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台灣民族史

Course Name: History of Ethnos in Taiwan

修別:必

Type of Credit: Required

3.0

學分數

Credit(s)

3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從認識家鄉的民族分佈與組成現況出發,以多民族的角度來了解台灣過去的歷史發展,進而建構台灣多元民族視角的地方史,民族史,國家史。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1.瞭解認識家鄉的民族分佈與組成現況

    2.瞭解民族史的檔案與圖書資訊

    3.透過聆聽演講與學校周邊重要原住民族圖資中心及文史館校外踏查

    4.瞭解各歷史時期的原住民族歷史事件與紀念現況

    5.瞭解小說與繪本與影視媒體中的歷史事件敘寫與歷史記憶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本課程每週上課3小時,事先準備3小時.

    第一週   相見歡&課程介紹

    第二週  研究回顧(一)

                台灣史與台灣民族史

    第三週  研究回顧(二)

                研究成果介紹

    第四週  校外參訪

                台大圖書館&南天書局

    第五週  研究回顧(三)

    第六週  史學、人類學與應用史學

    第七週  第一次討論課史學與人類學

    第八週  史前到荷鄭時期的台灣原住民

    第九週  從消極到積極:

                清帝國統治下的族群關係

    第十週  第二次討論課原住民王國?

    第十一週  日本政府的民族治理與族群關係

    第十二週  事件 根據《臺灣總督府檔案》的理解

    第十三週  第三次討論課

                   轉型正義與台灣民族史

    第十四週  校慶運動會

    第十五週  分組報告(一)

    第十六週  分組報告(二)

    第十七週  課程回顧與展望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30%

    講述 Lecture

    3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20%

    其他: Others: 校外參訪+演講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本課程評分標準

    1.【個人報告1】○○○的和我們的夏日記事:2023年夏天民族三…

    第一堂課繳交

    10%

    2.【個人報告2】我的三鄉(原鄉/家鄉/)報告(5張投影片+word)

    15%

    3.【個人報告3】校外參訪和研討會心得(甲乙丙三次任擇一心得上傳)

    10%

    4.【個人書評報告4】**原民歷史事件的(紀錄片/電影/繪本/論文)評論報告

    (限跟自己報告的歷史事件有關)

    20%

    5.【分組報告】

    ABCD任擇一種再現方式) A.60分鐘歷史劇本(20幕內容劇本)(包含人物角色和心智圖)

    B.歷史事件融入社會科學領域教學教案撰寫(詳案)(含教材和教具)

    C.歷史事件史跡現場踏查小旅行設計與特色紀念品

    D.歷史事件記錄片製作

    25%

    6. 出席率和課程分組討論參與(導讀和參訪事先閱讀指定文本)

    20%

    台民史特殊規定: 必修課每堂課必點名,三次點名不到必當

    7【加分報告】

    A.自由聽演講和研討會寫心得加分

    B.訪問系友說系史

    C.自由看台灣各民族歷史劇場或記錄片心得

    D.到原民歷史事件與史蹟紀念點打卡

    E.博物館或地方文史館參訪上傳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基本參考書目:(2023年6月24日版本)

    一、工具書(含概論)

    1. 王文祥 主編《台灣手冊》(1990。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
    2. 包恒新《台灣知識辭典》(1987。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 伊能嘉矩《台灣文化志》3冊(台北:南天書局。)
    4. 李壬癸《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1997。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
    5.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上)、(下)》(1999。台北:玉山社。)
    6. 阮昌銳(編)《臺灣的原住民》(1996。台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7. 佟建寅﹝主編﹞《台灣歷史辭典》(1990:北京:群眾出版社。)
    8. 若林正丈等編《台灣百科》(1993。台北:克寧出版社。)
    9. 唐曼珍、王 宇﹝主編﹞《台灣事典》(1990。天津:南開大學。)
    10. 唐諾‧里齊著(王芝芝譯)《大家來寫口述歷史》(1997。台北:遠流出版社)
    11. 張炎憲等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台灣史料評析講座記錄(一)》(1993。台北:自立晚報。)
    12. 莊英章(主編)《台灣平埔族書目彙編》(1988。台北:中央研究院。)
    13. 黃淵泉(編)《臺灣族群研究目錄:族群臺灣》(1998。台北:國家圖書館。)
    14. 黃富三等編《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1997。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
    15. 楊碧川、石文傑《遠流活用歷史手冊》(1987。台北:遠流。)
    16.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著) 《台灣堡圖》(1996:台北:遠流。)
    17. 馬路灣主編《台灣30個都會街道圖》(1997。台北:戶外生活圖書公司。)
    18. 馬路灣主編《台灣全圖百科大事典》(1997。台北:戶外生活圖書公司。)
    19. 伊能嘉矩主編《台湾蕃政志》(1904。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産局。)

