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Partially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為民族學系學士班一學年民族語文群修課之一,旨在建立對於當代維吾爾語(Uighur Language)的認識,並奠定該語言學習之基礎。本課程不單純作為一種中國少數民族語文的基本教學,而是希望成為現代學生關注新疆議題與一千萬維吾爾人的一個基礎點。尤其是當前中國大陸境內維吾爾語文的使用情境受到很多的討論與挑戰,這更凸顯在台灣學習維吾爾語文、同時關注當前新疆情勢發展的意義。
能力項目說明
一、本課程除維吾爾語基本教學外,並配合與新疆相關之歷史、社會、文化、民族、伊斯蘭教等方面之題材,俾使修課同學透過語言的學習,對於「新疆議題」能有更為深入與寬廣的學習視野。尤其自2009年「七五」事件爆發,與2011至2015年多起發生在新疆的暴力衝突,以及發生在非新疆地區但與新疆有關的暴恐事件(如北京天安門金水橋事件、昆明火車站攻擊、吐魯番與莎車暴恐事件等),加上遷徙至中東土耳其、歐美、東南亞等國家的維族難民日益增加,都使得新疆的社會穩定及其相關的內外形勢更引起世人的關注。而中國大陸之前推出的「上海合作組織」、「一路一帶」等地緣戰略思考與佈局,也讓新疆成為世界注意的關鍵性區域。而自2016年開始,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新疆維吾爾議題也成為美、中等大國勢力角力的重點之一。更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中共在新疆對於維吾爾語文的使用產生很大的制約效應,同時也以「維穩」為理由,加大對新疆穆斯林民族的宗教和社會文化的管控力度,西方社會甚至將之視為違反人權與所謂的種族絕滅(genocide)。而中共的內外宣也在國際之間,不斷對於這種西方社會的新疆觀點進行全面性的反擊。針對這些論述及其影響,本課程也希望透過維吾爾語文的基礎學習,及其帶動的社會文化與族群關注,來強化修課同學對這類相關議題的認識與反思能力。
二、本課程的教學亦會對上述這類議題的後續發展進行關注,並於以下的參考書目當中另列當前新疆問題研究的進階書目,供有興趣深入了解的同學參考。另一方面,新疆與相關絲路議題一直是國內外旅遊業的熱門話題,如何從學習維語的過程來了解新疆的人文、自然資源以及文化遺產也是本課程連帶希望達到的目標之一。本課程上學期18週,下學期17週,共35週。授課教師若因出國開會等情形請假,應依學校規定補課。
三、本課程過去使用北京中央民族學院易坤琇、高士杰等人所編之《基礎維吾爾語》為教材。該教材為上世紀八○年代出版,以當代語文而言已顯陳舊。故自100學年開始,本課程改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出版、由阿孜古麗‧阿布力米提所編著之《維吾爾語基礎教程》一書為教材。該教材分上、中、下三篇,共48課。由於本課程每週只有兩小時,故原則上全學年最多僅能教至第20至24課。至於其他有關當代突厥語、維吾爾語研究之有關成果與著作,可參見本大綱所附之「參考資料」。
四、理解當代新疆維吾爾語的基本知識,對語音學、構詞學與現在直陳式、人稱代名詞所有格附加成份變化等內容有初步的書寫聽讀能力。同在文化多樣性的認知下,尊重少數民族文化及其延續發展的機制,以及強化對於新疆問題的思考與解讀力度。
五、本課程於民族學系系辦公室置有《維漢詞典》與《漢維詞典》各一套,供同學參考。本課程亦於下學期提供〈維軟-Uighur Soft輸入法〉磁碟片,幫助同學學習線上輸入與文書處理
六、本課程可參考政大北區外文中心「線上自我學習平台」中之「維吾爾語」一至六課。該課程共18單元,係由土耳其伊茲麥爾大學突厥語學院阿里木副教授(維吾爾族)、本校土耳其語系彭世綱副教授與本課程擔 綱之張中復副教授共同錄製,配合本課程可以強化修課同學的學習效果(尤其是發音部份)。本課程期末視 進度,會至外文中心電化語文教室進行發音和口語練習。
七、本課程有旅美華僑王東鯤先生熱心提供之「維吾爾語獎學金」,每學年兩名,每名新台幣一萬元。實施內容可參考至民族學系網站參考〈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維吾爾語獎學金實施辦法〉。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1. 阿爾泰語系介紹、新疆民族文化概說、中國突厥語言學概說(第1、2週)
2. 當代維吾爾語語音學基礎(元音、輔音)(第3、4週)
3. 當代維吾爾語字母(阿拉伯字母)的拼讀與書寫(依據教材一至八課)(第5至12週)
4. 當代維吾爾語的詞類、構詞、與格範疇的基本概念(教材第八課之後,第13至17週)
5. 當代維吾爾語現在直陳式之肯定句、疑問句、否定句 (下學期)
6. 當代維吾爾語之位格、所有格、人稱代名詞所有格領屬附加成份變化(下學期)
7. 當代維吾爾語動詞現代式之肯定句與否定句 (下學期,如時間充分應可教到)
評分標準:出席率10%、作業15%、期中考30%、期末考45%(考試時間依校行事曆為參考)。其中作業為每週依教材內容所附之「練習」,旨在訓練修課同學的理解與書寫能力。
*突厥語語言學、維吾爾語語文教學
1. 力提甫.托乎提著,《現代維吾爾語參考語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 王遠新著,《中國民族語言史》(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
3. 王海波、阿力木江.托乎提著,《維吾爾語語法標注文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4. 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7)。
5. 牛汝极著,《維吾爾古文字與古文獻導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6. 季羨林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
7. 吾買爾.阿皮孜著,《日常會話 Kündilik sözlishish》(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21)。
8. 易坤琇、高士杰編著,《維吾爾語語法》(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
9. .易坤琇、高士杰編著,《基礎維吾爾語》(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10. 阿布都魯甫.甫拉提著,《察合台維吾爾語研究導論》(北京:民族大學出版社,2017)
11. 阿孜古麗‧阿布力米提編,《維吾爾語基礎教程》(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12. 周耀文著,《中國少數民族語文使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13.陳世明等譯,《現代維吾爾語》(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14. 陳宗振著,《維吾爾語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15. 趙相如、朱志寧編著,《維吾爾語簡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16. 趙鑫虎等編,《新型維漢常用詞詞典》(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6)。
17. 編寫組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概況》(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18.(芬蘭)G. J. 蘭司鐵著,陳偉、沈成明譯,《阿爾泰語言學導論-型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19. 戴慶夏主編,《跨境語言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
20. 劉義棠編著,《維吾爾語文研究》(台北:正中書局,民67)。
21. 買提熱依木·沙依提編,《突厥語言學導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2. 米娜瓦爾·艾比不拉,《維吾爾語方言和語言調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23. 耿世民著,《古代維吾爾文獻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4. Karl H. Menges, The Turkic Languages and Peoples. Wei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1968.
