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大綱 Syllabus

科目名稱:台灣政治經濟發展與美國政策

Course Name: Taiwan's Polit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s and the US Policy

修別:選

Type of Credit: Elective

3.0

學分數

Credit(s)

15

預收人數

Number of Students

課程資料Course Details

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

 

240809修改:「每周課程進度」

 

1. 本課程的目的是以史料等來探討戰後台灣政治經濟發展與冷戰的互動(1945年至1970年代後期),著重美國冷戰時期對台政策。

(1) 主要

一,分析美國冷戰政策、對台灣政策、對中國政策如何影響以及牽動戰後台灣政治經濟歷史上的重要議題,

二,美台關係也是以冷戰當媒介作用的雙邊關係,受冷戰限制,甚或受惠,本課程將分析戰後美台關係在冷戰架構下,如何展開合作、緊張、對立演變的歷史過程。同時注意到美台關係的雙向作用。

(2) 主要課堂題目

・冷戰初期的美國對台、中政策與台灣的定位

・兩次台海危機、美國、台灣海峽之「現狀固定化」

・台灣政治自由化與雷震案

・台灣經濟起飛與1960年代初「經濟改革

196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與美國、中華民國雙邊關係

1962年反攻大陸計劃與美中台三角關係

・1960年代中期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與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定位

美中關係正常化與中華民國在台灣

美中邦交、台灣關係法與台灣的重新定位

 

2. 本課程分為教師授課、同學報告相關檔案等的形式。

(1) 講授

每堂分發講義,依講義進行授課、討論。

(2) 同學報告

同學在學期中輪流負責報告一兩次,之後對內容進行深入討論。

本課程重視同學解讀檔案,同學準備上課及報告時請注意以下幾點:

考察檔案裏提示的意見、分析、決策等如何影響到實際的政策以及後果

理解授課老師選定該檔案的理由

・注意到與其他相關檔案的關聯

 

核心能力分析圖 Core Competence Analysis Chart

能力項目說明


    課程目標與學習成效Course Objectives & Learning Outcomes

    培養;

    1. 分析決策過程等的能力。

    2. 解讀原始史料(一手檔案)能力

     

    理解;

    透過分析原始史料探討台美關係之演變的歷史過程以及戰後台灣政經發展的關聯。

     

    每周課程進度與作業要求 Course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學週次Course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週次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Week 彈性補充教學類別Flexible Supplemental Instruction Type

     

    *依實際狀況適時調整教學進度等。

     

    <1> 9月9日     〔上課前後學習投入時間:〔0+3〕〕

    1. 課程導覽,報告/作業說明

    2. 緒論:戰後台灣史與冷戰史的交錯

     

    <2> 9月16日    〔上課前後學習投入時間:〔3+3〕〕

    國共內戰到韓戰〔課程內容關鍵詞:中國內戰與美國構想,二二八事件,NSC 37 series,NSC-68和圍堵政策,「韓戰救台灣?」〕

    指定閱讀:講義

     

    <3> 9月23日    〔3+3〕

    美國冷戰政策與台灣的定位

    〔韓戰與美國對台政策的轉變,台北和約與台灣的地位,艾森豪政權之冷戰政策及台灣政策,NSC146/2,NSC166/1〕

    指定閱讀:講義

     

    <4> 9月30日    〔3+3〕

    台灣海峽「現狀固定」架構的胎動 1

    〔第一次台海危機,NSC5503,US-ROC共同防禦條約,換文〕

    指定閱讀:講義

     

    <5> 10月7日    〔3+3〕

    台灣海峽「現狀固定」架構的胎動 2

    〔第二次台海危機,中美大使級會談,杜勒斯・蔣介石聯合公報,「實際上的停戰」〕

    指定閱讀:講義

     

    <6> 10月14日    〔3+3〕

    「自由中國」與雷震案

    〔「自由中國」,《自由中國》雜誌,台灣政治自由化,美國「兩個中國」論,國民黨政府還是在台灣的政府?〕

    指定閱讀:講義

     

    <7> 10月21日    〔3+3〕

    作為「自由中國」的「經濟改革」

    〔作為政治經濟戰爭的冷戰,美援,美援會,進口替代政策與國營・黨營的壟斷,與中國大陸對照的經濟發展,「經濟改革」與反攻大陸〕

    指定閱讀:講義

     

    <8> 10月28日    〔3+3〕

    中華民國的外部正統性與聯合國中國代表權,1961年

    〔196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for the conservation of what it has on Formosa”,葉公超〕

    指定閱讀:講義

     

    <9> 11月4日    〔3+3〕

    期中作業

     

    <10> 11月11日    〔3+3〕

    台灣海峽「現狀固定」架構的確立

    〔1962年反攻大陸計畫,美中關係〕

    指定閱讀:講義

     

