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of Credit: Elective
Credit(s)
Number of Students
本課程從對「近代意義下的憲法」認識著手,使修習者瞭解「立憲主義」的要件及其思想源流。進而探究國憲政史的發展及其意義,並檢視台灣民主憲政發展的歷史意義。
能力項目說明
一、對「立憲主義」要件的理解。(文獻解讀與討論)
二、對「立憲主義」要件思想源流的認識。(文獻解讀與討論)
三、認識立憲民主與古典民主的異同。(專題報告)
四、具備解讀憲政史料意涵的能力。(文獻解讀與討論)
五、瞭解民國憲政史發展的歷程。(研究報告撰寫)
六、理解台灣民主憲政發展的軌跡及其意義。(研究報告撰寫)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
---|---|---|
第一週 課程介紹與要求說明
第二週 近代立憲主義的要件及其內涵 (許志雄,《憲法基礎理論》第一篇)
第三週 近代思潮的發展與衝突(一)(D. Thomson, Europe since Napoleon )
第四週 近代思潮的發展與衝突(二)(D. Thomson, Europe since Napoleon )
第五週 從霍布斯到洛克(F.Baumer, Modern European thought :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ideas, 1600-1950)
第六週 洛克(一)(《政府論兩講》)
第七週 洛克(二)(《政府論兩講》)
第八週 孟德斯鳩(一)(《法意》)
第九週 孟德斯鳩(二)(《法意》)
第十週 權力分立與民主政府體制(許志雄,《憲法基礎理論》第四篇)
第十一週 民國憲政發展史(一)(薛化元,〈從民國建立到民國憲政──中國憲政發展的考察(1912-1949)〉)
第十二週民國憲政發展史(二)(薛化元,〈從民國建立到民國憲政──中國憲政發展的考察(1912-1949)〉)
第十三週 中華民國憲法的基本原理與結構(薛化元,《民主憲政與民族主義的辯證發展》)
第十四週 非常體制的形成與發展(薛化元等,《戰後台灣人權發展史》第一章)
第十五週 從威權體制往民主憲政移行(薛化元等,《戰後台灣人權發展史》第一章)
第十六週 期末報告討論
第十七週 自主學習
第十八週自主學習
期末報告70分
上課表現30分
許志雄,《憲法基礎理論》,稻鄉總經銷,1992
薛化元,《民主憲政與民族主義的辯證發展》,稻鄉,1993
薛化元等,《戰後台灣人權發展史》,自由思想基金會,2015
許志雄、薛化元主編,《中華民國憲法七十年》,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7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