     

    .二、史觀

    1. 吳密察〈『歷史』的出現〉《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1-21。(1997。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
    2. 張隆志〈追尋失落的福爾摩莎部落─台灣平埔族研究的反思〉《台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257-272。(1997。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
    3. 詹素娟,1995,〈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以平埔研究為中心〉,《新史學》6(4)127-163。另收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臺灣史論文精選》(),頁69-102。臺北:玉山社。
    4. 詹素娟,2011,〈2010年「原住民史」研究的回顧與評析〉,發表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主辦,「2010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20111223-24日。
    5. 王雅萍〈台灣原住民族史的研究回顧〉(2005。日本研討會。
    6. 翁佳音〈被遺忘的臺灣原住民Quata (大肚番王)初考〉《臺灣風物》42:4,1992
    7. 詹素娟〈Sanasai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劉益昌等《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三、通史

    1. L. W. Davidson 著,蔡啟恒 譯《台灣之過去與現在》(1972:台北:台灣銀行研究室。)
    2. W.A.Pickering 著,吳明遠 譯《老台灣》(1959。台北:台灣銀行研究室。)
    3. 伊能嘉矩 著《台灣文化志(中譯本)》(1985。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4. 施聯朱、許良國《台灣民族歷史與文化》(1987。北京:中央民族學院。)
    5. 國立編譯館 主編《認識臺灣(歷史篇)》(1997。台北:國立編譯館。)
    6. 張勝彥等《臺灣開發史》(1999。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7. 橫《台灣通史》(1983。北京:北京商務出版社。)
    8. 陳孔立《台灣歷史故事》(1980。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9. 陳碧笙《台灣地方史》(198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0. 劉大年等《台灣歷史概述》(1956。北京:北京三聯書店。)
    11. 康培德《台灣原住民族史()政策篇》(2005。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四、族別史

    1. 王嵩山《阿里山的鄒族歷史與政治》(1990。台北:稻香出版社。)
    2. 王嵩山等《台灣原住民史:鄒族史篇》(2001。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3. 余光弘、董森永《台灣原住民史:雅美史篇》(1998。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 林修澈《台灣原住民史:賽夏族史篇》(2000。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5. 陳奇祿〈日月潭邵族調查報告〉《台大考古人類學專刊》第一期(1958。台北: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南天重印。)
    6. 陳運棟《台灣的客家人》(1989。台北:台原出版社。)
    7. 喬宗閔《台灣原住民史:魯凱族史篇》(2001。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8. 曾建次 編譯《祖靈的腳步─卑南族石生支系口傳史料》(1998。台中:晨星出版社。)
    9. 梁志輝、鍾幼蘭《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中)中台灣平埔族群史》(2001。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0. 童春發《台灣原住民史:排灣族史篇》(2001。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1. 蔡明哲《台灣原住民史:都市原住民史篇》(2001。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2. 潘大和《台灣開拓史上的功臣:平埔巴宰族滄桑史》(1998。台北:南天書局。)
    13. 鄧相揚《霧社事件》(1998。台北:玉山社。)
    14. 鄧相揚、許木柱《台灣原住民史:邵族史篇》(2000。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15. 羅香林《客家史料匯編》(1933。台北:南天書局。)
    16.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1933。台北:南天書局。)

