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華語語系文化專題

Course Name: Special Topics in Sinophone Cultures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2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本課程旨在向學生介紹華語語系文化的核心概念、理論辯論與重要議題。在全球華語的浪潮下,華語語系文化之核心概念為思辨華語文化多元性與異質性之方式,亦可為跨領域的研究和思考取徑。本課程將帶領學生聚焦於華語語系文化的相關理論框架,通過華語語系電影與影像文本,思考跨地域華語語系文化生產的多重面向,包括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離散華人、北美華人、跨國華語文化與全球化及在地化語境之互動、華語語系文化的混雜性與異質性、主體性之重構、身份認同之形塑等議題,瞭解華語語系文化知識體系的主要思想脈絡及其辯論,進而培養未來華語文教學者所需要具備的全球華語文化思維及涵養,並開拓華語文教學者跨地域的國際視野。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本課程具以下課程學習目標:

    1. 學習華語語系文化的核心概念、理論框架和重要議題
    2. 掌握華語語系文化之多元性與異質性
    3. 聚焦於跨地域華語語系文化生產之多重面向,並理解其於全球化及在地化語境中的互動關係
    4. 對於主體性之重構與身份認同之形塑等議題具思考能力
    5. 培養全球華語文化思維及涵養,開拓跨地域國際視野,為教學提供更廣闊之視角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週次

    Week

    課程主題

    Topic

    課程內容與指定閱讀

    Content and Reading Assignment

    教學活動與作業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Homework

    學習投入時間

    Student workload expectation

    課堂講授

    In-class Hours

    課程前後

    Outside-of-class Hours

    1

    課程簡介

    導論

    華語語系文化專題:課程總論

    • 課程指定書目簡介

    • 課程進行與評量方式說明

    * 各週課程內容、閱讀範圍和電影文本將視課堂實際情況再行調整

     

    講述、討論

    3

    5

    2

    華語語系文化理論

    華語語系文化的核心概念、理論辯論與重要議題

    閱讀範圍:

    • 《華語語系十講》選讀
    • 《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選讀
    • 《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選讀
    • 《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選讀
    • 《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選讀

    講述、討論

    3

    5

    3

    新加坡華語語系文化 I

    新加坡華語語系文化 I

    閱讀範圍:

    • 電影文本《爸媽不在家
    • 閱讀範圍:〈「只有資本主義在家?」:從《爸媽不在家》看新加坡電影之文化生產實踐與全球城市的生命治理〉

    講述、討論、報告

    3

    5

    4

    新加坡華語語系文化 II

    新加坡華語語系文化 II

    閱讀範圍:

    • 〈華語語系‧南洋——多元文化和語言〉
    • 〈華語語系研究:海外華人與離散華人研究之反思〉

    講述、討論、報告

    3

    5

    5

    國定假日

    國定假日停課一次

    自主學習

     

    5

    6

    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化 I

    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化 I

    閱讀範圍:

    • 電影文本《初戀紅豆冰
    •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選讀

    講述、討論、報告

    3

    5

    7

    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化 II

    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化 II

    閱讀範圍:

    • 《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選讀
    •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選讀
    • 《歸屬之儀: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群的記憶、現代性與身分認同》選讀
    • 《重繪華語語系版圖:冷戰前後新馬華語電影的文化生產》選讀

    講述、討論、報告

    3

    5

    8

    緬甸離散華人文化

    緬甸離散華人文化

    閱讀範圍:

    • 電影文本《華新街記事》
    • 〈少無可歸:數位寫實主義、流行歌曲與趙德胤的「歸鄉三部曲」〉
    講述、討論、報告

    3

    5

    9

    期中提案

    期末報告初步提案與討論

    報告、討論

    3

    5

    10

    香港文化與身份認同 I

    香港文化與身份認同 I

    閱讀範圍:

    • 電影文本《歲月神偷
    • 國族、殖民與本土——香港六〇年代文學與電影中的香港身分

     

