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Required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是入門的語言學基礎課程,介紹什麼是語言學?什麼是語言與文化研究?也介紹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發展,關注於語言學(linguistics)的五大分支(句法、音韻、語意、構詞、語用)研究傳統之外,也會介紹語言人類學(linguistic anthropology)從事語言和文化研究的學術歷史與重要性,以瞭解語言學和語言人類學研究發展的關聯性,並說明當代 語言學家與語言人類學家進行語言和文化研究的跨領域取向和對話方式。
這門大一必修課會以講課、作業、語言資料分析、課堂報告等方式,讓學生能瞭解語言學、語言人類學的學科知識的主要思潮發展與學術歷史背景。課程討論的語言資料並不是以民族語言「一個民族/一種語言」為基礎,而是涉及台灣和世界各地的多語使用和「語言與文化」的實踐案例。本課程並會透過小組活動以及報告撰寫的方式,培養每一位學生能以書寫的方式清楚 表達他們對語言和文化議題的批判觀點。本課程也欲培養學生具備獨立思考能 力與尊重多語或跨語間的差異觀點,對語言和文化為主的語言學和語言人類學研究的基礎知識的認識與應用。
(除了老師的正課三小時外,本課程將會有五十分鐘的助教討論課,討論課時間暫訂:週一 12:10-13:00)
能力項目說明
(1) 透過回顧語言學的基礎概念和思潮,讓學生瞭解語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並對自我的多語能力學習歷程,以及語言和文化間的互動與權力關係的相關議題,發展獨立判斷與批判思考的能力,並加強學生對學術觀點提出批判觀點。
(2) 從語言學和語言人類學出發,讓學生能對他/她們感興趣的語言議題,以專題方式進行小組合作。
(3) 對臺灣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多族群、多語言、多文化相關議題,結合課程介紹的理論和方法,撰寫個人報告作業和實際案例的分析。
(4) 透過助教討論課,讓學生精進對語言學和語言人類學基本概念的認識程度,並能運用於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案例。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 與作業 |
學習投入時間 |
|
課堂講授 |
課程前後 |
||||
1 |
(9/10): 導論:什麼是語言? |
大衛‧客里斯托 (David Crystal) 2010《語言的秘密》(How Language Works)。臺北:貓頭鷹出版。 單元一:語言為何?頁 19-22。 單元二:身體語言也是語言?頁 23-28。 單元三:走在語言邊緣。頁 29-34。 |
討論、 分組 |
3 |
2 |
2 |
(9/17) 中秋節放假 |
|
講課、 討論 |
3 |
8 |
3 |
(9/24): 人類語言和語言研究 |
謝國平 2015《語言學概論》(第三版)。臺北:三民書局。 第一章:緒論:人類的語言。頁 1-18。
Ahearn, Laura 2020[2016] 活出語言來:語言人類學導論。新北市:群學出版。 第一章:語言的社會性生活。
|
講課、 討論 |
3 |
8 |
4 |
(10/1): 語言是如何開始;語言與思考的關係 |
麥可 亞畢 (Arbib, Michael) 2014《人如何學會語言》(How the Brain Got Language)。臺北:商周出版。 第二章:對人類語言的觀點。頁 47-64。
Salzmann, Zdenek, James Stanlaw and Nobuko Adachi 2012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Chapter 12: Language, Culture and Thought. Pp. 225-239.
