劉曉原,《邊疆中國︰二十世紀周邊暨民族關係史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社,2016

     

    61. 黃興濤《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香港:三聯書店,

        2017

     

    62. 蔡東杰,《中華帝國︰傳統天下觀與當代世界秩序》(台北︰暖暖書屋,2019

    63. (日)杉山正明,《遊牧民的世界史》(台北︰廣場出版,2015

    64. (美)約翰曼著,姚建根譯,《成吉思汗與今日中國之形成》(重慶︰重慶出版社,2018

    65. (美)傑克威澤弗德著,溫海清、姚建根譯,《成吉思汗與今日世界之形成》(重慶︰重慶出版社,2017

    66. 卜正民(Timothy Brook)著,馮奕達譯,《忽必烈的獵豹︰八百年來的中國與世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23

     

    歷史學研究方法補充材料:

    趙世瑜,《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江振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 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著,黃煜文譯,《論歷史》(On History)(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
    • 瑞克霍布斯邦(Eric J. Hobsbawm)等著,陳思仁等譯,《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

      王銘銘,《社會人類學與中國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

    ◎  李碩,《翦商︰殷週之變與華夏新生》(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

     

    二、中文論文

     1. 王明珂,〈民族史的邊緣研究:一個史學與人類學的中介點〉

      《新史學》第四卷,第二期1993,頁95120

     

     2. 謝世忠,〈芮氏民族史的性質及其方法理論建構法則:兼論中國地區

       族群的歷史過程研究〉,收入謝世忠,孫寶鋼主編,《人類學研究》

      (台北,南天書局,民79),頁373432

     

     4. 張中復,〈民族國家、族群意識與歷史解釋的互動意義-以海峽兩岸「回

    族」認定為例〉,收入:余敏玲主編,《兩岸分治:學術建制、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1945-200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頁395-427

     

    1. 楊聯陞,〈從歷史看中國的世界秩序〉、〈國史諸朝興衰芻論〉,收入氏著,《國 史探微》(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3),頁160

     

    1. 謝劍,〈匈奴社會組織的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四

       十冊 ( ),民58,頁669719

     

    1. 謝劍,〈匈奴政治制度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四十一冊 ( ),民58,頁231272

     

    1. 謝劍,〈匈奴宗教信仰及其流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四

    十二冊,民59,頁571613

     

    1. 黃應貴,〈歷史學與人類學的會合:一個人類學者的觀點〉,收入氏著,《人

    類學的評論》,台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民91,頁295-334

     

    1. 黃應貴,〈文化與歷史〉,收入氏著,《反景入深林:人類學的觀照、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民97,頁112

     

    1. 林開世,〈人類學與歷史學的對話?一點反省與建議〉,《台灣大學文史哲學

    報》,第59期(200311月),頁11-29

     

    1. 沈松橋,〈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台灣社會研究》第28期(199712月),頁1-77

     

    1. 馬戎,〈讀王桐齡中國民族史〉,收入氏著,《中國民族史和中華共同文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頁529

     

    1. 李仁淵,〈在田野中找歷史:三十年來的中國華南社會史研究與人類學〉,

    《考古人類學刊》,第88 期(2018),頁109-140

    三、英文專著

     

    1. Frank , Herbert & Twitchert , Denis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6, Alien Regimes and Border States.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4.

     

    1. Grousset , René. trans. by Naomi Walford ,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 : A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New Brunswick :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 1970.

     

    1. Rossabi , Morris. China and Inner Asia : From 1368 to the Present Day. London : Thames and Hudson , 1975.

     

    1. Sinor, Denis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0.(台北南天書局有台灣授權版)

     

    5.  Harrel, Stevan ed., Cultural Encounters on China’s Ethnic Frontier.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 1995.

     

    1. Olson, James S. ed., An Ethno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China. Westport : Greenwood, 1998.

     

    7.  Ohnuki-Tierney, Emiko ed., Culture Through Time: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es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pp. 1-25.

    “Introduction: The Historicization of Anthropology” by Emiko Ohnuki-Tierney

     

    8.  Tonkin, Elizabeth and Maryon McDonald, Malcolm Chapman ed.,

       History and Ethnicity. London : Routledge, 1989.

     

    10. Frank, Herbert. “The Role of the Status as a Structural Element in Polyethnic Society”. in Stuart R. Schram ed., Foundations and Limits of State Power in China. Hong Kong :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7.

     

     11. Sahlins, Marshall. Historical Metaphors and Mythical Reality: Structure in Early History of the Sandwich Island Kingdom.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1.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