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在工業化與資本主義發展後,在各時代形成了不同的主流媒介,例如紙張印刷(報紙、小說、漫畫等)、電報電話、電影、唱片、電視、錄影帶、網路等,進而形成不同的大眾文化形式。
本課程即以各時期的主流媒體文化為主題,來探究近代至後現代以來,大眾文化的歷史變化。
能力項目說明
本課程主要的目的,即在於探討在台灣社會中的大眾文化,一方面著重抽象的理論,一方面也對照社會與文化之間的互動關係。目標在於使學生能藉由大眾文化,理解台灣社會文化的歷史變化,學會重視並分析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同時省思本身與四周對此日常生活中重要對象的反應之間的交互關係(衝突、妥協、一致、矛盾)。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印刷
交通
歌曲
消費
飲食
戲曲到電影
電視(有線電視,錄影帶)
鄉土文學論戰
課堂表現與作業50%
期末報告50%
李衣雲,《邊緣的自由人》(台北:游擊文化,2019)。
李衣雲,《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漫畫的文化研究》(台北:稻鄉,2012)。
邱家宜,《戰後初期的台灣報人:吳濁流、李萬居、雷震、曾虛白》(玉山社 :2020)
吉見俊哉,《媒介文化論 : 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臺北市 : 群學,2009)。
尼可拉斯.卡爾達拉斯 ,《關掉螢幕,拯救青春期大腦:頂尖成癮專家揭發數位科技破壞大腦功能的恐怖真相》(台北:木馬文化,2019)
李玲,<近代報紙雜誌二種概念的起源>。
理論:
麥克魯漢,《古騰堡星系:活版印刷人的造成》(台北:貓頭鷹,2008)。
John Urry《消費場所》(台北:書林,2013)
John Urry《觀光客的凝視》(台北:書林,2007)
吉見俊哉《 博覽會的政治學》(台北:群學,2010)
吉見俊哉,《聲的資本主義 : 電話.Radio.留聲機的社會史》(新北市 : 群學,2013)。
柯林‧坎貝爾 ,《浪漫倫理與現代消費主義精神》(台北:五南,2016)。
韋柏倫《有閒階級論》(台北:左岸文化, 2007 )
Pasi Falk & Colin Canpbell, 《血拼經驗》(台北:弘智,2003)
Mike Featherstone《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韋伯,2009)
Matt Hills,《探究迷文化》(台北:韋伯,2009)。
約翰.伯格 《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2010)
Tim Dent, 《物質文化》(台北:書林,2009)
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