(理論) Edward Sapir (1884-1939) and Benjamin Lee Whorf (1897-1941)
蓋伊 多徹 (Guy Deutscher) 2013《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換個語言,世界就不一樣?》(Through the Language Glass)。臺北:貓頭鷹出版。 第六章:高喊「沃爾夫」的人。頁 141-170. |
講課、 討論 |
3 |
8 |
5 |
(10/8): 兒童如何學語言:模仿、「踩」到嘴唇、習得 |
張顯達 2021兒童語言習得:運用為本的觀點。刊於《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黃宣範編。頁279-294。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大衛 客里斯托 (David Crystal) 2010《語言的秘密》(How Language Works)。臺北:貓頭鷹出版。 單元十三、十四:嬰幼兒學習語音。頁 96-105。
今井睦美 (Imai Mutsumi) 2015《哎唷!牙齒「踩」到嘴唇?揭開兒童語言學習之謎》 第二章:海倫凱特的 water 事件:開啟語言世界的門扉。頁 49-77。 第三章:用牙齒「踩」嘴唇:推測動詞的意義。頁 81-111。
|
|
|
|
6 |
(10/15): 語音學 (phonetics)、 音韻學 (phonology) |
Salzmann, Zdenek, James Stanlaw and Nobuko Adachi 2012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Chapter 3: Language in Sound: Phonology. Pp. 31-52.
鍾榮富 2006 《當代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第一章:語音結構。
馮怡蓁 2021 從唧唧咕咕到咕咕呱呱:淺談現代漢語語言學。刊於《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黃宣範編。頁111-141。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
講課、 討論 |
3 |
8 |
7 |
(10/22): 文法、句法學 (syntax) |
Hill, Jane H. 1995 The Grammar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nsciousness of Grammar. In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Ben G. Blount, ed. Pp. 398-414. Prospect Heights: Waveland Press.
(資料) 蘇以文 2021 由認知出發:一個功能語法的觀點。刊於《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黃宣範編。頁69-88。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理論)Noam Chomsky (born 1928) Greene, Judith 1992 《瓊斯基》(Chomsky)。臺北:桂冠圖書。 第一章:瓊斯基的理論:基本 假設。頁 15-26。 |
講課、 討論 |
3 |
8 |
8 |
(10/29): 語詞、構詞學/形態學(morphology)、世界語言的發展和傳播 |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 2015《語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 (第四版)。臺北:商周出版。 第五章:語詞、語詞、語詞。頁161-197。
連金發 2021 細說構詞的故事。刊於《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黃宣範編。頁43-68。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Salzmann, Zdenek, James Stanlaw and Nobuko Adachi 2012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Chapter 6: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Language. Pp. 87-110. |
講課、 討論 |
3 |
8 |
9 |
(11/5): 語意學 (semantics)、語言成為符號系統 |
鍾榮富 2006 《當代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第五章:語義的表述與傳達。頁 185-218。
呂佳蓉 2021 詞彙語意面面觀。刊於《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黃宣範編。頁89-110。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湯賢慧 2011 排灣語北部方言三地門村親屬詞的語意與用法:以「爸爸」為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4(2): 97-119。
(理論)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 (Ferdinand de Saussure) 1999[1916]《普通語言學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北京:商務印書館。 |
講課、 討論 |
3 |
8 |
10 |
(11/12): 語用學 (Pragmatics)、談話社區 |
鄒嘉彥、游汝傑 2015《社會語言學教程》。第二版。台北:五南圖書。 第二章:語言變異與語言變體。 第三章:雙語現象和語言忠誠。
Ahearn, Laura 2020[2016] 活出語言來:語言人類學導論。新北市:群學出版。 第六章:語言使用者的社群。
洪惟仁 2010閩南語書寫法的理想與現實。臺灣語文研究 5(1): 81-108。
|
講課、 討論 |
3 |
8 |
11 |
(11/21): 期中考 |
|
講課、 討論 |
3 |
8 |
12 |
(11/26): 溝通民族誌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or Ethnography of Speaking)
|
Salzmann, Zdenk, James M. Stanlaw, and Nobuko Adachi 2012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 In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eds. Pp. 185-204. Boulder: Westview Press.