    五、民族關係史

    1. 吳文明(主編)《台灣高山族與祖國之淵源》(1992。台北:台灣山胞文經發展協會。)
    2. 高山族史編輯組《高山族簡史》(1982。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3. 賴貫一《認識台灣族群關係》(2000。南投:謝緯紀念營地。)

    六、歷史事件

    1. 林修澈《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 南庄事件 根據《臺灣總督府檔案》的理解》(2007。南投臺灣文獻館、原民會。)
    2. 蔡中涵計畫主持,莊雅仲協同主持《原住民部落重大歷史事件 大港口事件》(2001。臺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3. 陳聰民 等編輯《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寫眞帖》(2005。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4. 林素珍、林春治、陳耀芳 著《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七腳川事件》(2005。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5. 鄧相揚著,下村作次郎、魚住悦子共譯《抗日霧社事件の歷史 日本人の大量殺害はなぜ、おこったか》(2000。大阪日本機關紙出版センタ-。
    6. 康豹《染血的山谷日治時期的噍吧哖事件》(2006。臺北三民。)
    7. 林呈蓉《牡丹社事件的眞相》(2006。臺北博揚文化。)
    8. 林修澈編著《南庄事件與日阿拐 透過文獻與追憶的認識》(2004。苗栗苗縣文化局。)
    9. 鄧相揚原著,萬仁導演,王啓讚、邱若龍攝影,邱若龍繪圖《風中緋櫻霧社事件劇本.影像書》(2004。臺北玉山社。)
    10. Kumu Tapas(姑目.荅芭絲)著《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2004。臺北翰蘆圖書。)
    11. 褚耐安《牡丹社事件之排灣女頭目》(2003。臺北麥田出版。)
    12. 戴國煇編著,魏廷朝譯《台灣霧社蜂起事件硏究與資料》(2002。臺北遠流。)
    13. Yabu Syat、許世楷、施正鋒合編《霧社事件 臺灣人的集體記憶》(2001。台北前衛出版。)
    14. 鄧相揚著,魚住悦子譯《抗日霧社事件をめぐる人 翻弄された台湾原住民の戰前.戰後》(2001。大阪市日本機關紙出版センタ-。
    15. 鄧相揚《風中緋櫻 霧社事件眞相及花岡初子的故事》(2000。臺北玉山社。)
    16. 鄧相揚《霧社事件》(1998。臺北玉山社。)
    17. 邱若龍編繪《霧社事件》(1994。臺北時報文化。)
    18. 戴寶村《帝國的入侵 牡丹社事件》(1993。臺北自立晚報。)
    19. 喜安幸夫《日本統治台灣秘史 霧社事件至抗日全貎》(1989。台北武陵。)
    20. 林淑媛《霧社事件餘辜之硏究(1895-1945)》(1992。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硏究所。)
    21. 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主辦《人類學與歷史硏究的結合 以臺灣南島民族硏究為例》(2003。臺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22. 戴國煇編著,魏廷朝翻譯《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硏究與資料》(2002。臺北國史館。)
    23. 張炎憲、高淑媛著《鹿窟事件調查硏究》(1998。臺北北縣文化。)
    24. 趙正貴《北賽夏族末代總頭目之子歐拜‧他羅('Oebay a Taro')》(2006。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七、斷代史

    1. 楊學琛《清代民族史》(1996。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
    2. 臧振華〈試論台灣史前史上的三個重要問題〉《國立考古學刊》第45期(1984。台北:台大考古人類學系。)
    3. 司馬嘯青《台灣日本總督》(2005。玉山出版社。)
    4. 司馬嘯青《台灣荷蘭總督》(2009。玉山出版社。)
    5. 馬偕〈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a〉(2007前衛出版社。)
    6. G.L. Mackay 編者 J.A. Macdonald 譯者 周學普《台灣六記》(台灣研究叢刊第69 中華書局。)

    八、如何分析史料?

    1. 王芳生《台灣史料》(19551978〕。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 (清)蔣毓英等著《台灣府誌》(三種)(1985。北京: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
    3. 邱水金、薛小梅 主編《宜蘭的古文書1-5》(1994。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宜蘭縣史館。)
    4.  

