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 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 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 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17+1週 17+1 weeks
第 18 週 Week 18
完成指定課後作業或作品 Completion of designated after-course assignment or work
1. 02/15課程導論與史料介紹(網路與資料庫)
課程導論:台灣近代史與世界/東亞史、日本帝國史、近代中國史的關聯與比較
史料介紹:日本公文書館亞細亞歷史資料中心、日本國會圖書館數位資料庫、日治圖書全文資料庫、日治期刊全文資料庫、總督府公文類纂資料庫(臺灣總督府檔案專題研究)、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民報資料庫、大阪朝日新聞台灣版(1932-)、臺灣法實證日治時期資料庫、日本時代台灣經濟統計文獻目錄
2. 02/22 殖民史研究與殖民現代性概念
川島真,〈殖民地近代性」特集解說〉,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 《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2004,頁65-70。
並木真人,〈朝鮮的「殖民地近代性」、「殖民地公共性」和對日協力:殖民地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之前置性考察〉,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 《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頁71-112。
松本武祝,〈有關朝鮮「殖民地近代性」論點之整理與重建〉,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 《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頁113-132。
駒込武,〈臺灣的「殖民地近代性〉,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 《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2004,頁161-170。
3. 03/01 臺灣史學史與方法論反思
張隆志,〈後殖民觀點與臺灣史研究:關於臺灣本土史學的方法論反思〉,收入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頁359-383
張隆志,〈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 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 《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4,頁133-160。
張隆志,〈當代臺灣史學史論綱〉,《臺灣史研究》16:4(2009.12),頁161-184。
若林正丈,〈在諸帝國周緣活下去-臺灣史中的「邊境動力」與地域主體性〉,《師大臺灣史學報》9期(2016-12):3-52。
4. 3/08 武裝抗日運動的鎮壓與近代統治理性
翁佳音2007《台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板橋:稻香出版社2007[1986]。
陳怡宏2006〈邁向土匪之路1895-1901年間北宜古道與「土匪」興起關係〉,《宜蘭文獻雜誌》(75-76)(2006.06):202-246。
林文凱2019〈清代到日治時代臺灣統治理性的演變:以生命刑為中心的地方法律社會史考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0本第2分(2019-06):317-365。
5. 3/15臺灣的抗日運動史研究
若林正丈,《台灣抗日運動史硏究》,台北市:播種者 台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硏讀會譯,2007。選讀頁1-250, 421-442。
若林正丈演講,吳佳鴻整理,〈殖民帝國下臺灣民權運動的歷史意義:一個歷史社會學視野下的解釋:「王詩琅臺灣研究講座」若林正丈教授演講〉,《臺大文學院臺灣研究中心電子報》,http://ts.ntu.edu.tw/e_paper/e_paper_c.php?SID=480
小熊英二,〈「異身同體」之夢: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薛化元編,《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台北:臺灣大學出版),頁275-336。
6. 3/22臺灣的政治與文化民族主義
吳叡人,〈台灣非是台灣人的台灣不可:反殖民鬥爭與台灣人民族國家論述,1919-1931〉,收於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條》,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2001,頁43-110。
吳叡人,〈福爾摩沙意識形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7-1937〉,《新史學》17(2)(2006年6月),頁127-218。
吳密察,〈「台灣文化」的歷史建構:一個初步的試論〉,《臺灣國際研究季刊》 10:3(2014),頁1-22。
(參考)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台北:遠流出版社,2009。
7. 3/29臺灣的左右派社會史論戰
陳芳明,〈「中國改造論」:論戰與20 年代臺灣左翼思想的傳播〉,收於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編,《第六屆「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文化與臺灣文化──延續與斷裂》(臺北:該院,2005),頁183-201。
吳叡人,〈誰是「台灣民族」?連溫卿與臺共的臺灣解放論與臺灣民族形成論之比較〉,陳慈玉主編,《地方菁英與台灣農民運動》,臺北:中研院臺史所,2008,頁199-229。
邱士杰,〈從〈黎明期的臺灣〉走向「中國改造論」:由許乃昌的思想經歷看兩岸變革運動與論爭(1923-1927)〉,《史繹》35(2007 年11 月),頁69-140。
