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華語文教師不僅須具備跨文化教學素養,面對高齡化的教育現場也需具備跨世代的教學能力,尤其面對高異質性的華語課堂,如何應用既有的教材資源針對跨文化跨世代的學習者編輯適切的教材,亦是重要的專業知能,本課程包含跨文化代間教材編輯的相關理論以及跨文化代間練習活動的編輯試作,建議已具備華語文教學經驗或對教材編輯有興趣者修讀。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目標在培養跨文化跨世代的華語文教材的編輯與研究素養,將透過理論講授、論文研討、教材分析、專家演講以及小組課堂實作等方式培養相關知能,課程修畢後,應能對跨文化跨世代的華語教學場域具備敏感度,能夠深究相關理論並應用知識編制代間華語教材並進行練習活動的評估與優化。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週次 |
課程主題 |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
教學活動與作業 |
1 9/11 |
課程概述 |
課程大綱與講義 |
課堂討論 課後反思 |
2 9/18 |
相關理論 |
(緒論-Ch2)黃雅英(2024)。華語文跨文化代間課程設計與研究。台北:新學林。 |
課堂討論 課後反思 |
3 9/25 |
研究範例 |
王立心、彭致翎(2013)。化結為解──跨文化理解的教科書建構。載於甄曉蘭(主編),和平教育理念與實踐(頁 127-143)。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預覽演講資料:Byram, M. (2021).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Revisited (2nd ed.). Multilingual Matters. |
閱讀下週講者之著作並準備一個問題 |
4 10/2 |
教材編輯與研究參考工具 |
講題:Critical cultural awareness in language teaching 線上演講: Prof. Dr. Michael Byram Professor Emeritus University of Durham |
課堂討論 |
5 10/9 |
華語代間課程類型與教學素養 |
內容:華語文跨文化代間課程的類型與教材 指定閱讀: (Ch8)黃雅英(2024)。華語文跨文化代間課程設計與研究。台北:新學林。 |
課堂討論 |
6 10/16 |
華語代間教材編輯與設計(I) |
內容:華語文跨文化代間練習設計I(教案草稿與練習設計) 指定閱讀: (Ch9)黃雅英(2024)。華語文跨文化代間課程設計與研究。台北:新學林。 |
課堂討論與實作 |
7 10/23 |
華語代間教材試用與修正(I) |
欲參與實體觀課之同學請預留當週10/25(五)上午9:00-12:00之時間(因教室與車位空間有限,每次限3名同學觀課) |
試教與分析 |
8 10/30 |
華語代間教材分析與反思(I) |
內容:華語文跨文化代間練習優化與反思I 根據授課教師提供之教學畫面與使用者之回饋進行練習設計之討論與反思 |
課堂討論與實作 |
9 11/6 |
華語代間教材編輯與設計(II) |
內容:華語文跨文化代間練習設計II(教案草稿與練習設計) 指定閱讀: (Ch9)黃雅英(2024)。華語文跨文化代間課程設計與研究。台北:新學林。 |
課堂報告 |
10 11/13 |
華語代間教材試用與修正(II) |
欲參與實體觀課之同學請預留當週11/15(五)上午9:00-12:00之時間(因教室與車位空間有限,每次實體觀課限3名同學) |
課堂討論與實作 |
11 11/20 |
華語代間教材分析與反思(II) |
內容:華語文跨文化代間練習優化與反思II 根據授課教師提供之教學畫面與使用者之回饋進行練習設計之討論與反思 |
課堂報告 |
12 11/27 |
教材編輯與研究參考工具 |
內容:華語文成人教材評估工具與研究 指定閱讀:蔡喬育、陳瑛琦(2014)。數位成人華語教材評估指標建構之研究。華語文教學研究,11(2),87-125。 |
課堂討論與實作 |
13 12/4 |
華語代間教材評鑑與優化 |
教材評鑑與優化:教材評估工具與追蹤評量 |
課堂討論與實作 |
14 12/11 |
期末報告題目 |
|
期末報告 |
15 12/18 |
期末報告題目 |
期末報告題目(線上) |
期末報告 |
16 12/25 |
期末報告大綱 |
期末報告大綱(線上) |
期末報告 |
17 1/1 |
自主總整學習 |
元旦放假 |
自主總整學習 |
18 1/8 |
自主總整學習 |
自主總整學習 |
自主總整學習 |
期末報告30% 課堂參與30% 同儕互評20% 實作評量20%
書名 Book Title | 作者 Author | 出版年 Publish Year | 出版者 Publisher | ISBN | 館藏來源* | 備註 N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