    九、歷史文學(從小說、漫畫來看歷史)

    1. 吳密察 主編《漫畫台灣史》十冊(2000。台北:聯經出版社。)
    2. 李喬《寒夜三部曲》(1980。台北:遠景。)
    3. 邱若龍《霧社事件》(1995。台北:時報。)
    4. 國島水馬 畫、戴寶溫 解說《漫畫台灣年史》(2000。台北:前衛出版社。)
    5. 鄧相揚《霧重雲深─霧社事件後,一個泰雅族家庭的故事》(1998。台北:玉山社。)

    十、教材與民族歷史教育(鄉土教育)

    1.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2003。台北:允晨)
    2. 吳密察、江文瑜《體檢國小教科書》(1996。台北:前衛)
    3. 王雅萍〈高中歷史教科書裡的原住民族:以龍騰版第一冊為例〉《原教界》1642-45
    4. 王雅萍主編《對話與改變:《部落大小聲》原住民族教育論壇》第八章:從課綱爭議看原住民族教育的困境與未來和第九章:教科書的審訂與編寫問題。台北市: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2016
    5. 宋神財《時代與遭遇:南勢溪流域泰雅落文化紀錄與研究》2013。新北市:新北市文史學會
    6. 大坪林劉氏宗親會相關網站。
    7. 夏聖禮《再見!十四張(家用版DVD2011。作者自行出版
    8. 夏聖禮《新店溪水天上來:瑠公圳新店段與大坪林圳空間歷史書寫2009。作者自行出版
    9. 趙俊祥等《平潭春秋:河左岸碧潭風情 2006。夏聖禮出版
    10. 夏聖禮《心遠地自偏:文山地區文史觀察與紀錄2005。作者自行出版
    11. 夏聖禮《百年滄桑:龜山水力發電所(DVD2005。作者自行出版
    12. 夏聖禮《世紀容顏:山坪劉氏北台歷史光影(家用版DVD)》2011。作者自行出版
    13. 夏聖禮《村光乍現:新店溪中上遊山區產業生活紀實2010。作者自行出版
    14. 夏聖禮《台北屈尺道:百年尋跡2008。作者自行出版
    15. 夏聖禮《雙城記:新店市頂城、正城里人文風情2008。作者自行出版
    16. 夏聖禮《店仔腳頂的歲月:新店十四張文化資產紀錄與研究2006。作者自行出版
    17. 夏聖禮《新桃花源記:新店溪中游山水長廊2005。作者自行出版
    18. 夏聖禮《咱兜在十四張:記大坪林劉氏家族2003。作者自行出版

    十一、國家史(東南亞的國家史)

    1. 于增河 主編《中國週邊國家概況》(1994。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2. 白石昌野 著,吳瑞雲、田川雅子 譯《東亞國家與社會(5)-越南:革命與建設之間》(1992。台北:月旦出版社。)
    3. 李威宜 著《新加坡華人游移變異的我群觀:語群、國家社群與族群》(1998。新竹:清華社人所碩士論文。)
    4. 李炯才(編)《印尼-神話與現實》(1983。台北:遠景。)
    5. 李炯才《追尋自己的國家》(1989。台北:遠流。)
    6. 姚楠(主編)《東南亞歷史事典》(1995。上海:上海辭書。)
    7. 蔡百詮《印尼簡史》(1996。台北:萬全出版社。)

    十二、影像

    1李彥旻導演《鹿野忠雄Kano Tadao -縱橫山林間》。50分鐘(單片裝)台北:國史館

    2.高一生-鄒族名為UyonguYatauyungana(吾雍.雅達烏猶卡那),日文名矢多一生。伊能嘉距、馬偕。公視台灣百年人物誌2003

    3.魏德聖導演《賽德克巴萊-賽德克語:Seediq Bale。賽德克‧巴萊 (+) 平裝版套裝 DVD》台北市:得利影視

    5.馬偕《From Far Formosa》有(台灣遙寄、台灣六記、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等三種譯本。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Yes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