    <11> 11月18日    〔3+3〕

    中華民國的外部正統性與聯合國中國代表權,1960年代中期 1

    〔詹森政權嘗試中國政策的修改〕

    指定閱讀:講義

     

    <12> 11月25日    〔3+3〕

    中華民國的外部正統性與聯合國中國代表權,1960年代中期 2

    〔「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維持」中華民國席位,1965年和1967年反攻大陸計畫〕

    指定閱讀:講義

     

    <13> 12月2日    〔3+3〕

    中華民國外交的另一面,1960年代

    〔中法斷交,越戰和援越,「正統中國」,作為一個「普通」西方集團國家的中華民國〕

    指定閱讀:講義

     

    <14> 12月9日    〔3+3〕

    美中正常化與台灣定位 1

    〔美中正常化,上海公報,「台灣問題」〕

    指定閱讀:講義

     

    <15> 12月16日    〔3+3〕

    美中正常化與台灣定位 2

    〔「日本模式」,建交公報,八一七公報〕

    指定閱讀:講義

     

    <16> 12月23日    〔3+3〕

    美中正常化與台灣定位 3

    〔售台武器,「民主化」,「共同價值」〕

    指定閱讀:講義

     

    <17> 12月30日    〔3+3〕

    總結

     

    <18> 1月6日

    上課進度調整日

     

    授課方式Teaching Approach

    60%

    講述 Lecture

    40%

    討論 Discussion

    0%

    小組活動 Group activity

    0%

    數位學習 E-learning

    0%

    其他: Others:

    評量工具與策略、評分標準成效Evaluation Criteria

    1.成績評定:平時成績(出席、書面/口頭報告、課堂表現)60%,期中作業10%,期末報告(需論文格式)30%。

    書面/口頭報告、課堂表現、期中作業標準:是否 (1)抓到論點及重點,(2)有完整性,(3)提出好的問題/意見。

    期末報告標準:是否 (1)合乎題目,(2)有邏輯性的論述,(3)論點明確且提出論述根據。

    缺席3次以上者、未做課堂報告者、逾期繳交期中/期末報告者會扣學期總成績30%。有正當理由缺席者請按照學則辦理請假,非由此方法(口頭、email寄信等)請假不能算正式的事假病假。

    2.同學須參與問題回答以及討論。課堂表現為平時成績主要依據。

     

    指定/參考書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教科書:

    不指定,授課老師分發講義、資料。

     

    參考書:

    課堂上適時介紹。

    John L. Gaddis, 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Postwar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Gordon H. Chang, Friends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8-1972. Stanford: Stanford Univ. Pr., 1990.

    ・Nancy Bernkopf Tucker, Taiwan,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92: Uncertain Friendships. New York: Macmillan, 1994.

    唐耐心,林添貴譯,《1949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美中台三邊互動關係大揭秘》。黎明文化,2012年。 (Nancy Bernkopf Tucker, Strait Talk: United States-Taiwan Relations and the Crisis with China.)

    ・Chen Jian, 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 Chapel Hill: The Univ. of North Carolina Pr., 2001.

    Nick Cullather, " 'Fuel for the Good Drag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ustrial Policy in Taiwan, 19501965, Diplomatic History, Vol. 20, No. 1 (Winter 1996).

    Wu Yongping(巫永平), A Political Explan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State Survival, Bureaucratic Politics, an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e Making of Taiwan's Economy, 1950-1985.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Michael Lumbers, Piercing the Bamboo Curtain: Tentative Bridge-building to China during the Johnson Years, Mancheste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8.

    陳翠蓮,《重構⼆⼆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臺灣》。衛城出版,2017年。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 解讀美國對臺政策》。衛城出版,2011年。

    張淑雅,<困境重現之因:1958年台海危機與美國的外島政策再思考>,《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7期 (中研院近史所,2012年9月)。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台北:鄉出版社,1996年。

    前田直樹,<臺灣的政治自由化與美國對臺政策──從⼆⼆八事件到雷震案>,收入許雪姬主編,《⼆⼆八八事件60週年紀年論文集》,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八紀念館,2008年。

    ・陳儀深,<一九五○年代的胡適與蔣介石>,《思與言》472期(思與言人文社會學社,20096月)。

    ・李國鼎口述、劉素芬編著,《我的台灣經驗──李國鼎談台灣財經決策的制定與思考》。遠流出版社,2005年。

     

    已申請之圖書館指定參考書目 圖書館指定參考書查詢 |相關處理要點

    維護智慧財產權,務必使用正版書籍。 Respect Copyright.

    課程相關連結Course Related Links

    
                

    課程附件Course Attachments

    課程進行中,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等隨身設備 To Use Smart Devices During the Class

    需經教師同意始得使用 Approval

    列印