25. Henry G. Schwarz ed., An Uyghur-English Dictionary. Bellingham: Western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ess, 1992.
26.當前英語主要維語教材︰
Gulnisa Gazanova, Uyghur: An Elementary Textbook,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13
*輔助閱讀講義(參看教學大綱電子檔附件Uighur2與Uighur3)
1. 張中復 編著,〈當代新疆地區民族語文發展及其特色-以維吾爾語為例〉
2. 張中復 編著,〈中國大陸維吾爾語文的研究概況與評估〉
3. 不定期提供新的新疆研究相關論文
*對於當前新疆問題認識的進階參考資料
王力雄,《我的西域,你的東土》,台北︰大塊文化,2007。
王 柯,《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1930年代至1940年代》,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社,2013。
王 柯,《中國︰從天下到民族國家》,台北︰政大出版社,2013。
馬大正、許建英,《「東突厥斯坦國」迷夢的幻滅》,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馬 戎,《族群、民族與國家建構︰當代中國民族問題》,北京︰社會科學文化出版社, 2012。
陳延琪、潘志平主編,《泛突厥主義文化透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蔡佳禾,《當代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
蔡東杰,《中華帝國︰傳統天下觀與當代世界秩序》,台北︰暖暖書屋,2019。
高占福、敏俊卿,《伊斯蘭教與堅持中國化方向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
社,2019。
霍爾.唐日塔格,《東突厥斯坦︰維吾爾人的真實世界》,台北︰前衛出版社,
2016。
趙錫麟、張中復主編,《主命的傳承與延續︰回教在台灣的發揚和展望》,台北︰政大 出版社,2019。
厲聲主編,《中國新疆歷史與現狀》,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戴倫.拜勒(Darren Byler)著,閻紀宇譯,《新疆再教育營︰中國的高科技流放地》,
台北︰春山出版社,2023。
Arienne M. Dwyer, The Xinjiang Conflict: Uyghur Identity, Language Policy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Washington D.C.: East-West Center, 2005.
Bassam Tibi, The Challenge of Fundamentalism: Political Islam and the New World Disord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8.
Ben Hillman & Gray Tuttle ed., Ethnic Conflict and Protest in Tibet and Xinjiang: Unrest in China’s We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Chang Chung-fu, “Is China Islamophobic?-A Survey o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Haiyun Ma, Chai Shaojin and Ngeow Chow
Bing ed. Zhenghe Forum Connecting China and the Muslim World, Kuala
Lumpur: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University of Malaya, 2016, pp.97-110
David Brophy, Uyghur Nation: Reform and Revolution on the Russia-China Frontier.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Gardner Bovingdon, Autonomy in Xinjiang: Han Nationalist Imperatives and Uyghur Discontent. Washington D.C.: East-West Center, 2004.
Gardner Bovingdon, The Uyghurs: Stranger in Their Own Lan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0.
Gary Legenhausan ed., Jihad and Shahadat: Struggle and Martyrdom in Islam
Houston: The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Islamic Studies, 1986.
James Millward: Violent Separatism in Xinjiang: A Critical Assessment. Washington D.C.: East-West Center, 2004.
John L. Esposito, The Islamic Threat: Myth or Real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Justin J. Rudelson, Oasis Identity: Uyghur Nationalism Along China’s Silk Roa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
Justin M. Jacob, Xinjiang and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6.
Matthew S. Erie, China and Islam: The Prophet, the Party, and Law.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Mansoor Moaddel, Islamic Modernism, Nationalism, and Fundamentalis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
Nick Holdstock, China’s Forgotten People: Xinjiang, Terror and the Chinese State. London: I. B. Tauris, 2015.
Rian Thum, The Sacred Routes of Uyghur History.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Roel Meijer, Global Salafism: Islam’s New Religious Move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S. Frederick Starr, ed., Xinjiang: China’s Muslim Border Land. Armonk: M.E. Sharpe, 2004.
Tom Cliff, Oil and Water: Being Han in Xinjiang.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6.
*香港鳳凰網2018年4月推出《新疆去極端化調查》系列節目︰〈獨家專訪新疆政法委書記〉、〈新疆五縣書記談基層去極端化〉、〈南疆兩位鄉鎮幹部眼中的去極端化〉、〈本土學者談外界對新疆的誤讀〉等六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