    講述、討論、報告

    3

    5

    11

    香港文化與身份認同 II

    香港文化與身份認同 II

    閱讀範圍:

    • 〈香港本土意識的前世今生〉
    • 回顧香港的回歸

    講述、討論、報告

    3

    5

    12

    彈性補充教學週 I

     調課至 11/2 文化走讀

    參訪、討論、報告

    3

    5

    13

    北美華人移民與文化 I

    北美華人移民與文化 I

    閱讀範圍:

    • 電影文本《推手》
    • 全球化與族裔化〉,《視覺與認同》選讀

    講述、討論、報告

    3

    5

    14

    北美華人移民與文化 II

    北美華人移民與文化 II

    閱讀範圍:

    • 《美國華人史: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一百五十年華人史詩》選讀

    講述、討論、報告

    3

    5

    15

    期末總結

    華語語系文化專題:

    期末總結與反思

    閱讀範圍:

    • 〈華語語系的前沿地帶——幾個台灣文學的案例〉
    講述、討論、報告

    3

    5

    16

    期末發表

    期末小型模擬研討會 I

    報告、討論

    3

    5

    17

    期末發表

    期末小型模擬研討會 II

     報告、討論

    3

    5

    18

    彈性補充教學週 II

    期末報告撰寫與繳交

    期末報告撰寫與繳交

    3

    5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4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2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 平時課堂參與和討論(含出席):30 %
    2. 平時報告:30 %
    3. 期末報告:40 %

    * 本課程相當著重每週課堂的參與和討論,課堂上鼓勵同學多多發言,激盪思考。課程進行方式與評量項目將於開學第一週課堂上詳細說明。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指定/參考書目:

    1. 《華語語系十講》,李育霖編,聯經,2020。
    2. 《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史書美,聯經,2013。
    3. 《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史書美,聯經,2017。
    4. 《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王德威,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
    5. 《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王德威、高嘉謙、胡金倫編,聯經,2016。
    6. 《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張錦忠、黃錦樹、高嘉謙編,時報,2022。
    7.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許維賢,聯經,2018。
    8. 《重繪華語語系版圖:冷戰前後新馬華語電影的文化生產》,許維賢,香港大學出版社,2019。
    9. 〈華語語系‧南洋——多元文化和語言〉,陳榮強,收錄於《華語語系十講》,李育霖編,聯經,2020。
    10. 〈華語語系研究:海外華人與離散華人研究之反思〉,陳榮強,《中國現代文學》,2012。
    11. 《歸屬之儀: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群的記憶、現代性與身分認同》,白瑨(Jean DeBernardi),徐雨村譯,左岸文化,2023。
    12. 〈少無可歸:數位寫實主義、流行歌曲與趙德胤的「歸鄉三部曲」〉,王萬睿,《中外文學》,2017。
    13. 國族、殖民與本土——香港六〇年代文學與電影中的香港身分〉,黃淑嫻,收錄於《華語語系十講》,李育霖編,聯經,2020。
    14. 回顧香港的回歸〉,羅鵬,收錄於《華語語系十講》,李育霖編,聯經,2020。
    15. 〈華語語系的前沿地帶——幾個台灣文學的案例〉,李育霖,收錄於《華語語系十講》,李育霖編,聯經,2020。
    16. 〈香港本土意識的前世今生〉,羅永生,《思想》,2014。
    17. 《美國華人史: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一百五十年華人史詩》,張純如,陳榮彬譯,遠足文化,2018。
    18.  Shih, Shu-mei, ed. 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3.
    19.  Shih, Shu-mei. "The concept of the Sinophone." pmla 126.3 (2011): 709-718.
    20.  Chiang, Howard, and Ari Larissa Heinrich, eds. Queer Sinophone Cultures. Routledge, 2013.
    21.  Yue, Audrey, and Olivia Khoo, eds. Sinophone Cinemas. Springer, 2014.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書名 Book Title 作者 Author 出版年 Publish Year 出版者 Publisher ISBN 館藏來源* 備註 Note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