林文凱,〈認識與想像臺灣的社會經濟史:1920-30年代臺灣社會史論爭意義之重探〉,《臺灣史研究》21(2) (2014.06):69-110。
8. 4/5 清明節放假
9. 4/12日本帝國的殖民地文化統合
駒込武2017《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序章〉〈第一章 臺灣:1910前後—自中華帝國脫離〉、〈第三章 臺灣:1910年代—歧視的重層構造〉、〈結論〉,頁1-80, 135-199, 387-420。
(參考)陳培豐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王興安, 鳳氣至純平編譯,,台北市:麥田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
10. 4/19日本帝國的蕃地統治與文化統合
陳偉智,〈自然史、人類學與台灣近代「種族」知識的建構:一個全球概念的地方歷史分析〉,《臺灣史研究》第16卷第4期,2009.12,頁1-35。
松田京子2019《帝國的思考:日本帝國對臺灣原住民的知識支配》台北:衛城文化。〈第一章〉~〈第七章〉、〈終章〉,頁1-242、337-345。
(參考)陳偉智,《伊能嘉矩 : 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臺北:臺大出版社,2014。
11. 4/26 日本帝國的蕃地統治與行政統合
松岡格2018《「蕃地」統治與「山地」行政 : 臺灣原住民族社會的地方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8。〈序章〉、〈第一部〉(第一章~第三章),頁 1-203。
P. Barclay 2020《帝國棄民:日本在台灣番界內的統治》,臺北:台大出版中心出版,陳偉智導讀與〈緒論〉,頁1-109。
12. 5/03日治時代臺灣的醫療史
范燕秋,《疫病、醫學與殖民現代性:日治臺灣醫學史》,臺北:稻鄉,2010。
(參考)劉士永,〈「清潔」、「衛生」與「保健」: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公共衛生觀念之轉變〉,《臺灣史研究》8:1(2001.10),頁41-88。
13. 5/10臺灣的戰時殖民統治
近藤正己,《總力戰與臺灣:日本殖民地的崩潰》上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參考)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硏究 》,臺北:稻鄉出版社,1996。
(參考)吳文星 ,〈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下)〉,《臺灣風物》37(1):1‐31;《臺灣風物》37(4)(1987):53‐86。
(參考)王世慶,〈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29(4)(1991.12):5‐63。
(參考)宮崎聖子,《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9。
14. 5/17 日治時代臺灣的殖民治理與社會統合
梁秋虹,〈以暴力團體之名:一九二〇年代台灣無賴漢三級制的歷史系譜〉,《日本統治下的底層社會:台灣與朝鮮》,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大友昌子,〈「文化政治」和殖民地社會事業的「近代化」政策〉,薛化元編,《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337-370。
大友昌子,〈1921-1933年臺灣殖民地社會事業的二重構造與貧民救助事業的擴大〉,薛化元編,《近代化與殖民: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台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頁371-472。
(參考)梁秋虹,〈女性史的三種讀法:從洪郁如《近代台灣女性史:日治時期新女性的誕生》讀起〉,《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41(2017-12):147-169
(參考)陳姃湲編,《看不見的殖民邊緣:日治台灣邊緣史讀本》,台北:玉山社,2012。
15. 5/24日治時代臺灣的文學運動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選讀頁1-142。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冊。臺北:聯經,2011。選讀一~八章,頁5-208。
16. 5/31臺灣民俗調查
三尾裕子,〈以殖民統治下的「灰色地帶」做為異質化之談論的可能性--以「民俗臺灣」為例〉,《臺灣文獻》55:3(2004.09),頁25-61。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2006.11),頁33-58。
吳密察,〈《民俗台灣》發刊的時代背景及其性質〉,吳密察等著,《帝國裡的「地方文化」》,台北:播種者,2008,頁49-81。
王韶君,〈民俗作為民族共榮的途徑-以民俗臺灣1943-45為中心〉,《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集刊》1(2012.07)頁161-175。
張修慎,〈1940年代台灣「鄉土意識」的底端-從「鄉土文學論爭」到『民俗台灣』的討論〉,《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0(3)(2014秋季):45-74
(參考)林莊生,〈《民俗台灣》與金關丈夫:五十年後的讀感〉,《臺灣風物》45:1(1995),頁33-61。
(參考)祖運輝,〈For Science, Co-Prosperity, and Love:The Re-imagination of Taiwanese Folklore and Japan's Greater East Asia War〉,收錄於Akitoshi Shimizu and Jan van Bremen 編,Wartime Japanese anthropolog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Osaka, Japan :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2003.
17. 6/08 彈性上課週 期末報告線上討論
18. 6/15 彈性上課週 期末報告線上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