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大眾文化論

Course Name: An Introduction to Popular Culture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2.0

學分數

Credit(s)

50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以Dominic Strinati所著的《概述通俗文化理論》(2009)一書為主,介紹齊美爾、法蘭克福學派、結構與後結構主義、符號學等各體系的大眾文化理論。

藉此讓學生理解不同的時代、不同社會背景與不同的角度,所謂的「大眾文化」是如何被定位、認識與分析。

各理論的講述中,亦會加入具體的大眾文化分析例,例如大眾小說、漫畫、流行時尚、音樂等,讓同學們不會感到太過艱澀。

**本課程開放大四同學加簽,以教室坐滿為原則**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大眾文化在台灣的社會學中被視作一個對象、納入研究範疇,是近期的事。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大眾文化卻具備了各種不同的作用與意義。

    本課程目標即在於能透過課程的安排,讓同學們理解大眾文化在社會學中的位置與論述脈絡,並更進一步理解文化研究的方法與思考體系。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第1週 概論

    第2週 古典理論:馬克思的大眾文化、齊美爾的流行文化論(大都會、美學、性別、金錢)

    第3-6週 法蘭克福派

    分析主題 大量生產的大眾文化=低俗?

    第7-10週 結構與後結構主義:李維史陀、波爾迪厄

    分析主題 漫畫的社會位置的變化

    第11-14週 符號學與讀者反應理論

    分析主題 大眾小說與類型小說

    第15週 性別

    分析主題 羅曼史、言情小說與BL小說/漫畫

    第16週 期末考

    **教學進度會依上課情況而有調整**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90%

    講述 Lecture

    1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平時成績(30%,含出席率與報告):

    **上課不定時抽點,一次不到扣3-5分不等(10%)。

    【期末報告】(20%)

    1、繳交時間:期末考當天,考試結束後,連同考卷一起交給監考助教,限交紙本,逾時不收。

    2、形式,1000-1500字

    3、主題:擇一大眾文化的媒介或文本,以本學期所習得的大眾文化論的觀點,進行分析。

     

    期末考成績(70%)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參考書目 Textbook & references (為維護智慧財產權,請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教材:

    Dominic Strinati,《概述通俗文化理論》,臺北縣永和市 : 韋伯文化, 2009。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 》,臺北市 : 巨流, 2003。

     

    參考用書:

    Georg Simmel,《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台北:聯經,2001。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台北:巨流,2001。

    約翰⋅菲斯克(John Fiske)著; 陳正國譯,《瞭解庶民文化》,台北市 : 萬象, 1993。

    Edwards, Tim,《文化理論 : 古典與當代》,新北市 : 韋伯文化國際, 2011。

    柯林‧坎貝爾(Colin Campell), 《浪漫倫理與現代消費主義精神》,台北:五南,2016。

    羅蘭.巴特,《神話學》,台北:麥田,2019。

    羅蘭巴特,《符號的想像: 巴特評論集》,台北:桂冠,2008。

    **延伸閱讀將於課堂中不時公佈。

     

    參考相關創作作品

    萩尾望都,《天使心(トーマの心臓)》,台北:尖端。

    明毓屏,《高雄故事.東京再見 壹~肆》,台北:蓋亞,2010。

    黃佳莉,《守護‧靈touch》,台北:東京,2010。

    AKRU,《北城百畫帖》,台北:蓋亞,2010。

    林莉菁,《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 Ⅰ 縫上新舌頭》,台北:無限出版,2012。

    林莉菁,《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 Ⅱ 惡夢醒來》,台北:無限出版,2012。

    陳中寧,《台北高校物語》,台北:前衛,2013。

    簡嘉誠,《時空鐵道之旅》,台北:蓋亞,2013。

    《CCC創作集》VOL.1~,台北:蓋亞。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1、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分辨有用的論點和「Bullshit」?https://hk.thenewslens.com/article/72677
    2、從英美以及韓國文創產業來看,台灣還只是停留在「用文化做生意」?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5943
    3、是大眾的記憶場域,還是高級文化的殿堂?--從國家漫畫博物館談起( 李衣雲:《藝術家》2018年10月號521期)(非全文連結:http://www.artist-magazine.com/edcontent_d.php?lang=tw&tb=8&cid=786&id=5718)
    4 李衣雲,〈認識世界方式的轉折──重讀法蘭克福學派的意義〉。「歷史學柑仔店」
    https://kamatiam.org/%e8%aa%8d%e8%ad%98%e4%b8%96%e7%95%8c%e6%96%b9%e5%bc%8f%e7%9a%84%e8%bd%89%e6%8a%98%e9%87%8d%e8%ae%80%e6%b3%95%e8%98%ad%e5%85%8b%e7%a6%8f%e5%ad%b8%e6%b4%be%e7%9a%84%e6%84%8f%e7%be%a9/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No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