Hymes, Dell 2001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A Reader. Alessandro Duranti, ed. Pp. 53-73.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賴文英 2004客方言中的委婉語:以新屋鄉豐順客話為例。語文與國際研究1: 87-95。 |
講課、 討論 |
3 |
8 |
13 |
(12/3): 多語主義和全球化 |
李婉歆 2021英語為臺灣第二官方語言的網路言談:多語現象的語言意識形態之論爭。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2): 119-160。
何萬順 2004 全球化與在地化:從新經濟角度看臺灣的拼音問題。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17(4): 785-822。
Ahearn, Laura 2020[2016] 活出語言來:語言人類學導論(Living Language: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新北市:群學出版。 第七章:多語主義和全球化。 |
講課、 討論 |
3 |
8 |
14 |
(12/10): 語言與性別 |
Ahearn, Laura 2020[2016] 活出語言來:語言人類學導論(Living Language: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新北市:群學出版。 第十章:語言和性別。
蘇席瑤 2012 語言與性別研究:文獻回顧。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 57(1): 129-149。
周平 2010 性/別/笑話說從頭:笑話中性別向度之論述分析。刊於《質性/別研究》。周平、林昱瑄編。頁1-56。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
講課、 討論 |
3 |
8 |
15 |
(12/17): 語言變異、語言變遷、語言復振 |
江文瑜、黃文怡 2021福爾摩沙交響樂:從語言社會學探索臺灣多語社會的形成、變遷與自我建構。刊於《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黃宣範編。頁205-258。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董克景 2018百分之五十族語節目的挑戰:在地賦權與語言復振的雙向思考。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3:93-111。
Ahearn, Laura 2020[2016] 活出語言來:語言人類學導論(Living Language: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新北市:群學出版。 第十二章:語言滅絕和復振。 |
講課、 討論 |
3 |
8 |
16 |
(12/24) |
小組期末課堂報告(報告小型田野觀察的語言資料分析)
|
|
3 |
16 |
17 |
|
自主學習(不上課)學生整理收集的資料,撰寫期末報告 |
|
|
|
18 |
|
自主學習(不上課)學生整理收集的資料,撰寫期末報告 |
|
|
|
課堂出席(老師上課+助教討論課) (11分) (無法出席者,需事先寫信告知老師。整學期只許請假兩回)
小組每週上傳討論問題 (11分)
助教討論課作業/活動 (11分)
「我的語言學習歷程」書面作業 一篇 (6分)
期中學習心得報告 一篇 (6分)
期中考試 一回 (25分)
小組期中課堂文章導讀 一回 (5分)
「我的語言學習歷程」小組口頭報告 一回 (5分)
小組期末語言資料口頭報告 一回 (5分)
個人期末書面報告 一篇 (15分)
指定書:
黃宣範編
2021《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Ahearn, Laura
2020[2016]《活出語言來:語言人類學導論》 (Living Language: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新北市:群學出版。
Salzmann, Zdenek, James Stanlaw and Nobuko Adachi
2012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 Anthropolog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參考書:
鍾榮富
2006 《當代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鄒嘉彥、游汝傑
2015《社會語言學教程》。第二版。台北:五南圖書。
陳培豐
2013 《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新北市:群學出版。
大衛‧客里斯托 (David Crystal)
2010[2007]《語言的秘密》(How Language Works)。臺北:貓頭鷹出版。
蓋伊‧多徹(Guy Deutscher)
2013[2010]《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換個語言,世界就不一樣?》
(Through the Language Glass: Why the World Looks Different in
Other Languages.)。臺北:貓頭鷹出版。
尼古拉斯‧埃文斯(Nicholas Evans)
2023[2022]《一詞一宇宙:瀕危語言的低吟淺唱》(Words of Wonder:
Endangered Languages and What They Tell Us) (二版)。臺北:台大出版中心。
謝承諭, 蘇席瑤
2024《語言學家看劇時在想什麼?》。臺北:麥田。
丹尼爾‧艾弗列特(Daniel Everett)
2020[2008]《別睡,這裡有蛇!:一個語言學家在亞馬遜叢林》二版。
(Don’t Sleep, There are Snakes: Life and Language in the Amazonian Jungle)。新北
市:大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